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胡梅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逻辑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11-09 09:35:4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胡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生成逻辑,主要体现在历史、理论、现实、私人四重逻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自信;生成逻辑

作者简介:胡梅(1981--)女,重庆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18BGD062。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生成逻辑,主要体现为历史、理论、现实、私人四重逻辑。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历史根本

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从源头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坚定认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历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历史时期的交流、融合、创新和发展,形成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正是来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历史根本。

2.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重塑为历史积淀

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不断冲突、融合,随着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华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五四运动后,在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中,中华文化被置于西方文化语境中,中国人被迫开始重新审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中华文化的现代意义在这时整体上被否定。在近代痛苦而缓慢的文化转型中,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日益相结合,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中华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并孕育和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文化进入了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并诞生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历史积淀。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主张为历史使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从隔绝走向交流,西方文明开始传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曾迫使不少的国家或地区产生严重的文化危机,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各国社会和文化加速转型。随着各国文化的加速交流、激烈碰撞,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日益凸显,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影响力逐渐下降。近年来虽西方国家一直试图恢复以往的文化霸权,加大向其他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但依然无法扭转其困境。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利益观为出发点,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家、宗教、文明差异,从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寻找的是人类价值观最大的公约数。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中几乎经历了所有形式的毁灭与重生,始终传承不灭,这足以证明中华文化本身已经具备了强韧不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包容性,有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话语主张,这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国际使命。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在其经典著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对“文化”一词的直接阐述也并不多,他们的文化思想主要见于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显性问题的研究之中,更多的是以文化与文明互通的含义或通过其他词语来表达对文化的内涵、本质、规律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化既包括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又包括狭义的文化,即相对物质的精神活动或精神成果。他们实事求是地强调文化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文化不是孤立于政治经济的独立现象,而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文化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深刻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深刻解读了人类文化活动,它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基础。

2.列宁的文化观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就文化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并创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文化观。列宁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能动作用,他明确指出,文明化建设是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列宁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任务到经济建设再到文化的思路进行转移,只有文化建设发展了才能完善政治制度、巩固政权。在具体开展的文化建设举措方面,列宁指出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力支持国民教育的开展。他认为“国家首要关心的应该是要‘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读书的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对待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上,列宁秉承批判与继承的科学态度。列宁的文化观既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为俄国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同时也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历届领导人提出了大量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其文化观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终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致力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江泽民上任于世界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在对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指出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密切相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对其基本要求作出说明,提纲挈领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问题。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思想,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将“文化”纳入到国家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作为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渊源。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现实逻辑

1.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

在全球化语境下,除经济交流外,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也更加密切和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和科技为支撑,采用日益隐秘的手段长期进行着“思想文化渗透”工作,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宣传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竭力控制世界思想文化资源,意图把建立文化霸权作为谋求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凭借经济优势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方的功利主义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自由价值观念。近年来,这种和平演变的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步骤更清晰,手段更狡猾。通过对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宣扬,为文化霸权主义打上人权和民主的包装,从而影响、改变、破坏他国的信仰体系和文化观念。同时,现代传媒的普及和信息渠道的拓宽,使得西方文化扩张和渗透的手段更加多元,更加隐蔽。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深刻变革时期,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冲击着我国本土的主流意识形态,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清醒,积极应对,用中华优秀文化凝神聚力、正本清源,守好我们的文化家园。

2.文化建设不足的制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不仅表现为硬实力的竞争,也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如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资本产业链中,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25%。从国内环境看,加大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树立全民族文化自信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我国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曾经历曲折的发展,文化建设相对而言起步较晚。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百姓文化需求的增加,就现状来看,我国文化建设成果依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多元文化的需要。我国文化建设领域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文化生产服务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我国一直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认识,现如今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解决文化建设不足带来的制约,呼应时代课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3.辉煌成就奠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多方位的、更是具有开拓和创新性的。从经济发展上看,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基础产业不断巩固,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同时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抓住全球化机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辉煌成就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条件、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我们有底气有能力捍卫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向世界发出中华文化的最强音。

四、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私人逻辑

“私人逻辑”是早期精神分析大师,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出于个人生活经验及通过对这些经验的认识而形成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在信念,“私人逻辑”是直接影响个人的思维、情绪和行动的内在信念。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他浓厚的个人色彩。

1.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于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习家家风严谨,习近平从小就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传统等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培育了他对文化浓厚的兴趣和不懈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着好奇与热爱,五六岁时就随母亲开始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进行学习。有媒体曾经汇总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与著作中的用典情况,他多次引用《史记》、《诗经》、《礼记》、《尚书》等书中的故事、名句,四书五经典故运用娴熟,诸子百家文史笔记尽入文彀。习近平总书记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受到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再加上从小较好的文化启蒙,阅读广泛,从而奠定他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据媒体梳理统计,总书记经常研习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门类的知识。坚定的文化认同,丰富的文化素养,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私人逻辑起点。

2.社会实践经历的影响

从私人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还与他独特的社会实践经历分不开。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习近平只有15岁多,是同批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他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青年时期的习近平退缩,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树立了消除贫困,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决心。习近平重视文化保护,30岁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被正定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对《正定古今》这本县志的编写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福建任职时,习近平参与了对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等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他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开辟“之江新语”专栏,撰写了232篇短小精悍的政论,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等大量新观点、新论断,用大白话,谈大事情。作为一位从基层工作岗位成长起来的总书记,习近平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使他能够较为全面的亲身经历各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在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这也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实践根基。

3.源于治国理政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他深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明、自信的力量。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将文化自信运用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并对文化自信作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根深而叶茂,本固而国兴。中华优秀文化的养分一定会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6]邵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化自信思想论析—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传承与发展[J].理论研究,2017(2)

[7]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5)

[8]王文俊、钟洁.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坐标导向[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

[7]王海亮、王永贵.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生成的四重主体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