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覃泽敏 陆金梅 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防控机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26 10:30:1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覃泽敏 陆金梅
(广西警察学院治安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5)
摘 要:高校人员聚集、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风险严峻,是抗击新冠肺炎的重要战场,本文结合新冠疫情肺炎特点、发展情况,分析高校在预防新冠肺炎疫情面临的问题,高校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从思想教育、制度保障、物质保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疫情;风险管控
作者简介:覃泽敏,广西警察学院治安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治安学、学生思想教育。
通讯作者:陆金梅,广西警察学院治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口管理、治安学基础研究。

2019年12月8日武汉出现首例“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公开通报肺炎疫情病例27例。2020年1月8日国家卫健委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为疫情病原。截至2020年1月20日24:00,国家卫建委收到国内4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291例(湖北省270例,北京市5例,广东省14例,上海市2例);14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54例,收到日本通报确诊病例1例,泰国通报确诊病例2例,韩国通报确诊病例1例。当天钟南山院士宣布该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2月22日,浙江省、广东省、湖北省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号通告,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公交地铁暂停运营,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受春节和疫情因素影响,大概有500万人员离开武汉。武汉作为我国教育科研基地,高校在校生大约118.33万人。疫情爆发阶段恰逢中国春节传统节日、高校寒假假期,是全国高校大学生大流动时期。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在校生总规模3833万人,高校教师约200万人。根据交通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春运期间,约有29.9亿人次出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高校约四千万人在春运假期出行,来回双向计算约1亿人次,大大提高了高校应对疫情的难度。
一、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
2020年1月30号,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病毒肺炎(2019-nCoV)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发布临时建议。2月1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建议加强疫情控制,继续确定疫情的病源与传播潜力,加强多部门交流与合作、推进2019-nCoV相关研究工作,开发必要的治疗方法[1]。新冠肺炎具有突发性、传播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一是新冠肺炎突发性特点。武汉市在接受到多例不明肺炎后,该肺炎的病理、传播途径、治疗措施等各方面处于空白阶段,武汉各方通过各种途径对该疫情进行研究,经过几经周折对疫情方有初步的认识。二是病毒传播性强。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新冠肺炎通过空气、接触、气溶胶、粪口等途径进入口鼻、眼睛等人体部位进行传播,传播能力非常强。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公开通报肺炎疫情病例截止2020年3月9日23:00,中国境外确诊病例30712例,中国境内确诊病例80905例,全球确诊人数111615例,死亡3888人,涉及全球100个国家。三是隐蔽性高。新冠肺炎被感染后,一般有14天的潜伏期,最长是28天,出现有多例无症状确诊病例。病毒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新冠肺炎症状主要是干咳、发烧、呼吸困难,跟平常的流感区分度不高,相当一部分患者对病情了解不足,误以为是平常感冒,没有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加大感染可能性。
二、高校应对疫情风险管控面临的困境
1.新冠肺炎重点人口信息排查难
根据齐默尔曼关于流动人口与健康的相关政策,流动人口对疫情的传播主要分为五个连续阶段:迁移前阶段、迁移阶段、迁入地阶段、滞留阶段及返校阶段。不同的阶段,将会对传染疾病的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2]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将涉及疫情的人员分为ABCDE五类人群,A是指有武汉接触史的人;B是指A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A与B谁也不认识谁;C是指A最后接触到的熟人,D是指没有外出的安全市民。全国四千万高校师生在迁移的五个阶段当中都有可能成为这BCE中的人群,或者是成为病毒传染的第二、三代,变成新的2A、2B、2C,排查的难度加大。结合流动人口对疫情传播的五个阶段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重点人员形成过程。