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朱丽燕 以三大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11-10 09:49:2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朱丽燕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宁夏银川  75002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本文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提出推动三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三大变革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朱丽燕(1971--)女,江苏南京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经济学部,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研究。

 

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为TFP)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等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扣除了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贡献以外,所达到的额外的生产效率,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这里的“全”并非指所有要素的生产率,而是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也就是由有形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得到的残差。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前者说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后者说明配置效率下降。作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全要素生产率是党和国家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国的实际经济增长在短期受需求因素影响,在长期则受到供给因素的影响,后者在经济学理论中表现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正是由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因素决定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由两类因素共同决定:首先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所有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都迅速增长,将有利于潜在增长率的提升。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即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再增加,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或者生产技术进步都能够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进而提高潜在增长率。

根据经济学原理,从供给侧因素分析,一国GDP应该由劳动、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三大因素决定,如果这三大因素假定所有的资源都得到优化配置,就会达到潜在增长率。但是,从目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供给侧的要素数量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受到挑战。伴随着这些变化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相应地经济发展阶段开始转换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传统有形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乏力,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探寻新的增长动力,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潜在产出水平、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换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而对冲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下行影响,保持经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变革3个方面。当前,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要素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决定性作用,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要素升级。要素升级是生产要素提质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要素升级与要素投入有所不同,要素投入主要是量的增加,要素升级主要是质的提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低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要素必须实现升级。要素升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提升、土壤的改良、资金运用效率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造、信息化、大数据、知识增长等等。

2.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深化分工协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结构优化、城乡结构优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优化、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优化、财富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等等。

3.制度改革。制度及其与之相关的体制机制,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我国当前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从而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三、推动三大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我国寻求实现新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三大变革之间,质量变革是主体,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素质;效率变革是主线,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求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动力变革是基础,在我国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三者相互依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系统推进。推进三大变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基础。

1.推动质量变革

质量变革既包括产品、服务质量提高,也包括国民经济全领域、全层面素质的整体提高,既是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又是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推动质量变革,要把供给质量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使“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质量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水平。因此,积极探索质量发展变革之路,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逐渐形成经济质量优势。

推动质量变革,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质量供给。开展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和高端品质认证,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迫切需要优化质量制度供给,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激活各类质量资源要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让广大质量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出来。

推动质量变革,要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品牌发展和质量基础建设各项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健全质量激励制度,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县政府的质量监管职责。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

推动质量变革,要促进品牌升级。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助推产品优胜劣汰,集中优质企业和产品资源,逐渐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加快绿色转型,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程注重绿色发展,使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特征。

推进质量变革,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持续创新理念。加强以“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质量高于天”产品理念,专注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倡导优质安全绿色消费理念,转变消费者理念,提高全民质量意识,通过“用脚投票”让假冒伪劣产品退出市场。强化质检、环保、安全等监管和执法力量,加大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的负面曝光和惩处力度,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标准意识,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2.推动效率变革

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

推动效率变革,要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抓好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市场机制对要素价格的调控作用。除了提高要素配置的市场效率之外,还必须深化行政性垄断领域的改革,重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行业引入和加强竞争,全面降低实体经济运营的能源、物流、通讯、融资等成本,提高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吸引力、竞争力。

推动效率变革,要持续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进一步实质性地放宽市场准入,完善退出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

推动效率变革,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三降一去一补”,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相结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四是要创新思路,引导要素高效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和治理各类经济泡沫,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推动效率变革,要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推动动力变革

动力变革,就是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就是要以动力变革来推动效率变革,进而促进质量变革。

推动动力变革,要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要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剔除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褥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改革涉企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预算管理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有计划、持续性地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动力变革,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包括新业态、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等,范围非常广泛。在农业中,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企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组织形式;在工业中,大力发展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定制化制造等生产方式;在服务业中,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新旧动能的转换,就是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激发各种要素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推动动力变革,要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劳动者的素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更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其他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世锦.推动三大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现代国企研究2018年Z1期

[2]王竹君任保平.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效率变革的制约因素与路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06期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