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严海宇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助推全域美丽品质城市建设——以T市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4-29 07:55:3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严海宇
(中共桐乡市委党校  浙江桐乡  314500)
摘 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立场,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绿色低碳循环经带来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打造全域美丽品质城市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T市生活垃圾分类为切入点,为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助推全域美丽品质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品质城市

浙江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省“生态文明要先行示范”的新要求,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以部省共建为抓手,编制实施《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深化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高质量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以率先建成生态省为新起点,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核心,以建设“重要窗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目标定位,打造诗画浙江全域美丽大花园。
一、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品质城市内在联系
1.全域美丽品质城市
᠎“品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解释,一是物品的质量,二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一座有品质的城市,城市的品质就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品质城市,也可以理解成高品味和高质量的城市,是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经济技术、历史文化要素不断累积沉淀的结果。城市不仅是经济、文化、交通、政治互动和交流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的空间。高品格的城市带给人们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并且还会产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城市作为人类社会集聚生活的场所,它的品质反映物质空间的含义[1],如城市的空间肌理、建筑形态、绿地景观、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公服设施等,也反映人的思想、精神领域上的含义[2],如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节庆活动、居民素养、城市管理建设等。物质的外部形态与精神的内部底蕴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品质城市是发展质量与文化品位高度融合、有机统一的城市。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4年浙江省委出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传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浙江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和深化。2020年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诗画浙江,全域美丽已初步呈现”,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突出“全域美丽”的总体格局。
全域美丽品质城市外在表现是物质的丰盈与生态的绿色,内在要求则是精神的文明与生活的美好,是在相对均衡的物质富裕基础之上,对相对充分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是高度自觉的社会文明风尚,营造更加美好的共同家园。
2.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品质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立场,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品质,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未来。建设品质城市,既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中国城市研究会研究认为评价“宜居城市”指标应该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6个维度开展。新时期的城市正在向休闲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幸福城市、花园城市等方向发展,其实质均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2020年12月《新型城镇化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品质城市领域国家标准,确立了经济发展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品质、居民生活品质等“五大品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与这五大品质都有紧密联系。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021年《“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循环经济最早的思想是将地球的经济生态系统比喻为一艘宇宙飞船,是一个闭环的系统,地球得以长存的基础是地球所能承载的经济发展能力以及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5],并逐渐发展出物质循环理论、清洁生产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等循环经济理论。物质循环理论作为循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强调生产过程中要遵守“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包括生产各道工序之间、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下游之间、社会整体或不同行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6],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低投入和高利用,对生产废弃物的低排放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 对产品生产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两个全过程进行控制,以尽可能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对人体自身和自然生态造成的危害。强调从源头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和对污染的防治,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7]。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没有真正的废物。工业生态学效仿自然生态系统,把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视为具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及存储功能的系统,含有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使生产的产品、废物和副产品以及消费使用后产生的废物都能在多维的系统中再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与废弃物间的闭循环转换以提升资源使用的生态效率,进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作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的一环,在社会文明、市民涵养、经济资源、环境保护、生活便利等方面都对全域美丽品质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T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
1.开展历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3月,为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决定在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9年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上海、北京、浙江等地陆续掀起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阵阵高潮,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