由于A在迁移前,当地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过程相对滞后,疫情风险评估能力不足,与此同时,新冠肺炎隐蔽性高,传染性强,发病潜伏期1-14天,最长28天,出现无症状确诊病例,各高校大学生、教师、工作人员在流动过程中都存在较高风险,在发病之前都很难确定谁已经被感染。A中感染者在迁移过程、迁入地、滞留阶段,无形中已经将新冠肺炎传给B和C,形成新的传染源2A、2B、2C,尤其是B、2B的隐蔽性更高,排查难度更大,两者是在非主动认识的情况下接触,唯有等到发病才可以确定是否被感染,在这期间又传播成新3A、3B、3C。新冠肺炎经过疫情传播途径与人口流动的相互作用,排查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爆发,各个高校的生源不一样,都存在潜在风险。高校返校阶段,学校成为病毒的输入地,高校返校潮中任何一个环节、个人瞒报、少报、漏板相关信息都会阻碍疫情排查工作。例如,南宁市某小区业主女儿,1月22日从湖北回到南宁,1月24日去海南,1月29日返回南宁,2月20日去加拿大,2月21日在加拿大确诊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期间该家庭隐瞒了湖北旅居史,根据服务中心与业主父亲电话回访了解,业主称女儿2月1日离开南宁去加拿大,后经过疾控中心排查确定为2月20日业主与确诊病人最后一次接触。

 

 

 


2.爆发期间高校管理处于“飞地”状态,增加返校疫情管控难度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是全国高校放假阶段。全校师生对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多是通过网络认识、政府文件、高校疫情时期相关文件、宣传材料等获得相关知识。高校针对师生疫情管理是通过网络文件、微信群、公众号、APP等网络形式报送个人去向信息与健康监测管理。在思想上教育方面只能通过发文件、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传达,难以落地查控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高校主要是以科研教学为中心,针对疫情的知识、法制、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掌握不够、关注度不高、麻痹大意现象。甚至是有些师生不注重零报告制度,未能及时、如实上报相关信息。某高校在疫情爆发初期,进行信息报送情况抽查,其中有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按照规定坚持每天进行健康、生活轨迹申报,一个学生没有如实报告个人去向。经过全校通报,在第二次抽查的过程当中,疫情申报工作才进入常态化。此外,在上报的过程当中公众的关注点是在武汉、湖北范围,实际上在疫情爆发期是社区传染过程。由于高校缺乏公共卫生危机监测系统,缺乏对国内外疫情的监测,忽视输入地疫情情况,难以有效预防疫情。
3.在校大学生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高校大学生对疫情防控的意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恐慌、偏信、麻痹等主要心理状态。一是没有准备的“恐慌”,此次新冠肺炎在爆发期间从1月20日“人传人”信息播出到1月25日全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历时时间时间短、疫情蔓延速度快,很多师生每天都在关注各种数据发展情况,涉猎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出现心理焦虑、恐慌现象,尤其是在口罩、消毒水等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增加各种心理压力,未能理智的面对疫情。二是偏信。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黄、赌、毒、人身侵害、火灾、心理、国家安全等个人的安全问题进行教育,缺乏对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与风险管控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些学生偏听偏信,部分师生无意间传谣、信谣,受到法律制裁;部分学生辨别各类风险的能力较差,偏信网络口罩销售、非官方退票信息、不实网络诈骗信息,上当受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麻痹。疫情爆发前期部分学生对疫情严重性了解不充分,仍旧按照往年假期习惯走亲访友,不如实报送个人去向信息。截止2月28日,全国疫情有所控制,多个省份疫情应急响应从一级降到二级、三级,没有各种强制性设卡,部分学生就开始放松警惕,开始不戴口罩,参加各种活动。
4.高校重大疫情应急储备不足
一是重大疫情应急物资紧缺。普通高校(设置医学类专业高校除外)日常基础设施、医疗室设置、资金投入等基本是基于常见病的治疗为主,缺乏的口罩、消毒水、防护服、体温器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应急物资储备。在全球疫情爆发期间,市面上的口罩资源极度缺乏。根据京东2月份在网上销售口罩的情况来看,每天都有400多万人抢购买口罩预约,其中只有3万个口罩,抢购五秒内就会完毕。各地虽出台一些便民购物APP、订购口罩,能够抢到口罩的也是寥寥无几。高校师生在返校途中、住校期间,都是在一个人员密集性的场所,每天教师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一旦师生的口罩准备不足,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另一方面,高校消毒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占地面积大、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封闭,疫情期间消毒要求标准高,然而消毒物资贮备量不足,政府采购历时时间长,消毒专业人员设置不一,物资采购途径不一样,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二是高校医疗队伍建设不足。普通高校所聘请的医务人员只能满足日常感冒、跌打损伤、现场急救等需求,针对重大疫情缺乏专业知识、风险识别和应急管理能力欠缺,未能及时进行防控。三是高校缺乏本级单位应急管理机制。大部分高校制定本校应急预案,设置指挥中心,但是报告程序不清晰,防范措施缺乏,日常演练不足,[3]高校师生对重大疫情应急处突能力不足。
5.高校学生返校日常管理困境
