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黄文艳 对高校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26 10:39:0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黄文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1)

 要:近些年来推广实施的“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高校蓬勃开展,对专业课教师而言是既要教书也要育人的新课题。本文从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

作者简介:黄文艳(1968--)女,广西荔浦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必要性分析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层次上的突破,就是让高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担负起“思政教育”的职责,目的就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的一种教育理念,解决长期以来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有“德”育内容、思想政治内容,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专业课教师而言也是新课题、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的任务,各类教师都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人才。

二、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毕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模式,尚在起步阶段,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哪和阻碍,是教学改革不可避免的。

1.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理性认知有待提高

开展“课程思政”,教师的理解、认知与认同是关键,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教师育人认知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参与度不够的问题。长期以来,部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认知上存在误区,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和学工处的工作,专业课负责的是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割裂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甚至把专业课和思政内容对立起来,重智轻德,只教不育,忽略知识背后深藏的思政育人元素,认为只要学生拥有了专业知识技能就是“立世”的根本,造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各自独立“两张皮”的难题。大学生就业后,因为思想品德不过关被公司企业屡屡清退的案例屡见不鲜。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师者”的第一位任务,实施课程思政,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理性认知,使之在专业课教师群中形成广泛共识,在教学中自觉养成“课程思政”的意识和习惯,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2.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课教师的另一困扰是自身思政素养亟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或精通,但没有经过思政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思政理论相关知识不了解不熟悉,在教学中到底应该融入什么思政元素,成为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一大困扰,影响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挖掘,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因此,补充培训思政相关理论知识是许多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

3.思政资源“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难题有待克服

由于课程思政没有显性的课程设置模块,没有显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内容,如何发掘这些内容,有效把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境界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一大难点。许多专业课教师觉得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实在太难了,难点就在于不知如何发掘。在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上,理论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入没经验。融入什么、如何融入、在哪融入没有头绪。在教学中出现了有的老师生搬硬套强行把思政教育内容搬入专业课中,把课程思政化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有的老师则在教学中牵强附会思政内容,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的简单叠加,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违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育人初衷。

三、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急迫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问题。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思政理论知识学习,要养成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自觉习惯,实时关注新闻联播、关心时事政治,时事新闻热点,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的最新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一个有境界有情怀的老师;其次,高校也要高度重视,根据专业领域特点分专业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加大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力度,开展专家讲座、主题研讨、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设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等等为教师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各学院可以推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集众人的智慧,带领教师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制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交流学习,支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打通本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实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业导师抱团育人,进而发挥全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2.结合专业特点挖掘相关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既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又要契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专业课教师要认真梳理并明确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融入多少个思政点合适?不是用的越多越好,妙在画龙点睛,深入研究了解本专业领域和哪些思政内容相关联,渗透哪些和专业相关联的价值观、价值理念。比如,每门课程的专业内容,都有为专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人物身上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创新品质,是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养成的极好素材[2]。再比如,大学英语这门必修课,用英语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在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实现德育元素的融入;中文文学专业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等等。

3.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抓住课程思政的发力点。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微信、微博、抖音这些自媒体成为学生喜爱展现自我风采的交流工具。为适应新形势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趣味性、时代性。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自媒体技术,使用课堂派、学习通等一体化智慧教学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特征出发,从学生所思所想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时事热点、国际国内形势、身边鲜活的素材案例,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结合专业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自然融入渗透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无缝衔接,最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3][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郭丽娟.课程思政打开修身养德之门[N].中国教育报2020-11-0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