T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始于2014年的试点,经过两次扩面后,2017年,全市覆盖面达到70%。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垃圾处置能力提升列为“六场战役”工作任务,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列为“2018年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予以重点推进,全市城镇范围内分类覆盖面达9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100%。2019年,全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专项行动,年生活垃圾产量实现负增长率。2020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源头分类全覆盖、分类收运全覆盖,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减量超10%。
2.“三桐一特”金名片
近年以来,T市立足实际,创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以“桐管家”“桐拾袋”“桐先锋”为核心,打造分类特色单元,形成了“三桐一特”新模式。
“桐拾袋”,以互联网助力,与支付宝上线“桐拾袋”的生活垃圾智能回收平台,通过收集预约、上门拾取,实现可回收物的“以物换物”。采用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兑换物品价格低于超市零售价的“一高一低”回收模式。调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平台注册人数达到2万人,全年预约次数达到5万人次。
“桐管家”是指为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精准管理机制实施的“五级桶长制”,社区书记担任“大桐管家”(一级桶长)、物业经理担任“小桐管家”(二级桶长)、专职劝导员担任“桐管员”(三级桶长)、楼道长(四级桶长)、投放点管理员(五级桶长)。“桐管员”采取串门、唠嗑式宣传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户“送标签”,开展“一对一”上门引导、“面对面”桶边督导、“点对点”精准指导,鼓励居民主动实施垃圾分类。
“桐先锋”是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先行,学理论、作表率、破难题、送服务、抓宣讲,当好全社会的表率,示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各级党组织结合主题教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桐先锋”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六个一”主题系列活动。
特色单元模式是以特色小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成功打造源头减量特色小区的基础上,选取30个分类特色单位,开创三治融合、特色楼道等主题鲜明的特色亮点,为分类工作提供有效示范。2021年全市定时定点投放居民小区占比达到85%。
3.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T已建成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十多个,省级“定时定点”投放清运试点商业街多条。全市幼儿园、小学全面铺开环保酵素制作,实现生鲜垃圾“零出园/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分类准确率、末端处理能力、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明习惯逐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三、循环经济是全域美丽品质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力
1.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够避免大规模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T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后,2019年和2020年生活垃圾产生量都实现了负增长,其中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减量在2019年减量基层上进一步提升,2021年城镇生活垃圾减量约12%,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垃圾处理压力,对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影响。
2.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能源、资源的重复利用,在回收利用废物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2019年T市投资4.5亿元改扩建设垃圾焚烧炉发电设施,将其他垃圾用于发电,处置能力由原来的800吨/天提升至1200吨/天,意味着每年可将44万吨的生活垃圾用于发电,产生的电能达1.2亿度,相当于节约9万吨原煤,减少产生约1400吨的二氧化硫气体。T市“桐拾袋”线上平台,已回收可回收物406吨,发放环保金50余万元。在餐厨垃圾综合利用方面,T市每年可处理餐厨垃圾5.4万吨,同时生产蝇蛆1020吨,有机肥3060吨,粗油脂1095吨。通过这些方式,T市把原本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其他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转变成资源,发掘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3.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的内涵,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符合天人调谐的理念。天人调谐,是中国自古以来研究天人之学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天人之学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市民文明素质的体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前提是处置,是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卫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重点是分类,是对垃圾有意识的处置,是“谁产生谁负责”的负责,是文明涵养的体现。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过程必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覆盖面,实现环境效益更优化
目前,随着国内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的不断开展,大部分城市的市民生活垃圾已基本实现收集和循环,如T市通过逐年推进,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全覆盖。但还有一些地区还未开展分类处置工作,同时,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循环利用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提高空间覆盖面和领域覆盖面,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环境效益。
2.进一步提升分类质量,实现循环经济效益更优化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分类处置是将垃圾重新转为为资源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循环经济中实现资源与废弃物间的闭循环的关键步骤。分类质量直接关系处置再利用的效益和效果。提高分类质量,合理细化分类类目,寻找分类处置可操作性与可利用性之间的最优解,可以实现更大的循环价值。
3.进一步建立常态化机制,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立杆即可见影的,顶层设计、基层落实、市民参与等诸多方面,需要建立常态化机制,用相对固定而灵活的制度,推进各方面工作,并让市民养成积极参与低碳循环生活的好习惯。例如,“桐拾袋”平台的建立,用网络平台的形式将上门回收规则公开和固定,在2019年上线之后逐渐培养市民的使用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进一步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识,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全域美丽高品城市的建设,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庞大工程,需各行各业的参与。T市在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过程中,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板块。要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识,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生活垃圾分类,对外部而言,经济和环境价值的实现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全域美丽的重要支撑;对个人内部而言,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是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内部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06):63-70
[2]宋晔.和谐社会城市品质和道德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8-11
[3]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品牌诞生记[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刘静娴.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
[5]陈向国.新时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当其时[J].节能与环保,2018.000(001):48-49
[6]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保护,2012(23):8-12
[7]GB/T39497-2020,新型城镇化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S]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