疫情返校期间,高校管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学生生活管理,高校大部分学生住宿在集体宿舍,日常生活、就餐接触距离较近,如何保障学生能够听从学校的各项安排,按时按点就餐,严格执行分餐制度,让学生知行合一,严格执行需要精心准备,严格部署。尤其是部分高校的学生居住在校外,社会交往面复杂,如何规范这一类群体的日常起居,不成为以前危险源。部分高校学生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返校手续办理,严格执行高校管理规定。带来各种不可控因素。二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难度加大,一方面涉及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返校前,部分课程进行网络直播教学,教学的进度、效度亟待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改进。三是大学生疫情舆情动态监管是当前舆情处置的另一个难题。在疫情管控时期,需要进行非常态化的管理机制,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高校面临巨大的舆情压力。高校的生源、组织机构、社会资源、治理能力不同对本校的管控效果也不一样。在“短、平、快”的反应要求情况下,很容易因资源配置不均、师生、学生之间、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事件、舆情事件。这些都会增加疫情时期高校风险管控的效度和信度。
三、强化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管控能力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强化高校师生风险防控意识
疫情风险防范教育与时俱进,内容丰富。首先,是加强疫情防控情况的宣传,包括疫情的特点、传播途径、常态化防范措施等进行宣传,高校师生能够客观、准确、及时掌握相关防范知识和应对技能,加强对师生个人防护、应急管理以及校园疫情管理规章制度等疫情防控知识的教育。其次,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高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将之细化到高校日常生活当中,强化师生的法律意识。再次,及时查摆高校关于疫情的各种风险点,主要包括疫情管控中的信息传播、矛盾化解、防骗等各种风险,形成风险防控意识。在疫情爆发期间,有不少违法犯罪分子通过“口罩诈骗”、“在线课堂收费诈骗”、“票务退票诈骗”等等诈骗高校师生的财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此外,疫情管控阶段,学生在学习、生活、“战役”过程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高校应该对此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正向心理宣传。
疫情风险防范宣传方式多样化。高校应该在建立疫情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师生员工疫情风险防范教育内容,通过网络直播、“抖音”、“快手”、微信群等各种网络自媒体平台,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较强、传播力较广的方式进行传播,激烈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其次,强化线上线下“疫情防控”主题宣传,通过文件、通知、指令等正式宣传方式强化宣传的法制性、强制性,从制度上规范高校师生员工学习要求。高校应该就疫情制作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供师生员工学习,加深认识。通过开通网课等进行系列主题网络教学提高宣传的影响力。
2.建立健全高校重大疫情风险防控组织建设
一是建立高校疫情风险防控指挥中心,各个高校在上一级疫情指挥中心的指导下,按照疫情情况、高校运行的特点以及不同高校的条件成立本级院校疫情指挥中心,设置安全保卫、交通组织、应急处置、健康监测、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宣传工作、网络管理、食品安全、后勤服务、监督检查等防控组织建设。明确各个部门工作职责、分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及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团队应急处突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作用。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相对宽松,为了能够进行自我排查、强化管控能力,充分利用敢于担当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强化末端管理。尤其是在信息报送、错时就餐、日常消毒、检查等都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参与。三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呈现“高认知,低行为”的状态。[4]结合大学生健康情况、学习阶段、院系情况等从理念、从方式上给予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政治思想教育、同伴教育在疫情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强化个人、他人、环境融合发展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抗击疫情等方面形成内置化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完善高校重大疫情风险防控制度
