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焱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6-07 10:14:0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焱
(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 要:从德心并育实现育人目标、积极心理品质养成需要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等方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调整课程目标、重视学情分析及扩充教学资源等方面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改革,结合教学设计案例,设计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即以翻转促生成,以问题解任务,以评价助自助。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焱(1984--)女,山东东平人,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心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ZJG2021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因此,高职各门课程需要融入思政、德育元素,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德心并育,提高课程实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一、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1.德心并育实现育人目标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养成健康稳定的人格特质,在“育心”的过程“育德”,实现育人目标。积极心理品质能使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在新时代,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传播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正义、宽容、感恩等积极品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需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思政教育的元素,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如何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并开展富有成效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进而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状调查分析
以某高校学生为调查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学生问卷210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3.3%。
第一,政治认同度高,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脱贫攻坚战取得新进展”等工作赢得师生纷纷点赞。很多学生在访谈中称习近平总书记为“大国领袖”、“开创性的领导人”。大学生政治态度、观点和鉴别力日趋成熟。
第二,民族自豪感浓,积极关注国家战略。访谈中学生纷纷表示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第三,视野开放度广,新媒体资源影响凸显。伴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进一步统筹,中国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一形势的变化也辐射影响到了广大学生,学生对国内时政类及国际时政类新闻信息关注度较高,且在新媒体生态下,师生获取国内外讯息的渠道更加顺畅。
第四,人生幸福感强,教育生态良性发展。学生在访谈中多次表示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较高,积极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锻炼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教师对学生的“孝老爱亲”、“奉献意识”评价较高,教育生态良好。
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状调查结论
意识辨别瑕疵交叉多样发展诉求。少数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模糊,价值观塑造过程受现实冲击较大。无论是数据结果还是访谈、座谈均显示“房价、物价问题”,“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均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部分学生务实功利行为特征比较明显,对“身边同学入党原因”的调查中,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谋求仕途发展”分别列第一位、第三位,这表明现实社会问题可能对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较大冲击,并造成个别学生“组织上先入党,思想上后入党”的现象。
网络依赖习惯冲击自主学习意识。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课堂“低头族”现象是存在的,在访谈、座谈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离开了手机就感觉不舒服”,这表明,手机在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学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00后”不可避免地会有网络依赖习惯,但是高职学校的学生却没有将手机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工具,“刷手机”的时间更多占据了认真听课、参与学术讲座的时间。尽管数据显示,大学期间的压力排在前两位的是学习压力、就业和发展前景,但是少数学生在访谈、座谈中表示容易在网络中麻木自己、浪费时间,而对“网络思政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也有更多期待。
人生价值取向呼唤传统文化精华。调查显示,与圣诞节、情人节相比,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更受学生喜欢,学生也比较喜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座,但是少数学生仍然是认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万事不求、不争”的“佛系青年”思想也得到了一些学生的认可。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并开展富有成效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进而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1.调整课程目标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各类思潮层出不穷,大学生的价值观“深受主体群情感判断与情感依赖的影响,很难形成科学理性的独立价值判断。”[2]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结合时政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对于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思政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价值。鉴于积极心理品质主要维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探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是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维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点和前提。通过文献检索、师生座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评、心理咨询记录、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回访等途径确定学情。在学情分析基础上,开发显性及隐性课程内容。
2.扩充教学资源
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料搜集的场所及精品课程网站、优秀微信公众号(CPPA幸福中国,三仓心理学界)、相关手机APP(如壹心理,心事)等优秀的学习资源,同时,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增设安全心理品质(包括反应时、深度知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训练、情绪稳定性、压力管理等)仪器训练资源,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精选心理视频、心理美文、心理图画、电子书、职业心理感悟、心理活动资料等上传至共享云盘。知识强化与技能运用需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首先,要秉承积极教育理念。以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增强应对学习及生活问题的心理弹性和韧性,主动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其次,丰富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体系。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增加双创心理品质培育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1.聚焦教学目标
