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高建斌 中国40年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9-09 09:07:1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高建斌

(中国民航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00)

 :我国的改革已进行了4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是建立在对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客观上存在着两个层次,即基本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两层次的分析对推动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改革;生产关系层次;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高建斌(1968--)男,陕西榆林人,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首先要搞清楚生产关系的两个层次。本文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一点思考。

我国40多年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的一次最伟大变革,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伟大的创举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在于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两个层次:基本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依据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实践,生产关系范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是指决定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实质的那些最主要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他经济关系都是在这些基本关系的基础上的存在和发展。这些基本经济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他经济关系或者是这种经济关系的派生,或者是建立在这种经济关系之上。社会主义的这种基本生产关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是始终存在、基本不发生变化的。马克思指出:“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这表明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在一个社会内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指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关系的现实存在和表现形式,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是因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甚至会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或变革。不过,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这就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不仅运用到社会的更替上来,而且运用到一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坚持了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创立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态。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始终存在的公有制形式。现在在这两种形式的基础上又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制等,其中,股份制是最主要的实现形式。现在的全民所有制虽然在形式上同以前一样,但在实质上,即实际财产关系上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工资、奖金、津贴及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收入等。有的分配形式,如工资似乎同以前一样,但它的内容、等级、发放的方式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公有制形式和按劳分配形式的变化,派生出了新的交换形式和宏观经济调节方式。商品、货币、价值、市场、计划、信贷、资本、股票、利息等,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运行形式。这些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某些具体形式或者更加完善,或者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二、生产关系两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关系的两个层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一方面,基本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法选择哪种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都不能背离基本生产关系的要求;另一方面,基本生产关系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反映出来,通过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运作和改革使基本生产关系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再从二者的区别来看:基本生产关系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作为一种资源运行和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由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不反映该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在实行不同的基本生产关系下的国家可以实行相同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可以实行同样的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方式。而且,实行同样基本生产关系的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比如,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然后随着实践的发展,从70年代末开始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关系两层次区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把生产关系区分为基本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两个层次,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能够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后,在很长的时期内,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是完全适应的,不存在任何矛盾。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感觉到“有落后的惰性力量”。到1957年初,毛泽东第一次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把这一基本矛盾的状况概括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矛盾又具有非对抗的性质。这是重要的理论贡献。提出和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其目的是研究和解决相矛盾的方面。但是,长期以来对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矛盾方面的认识,则是不正确的。把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东西强加在社会主义名下。这样的认识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也就不可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事实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以及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具体形式。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破坏生产力,也阻碍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完善。例如,我国过去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再一种情况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落实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过去经济管理中的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统收统支、政企不分、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等,都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种情况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选择的不当,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过去的工资制度、奖金制度,其具体做法搞成了平均主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事实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矛盾的方面,既不是来自基本生产关系,也不是来自未来生产力发展以后所出现的矛盾,而是来自现实的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只有从这里来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才有现实的意义。

能够科学地说明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生产关系是相同的,都实行公有制、接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例如,有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的实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体制等。经济体制之所以不同,根本原因就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选择了不同的基本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总和就是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差别、经济体制的不同,不仅不影响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恰好是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在不同国情条件下的表现。

科学地规定了社会主义的任务,是通过改革创立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只能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选择和创造新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思想毛泽东已初步提出,他说:“在各经济部门中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还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建立,逐步寻找比较适当的形式。”[2]这里的“适当形式”可以理解为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基本生产关系,“逐步寻找”可以理解为改革。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这个初步的思想明确化和科学化了。《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毎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3]这句话有三个重要思想:一是明确提出了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科学范畴,对生产关系理论是个突破;二是科学表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矛盾,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三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即要创造新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创造新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首先要探索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其次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要建立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利益分配机制,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又防止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我国40多年的改革实践,在上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更好地实现有为的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可以说改革还需要不断向纵深推进,还要“啃硬骨头”、“涉险滩”、“闯禁区”。我们还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4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