高校需要紧密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高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高校重大疫情风险防控制度。一是制定符合学校实情的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明确重大疫情主体责任,完善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各项报告制度、师生健康监测与预警制度、传染病风险防控教育制度、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高校舆情管理制度、法律责任等。确保高校师生在重大疫情处置过程,在返校、入校各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时段的防疫工作有章可循、有质量标准、有制度保证。二是加强重大疫情问责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师生在疫情准备、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物资准备、日常管理、舆论导向等方面制度。高校必须成立组织严密、作风严明的监督检查机构,通过“以案说法”督导教育,加强疫情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担当意识。强化师生在疫情期间信息报送、网络舆情、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工作。
4.完善疫情时期联防联动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力量,夯实疫情抗击准备工作。针对口罩、消毒水、体温器等疫情必备物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疫情指挥中心调配、社会捐赠、全校师生个人认购等多部门、多中心协同合作,做足高校疫情基础防护物资准备工作,提高紧缺物质的有效利用率。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医疗设备和人员配备,对校园进行彻底清洁卫生,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完成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生活物资的准备工作,保障高校运行有序进行。二是做好防疫信息的互通互联。首先,要加强师生员工健康、去向信息的报送工作,确保实人实时实情精准防控。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学校—学院—班级—个人”与“安全—教学—后勤—网络”条块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各种信息申报平台,确保一对一,扁平化信息管理。其次,加强高校与卫生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全面掌握疫情发展情况、防护措施,做实疫情信息收集、信息报送、信息排查,提高信息共享范围,及时做到预知、预测、预警。三是加强全校师生分级分类管理。根据疫情情况,不同区域师生进行等级划分,针对疫情区或者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入校前进行严格健康监测与预警,执行严格的返校申请审批制度;入校后,在学校设置的隔离室或隔离区进行14天隔离,方可参与集体活动。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师生应及时进行检查,与卫生部门联合排查,及时得到相应治疗。四是制作学生居家、返校、入校疫情防护指南,增强学生居家、返校、入校防护意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专车接送师生返校,避免师生接触拥挤场所,减少感染概率。
5.加强高校疫情舆情动态监测与引导工作
深入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在疫情管控时期,高校日常教学进入应急状态,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工作、分餐管理、信息上报管理等工作。工作各个阶段融合不足引发各类矛盾,应该注意因改变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教学融合问题、网络问题、师生实际需求问题,不能一刀切,而导致师生教学不融洽、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二是注意在物资分配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及时沟通,做好师生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师生在现实中的需求,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
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疫情时期,国内外、线上线下各种信息相互交织,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稳”字当头,通过制度完善、人员配置、科技辅助等形式不断健全高校疫情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巩固新闻舆论宣传、网络信息传播阵地,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配合的校园信息动态搜集网络,掌握师生的思想、工作动态,要求全校师生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智应对疫情,自觉遵守疫情规定,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共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秩序。

注释:
[1]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突发事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声明[EB/OL].https://www.who.int/zh/news-room/detail/30-01-2020-statement-on-the-second-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outbreak-ofnovel-coronavirus-(2019-ncov)
[2]周海青、郝春、邹霞、吕桂叶、林美歌、李晓铭、凌莉.中国人口流动对传染疾病负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文献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4.7(04)
[3]张维萍.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07)
[4]程靖、刘淑聪、郭梦娜、陈怡.杭州市大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9)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