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开课前一周推送微课视频。说明课前作业要求并梳理总结学生兴趣点及知识盲点,结合课程目标、学情分析及课前作业,聚焦教学目标。积极心理品质是由内而外、自主自发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在呼吁社会正能量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此,要立足于实际,培养人们正义、勇敢、宽容、感恩、自律的积极品质。我们必须不断追问的问题是,究竟哪些活动和资源适合于让学生自学,还有哪些适合于典型的教室情境。[3]积极心理品质是由一系列积极特征组成的,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4]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指的是由个体性格所呈现出的积极品质,如勇敢、自信、坚强以及民主等。[5]
2.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析中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特色、前景和现实社会需要,形成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的专题。《解密人格密码》在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基础后开展,急需教师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不同的学生个体所处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思维习惯等差异对个体的心理特征的类型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品质也会呈现出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种类、数量与发展程度上等。在重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突破每个大学生能拥有全部积极心理品质的误区,有所侧重地确定教学重难点。
3.深化内心感受
积极心理品质是由一系列积极特征组成的,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6]将课前预习中完成的“自我探索路线图”表格进行小组内汇总,写出三个以上高频词汇。要求学生列举组内成员生活实例阐释相应高频人格特征,小组推荐发言人进行分享活动,营造合作共享、生动有趣的自主探究学习环境。对该专题进行项目分解,即发展项目、职业项目和自助项目,利用逐步设问、依次递进的项目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教师以问题为主线驱动任务,预设问题大纲,避免分享散乱空泛。在逐一解决问题、攻破任务的过程中解密人格密码,根据学生分享内容及互动情况,适时引入问题并讲解知识盲点,引导小组体验分享感受,观察组间互动,思考生活实例,在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中攻破重难点。值得注意的是,抗战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素材。通过适时引入耳熟能详、真实震撼的红色历史故事,梳理提炼红色资源中蕴藏的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孕育的精神内涵,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信仰,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及其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拓展行为训练
展示板书,播放心理学两可图形,促进学生体验思考,珍惜人格差异,理解人际摩擦,感恩多彩生活,自觉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结合高职“工学结合”办学特色,布置近期题目与期末题目,促进专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并推荐相关书目、网络课程和影视资料供学生拓展学习,发挥朋辈互助影响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意志力和执行力。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1.以翻转促生成
为了有效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普遍存在的课时较少、大班教学的现实问题,考虑地方文化特色和教学资源现状,教学设计没有追求某种新兴昂贵的媒体,而是采取多种媒体整合代替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工具与效能工具实现课前预习,课上内化,课后拓展实现课堂翻转。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和远程督导者,促使学生由自主学习向合作互动转化,由课堂学习向社会实践转化。纵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融合了翻转互助模式和沟通体验模式,隐含在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任务-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大纲预设-课后案例分析-职业心理体验正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为目标,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心理体验。
2.以问题解任务
为了缓解教师课堂管理及时间分配压力、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差强人意的现象,教学设计以问题链接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的主线,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与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将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工具和认知工具,围绕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心理训练和实践活动,关注情感体验和理念认同,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向实践运用和心理体验转化,由心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向实践综合能力转化。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特色,使得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促进学生主动养成职业心理品质,思考人格发展策略,并提供心理品质训练仪器供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3.以评价助自助
为了改善高职心理师资配备少,课后内化难落实的局面,教学设计要注意发挥过程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的优势,体现教学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教师作为学生课后反思的推者和生活实践的指引者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完成相应项目,在了解自我心理行为规律和发展特点基础上掌握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方法,在求助、互助和自助的实践中健全人格。考核评价不是只检验学生学习成绩或努力程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评估及修订完善。结合单元内容,重视过程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强考核实效性,注重学生自评的反思与自助作用。
总之,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探究聚焦解决教育主体单一,学生成长目标不明确、职业素养教育不足,育人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启发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教学重、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柏路.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70
[3]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4]李自维、张维贵.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调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6):119-121
[5]侯佳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6
[6]李自维、张维贵.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调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6):119-12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032989651(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