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夏淼 宋景芬 关于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9-16 08:54:2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夏淼 宋景芬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针对目前很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缺乏创新性思维和创业意识的现状,本文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构建实践平台、构建了完整的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这五个角度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进行研究,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实践;个性化培养
作者简介:夏淼(1994--)男,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宋景芬(196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探索出一种真正适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更成为我国在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性课题。纵观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研究,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仅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切入点,也因此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缺乏创新性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敏感度。综上所述,针对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有待加强。
本文提出一种以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2];根据年级递增节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创建兴趣发掘、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实践培育四大模块为一体的素质培养模式,主要从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完整的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这五个角度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国内同类高校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一、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是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前提。创新创业观念是个人对于创新创业主观和客观认识的集合,它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必须严正对待的问题。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必须要具有明确创新创业意识,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创新创业,并且具有完整完善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1.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增强风险承受能力
提高个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必须从发挥自身价值和潜能入手。以此为动机,可以激发个人创业的兴趣,对于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提高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也十分重要。树立一个积极发展的创新创业观念是提升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3]。其次是挑战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的挑战和机遇的过程,挑战精神可以让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提升其在面对风险是的承受能力。
2.提高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
创新创业的全面和积极的认识是创新创业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提高创新创业认识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对于个人来说需要调整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能把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在就业失利后的一种替代方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更高层次需求。
3.以专业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它区别于传统的教育形式[4]。对于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的需要将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而这个的基础在于建立一个专业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有在完整的体系中,才能更好的把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
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首要问题便是厘清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框架[5],明确在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要培养学生哪几种能力。本文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外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研究,在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搭建了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标框架,为后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意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意识结构又包括通用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几个部分组成。考虑到工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异常复杂的工程环境和工程事务,在建构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框架时,要从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完善工科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体又包括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等;在对工科类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当注重对学生通用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表1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
表1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
意识结构 通用意识 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心理品质
 专业意识 工科专业意识、专业态度
 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基本意识、创新创业心理特质
能力结构 通用能力 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能力
 专业能力 工科思维能力、工科专业事务处理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
知识结构 通用知识 大学通用知识、工科通用知识
 专业知识 工科专业知识、工科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工科管理与服务知识
 创新创业知识 工科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三、构建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载体。从空间角度来看,实践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实践平台包括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科研基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6],以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为例,汽车学院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校地、校企平台三大载体,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前往相应的实践平台进行个性化的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
1.“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汽车工程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协会,创建分层分类的汽车创新实践平台。按照大学生的年级划分,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参观并了解“引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首先完成对学生的兴趣发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发现其个性潜能,引导学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培养其个性化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其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个人兴趣发掘之后,在大二、大三年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实践基地中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2.学院科研创新平台。学院建有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通过学院的科研平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当中去,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3.校地、校企平台。学院依托由一汽、东风、上汽等60余家汽车骨干企业组成的汽车行业董事会,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有近200名中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习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创业项目中进行工程实践。
四、构建完整的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
高校在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7]。针对个性化培养目标,将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等课程,均纳入到个性化课程体系中。使得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各取所需选修相关课程,同时开放一些在线课程以供学生们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组成一个规模相对大的教学实体。通过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课程,高校应当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育人水平,应当建立工科类大学生个性化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及实践体系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结合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制定,以工科类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为主导,以创新创业类专业毕业要求为指导进行制定。
五、开展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个性化培养提供有益促进。导师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导师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是学生专业思想的指导者[8]。汽车学院在2018、2019级本科生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任期一般为四年,主要职责在专业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目标定位和个人规划;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3-5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导师课题、加入导师科研团队,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加强科研和工程能力训练;鼓励专职教师通过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资格培训等方式获取职业资格任职证书;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邀请杰出校友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聘请杰出校友担任校外辅导员[9],落实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社会就业适应能力,并有意识的引导部分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开展个性化的创业活动。
六、结语
针对很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缺乏创新性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敏感度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以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根据年级递增节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创建兴趣发掘、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实践培育四大模块为一体的素质培养模式,主要从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构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完整的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这五个角度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国内同类高校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丹.职业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4):77-80
[2]迟明善、刘晓燕、王仲文、赵金涛、常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7):105-107+111
[3]蔡越.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邱娜.新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55-57
[5]李永华、刘红、杜晓明、邓子玉、李玉海.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6(12):13-14
[6]朱黎、谭建军、郑明辉、邱达.基于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7(02):7-9
[7]周燕.基于美学视角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J].新会计,2016(11):19-22
[8]安宇、张国强、罗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4-16
[9]焦爱新、徐小莉.工科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08):17-18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