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多珍 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分析及预防策略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8-08 08:44:5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多珍

中共高台县委党校,甘肃 高台 734300

 

摘要: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作者)从粮食生产、贮藏、运输和市场环节分析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指出加强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意义,并阐述了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运用科学技术种好粮食;又要加强国家粮食储备和“藏粮于民”,在贮藏、运输环节不浪费、不糟蹋,在市场环节掌握价格话语权,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泰安康。

关键词:粮食安全;风险分析;时代意义;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1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分析

1.1 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出现结构性紧缺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取得了积极进展。去年12月初,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约6.83万吨(约1.3657万亿斤),比2020年增加1.336万吨,增加了2.0%。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七年达到13000亿斤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是人均接近“千斤粮”的较高标准了,确保了口粮绝对安全。

虽然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不低,但需求增长强劲。一者,随着人口数的不断增长和不断的由乡村向城市转移,每年的粮食需求,大约需增加200亿斤才够。另外,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粮食出现结构性紧缺问题。表面上来看,现代人对于蔬菜、水果、肉、蛋等副食品的需求增加,对于大米、白面、杂粮等的消费减少;但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间接导致了粮食消耗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这几年粮食接连丰收,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不平衡的矛盾。需求数量和品类在持续增大,在总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供给方面没做到做好与需求品类变化变化的适配,品种和结构之间的相互矛盾越来越突出。2015年我国开始了玉米去库存行动,随之开始跟进了大幅度的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相比之前,五年内种植玉米的实际面积减少了大约5000万亩。这几年,玉米的储存量也在不断快速下滑,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玉米单产比较高,加之其价格达到了新高,市场方面对其需求亦在增加。去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较大,相比较而言,新增约有2000多万亩。

不可忽视的是,大豆进口和油料进口在我国进口粮食中也是主要的,尤其是大豆,在统计时,是计算在粮食数量里的,占进口数量较大比重。我国2021年大豆进口达到9652万吨,占到了全国总需求量的85.5%。以我国现在大豆的亩产水平来对比,增加9千多万吨大豆,需要增加种植约8亿亩。像我国东北种植区,大豆种植和玉米种植是有竞争性的,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势必要挤占大豆种植,扩大大豆种植,必然影响玉米面积,这种矛盾可能长期存在。

1.2 耕地面积濒临红线,资源约束不断趋紧

现阶段,农作物生产的资源约束又在不断趋紧。在耕地面积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数量比第二次调查时,减少了超过1亿亩。面积减少的同时,很多地方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给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2014年时,耕地的退化面积达总面积四成以上。其次,农作物用水资源也在不断趋紧。一方面,城市建设、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等方面的用水需求增加,压缩了原本属于农业的用水。另一方面,现在重要的粮食产区北移,而水资源又多集中在南方,水源需求不均衡导致部分地方农业用水紧张。再如农业技术提高难度越来越大等,方方面面都导致了很大的生产与资源的矛盾。

1.3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效益有所下降

种田不挣钱,“谷贱伤农”。普通农民种粮食的收益,根本无法满足高质量生产和较高水平生活的需求。即使国家给予种粮农民各种补贴,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仍然无法成为使农民致富的产业。各地涌现出许多种植大户,转包农民耕地实现集约化生产。虽然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但由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势必导致农资价格上涨。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成本上涨情况下,比较而言,粮食种植进入了高成本时代,虽然国家持续进行种粮补贴、农资补贴等,但种粮农户收益仍然不高,只有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才能实现收益上涨。

由于社会发展,人工劳动价格日益上涨,农村日益出现劳动力短缺矛盾。农业种植需要人工操作,而现今普通劳动工资也在二三百元左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持续不断上涨的生产投入成本,促使粮食生产逐步进入了高成本的时代。

1.4 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农业用水不足

粮食的种植离不开水资源。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来,为进行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我国原本就十分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珍贵,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预计至2030年,我国人均用水需求和农业用水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灌溉区每年缺水300亿m3左右,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至那时,全国农业灌溉区的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加大。在面对不断扩大的农业用水供需缺口,可能会出现上游省份过度使用淡水资源,下游省份无水可灌溉的情况,甚至出现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不再适合粮食作物种植等局面。

1.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各种灾害多发

随着全球工业发展和气候变化,各种自然灾害呈现频发多发趋势,灾害由少趋多,影响由小增大。如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逐步增大,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约600亿斤。再如农作物病虫害增多,像小麦条锈病,就有发病率提高,时间提前趋势。像飞蝗呈现出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1.6 损失和浪费严重

首先,粮食生产是一项周期性的活动,不但要高质量产出,还要最大可能的做到“颗粒归仓”。但现实是生产、流通和加工等环节,还有不少的浪费。有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损失损耗大约700亿斤,占到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其次,我国餐桌上的浪费严重。粮食最终是流向百姓餐桌的,据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如此巨大的浪费量,给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带来很大难度。

再者,近两年来,受国际上政治博弈的影响,增加了我国进口粮食的不确定性。如在今年俄乌冲突持续影响下,小麦、玉米价格高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不少国家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都影响到我们的粮食安全。

2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时代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速度得到了快速增长,产量稳居世界粮食产量第一。再加上我国不断深入与粮食相关的科学研究,我国粮食安全系数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在这样的成就之下,人们应深刻意识到,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较为薄弱,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方式依然非常原始,难以抵抗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

我国人口已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五亿多变成了如今的十四亿多,巨幅增长的国民和日益趋紧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要想让我国的农业、农村以及广大农民群体得以长足发展,就要想方设法将有限的耕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提高我国耕地整体质量,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粮食安全和整个生态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当粮食安全了,困扰广大国民最关键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人们才会去关注整个生态安全问题。粮食生产都会被土壤状况、水资源供给以及气候条件等多种环境因素所左右,要想确保粮食生产,就一定要做好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工作,绝不能为了眼前的粮食生产而无所顾忌地破坏周遭的生态环境。要汲取历史教训,走出“越垦越穷”、广种薄收的粮食生产怪圈。如若失去了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只会将粮食和生态都置于危险之中。

总之,从我国在粮食供求方面的关系着手,一方面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运用科学技术种好粮食;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粮食储备和“藏粮于民”,在贮藏、运输环节不浪费、不糟蹋,在市场环节掌握价格话语权,才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泰民安。

3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3.1 矢志不渝保护耕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并非一时兴起的短期任务,而是要长期坚持的长足发展战略,只有坚持切实保护耕地,才能尽可能确保我国在耕地资源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粮食产量左右着粮食安全,若能够增加产量,那么粮食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进而为了让粮食产量能够在稳定中寻求上涨空间,势必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耕地管理制度,尽可能将其它产业用地对耕地面积的侵占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出台一些惠民政策来鼓励广大农民群体积极参与到我国的耕地开发工作当中,让受益主体尽可能体会到耕地增加后随之而来的增益,借此缓解耕地减少带来的压力。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发展需要等对耕地具有“挤出效应”,虽然我们始终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求对耕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占优补劣”问题大量存在,或是后补土地无法达到质量要求,对此应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好耕地保护制度。

为确保我国粮食产量,首先,加强社会大众对粮食耕地保护的意识,通过采取各类措施遏制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其次,国家应出台与耕地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依靠各法律法规保护耕地资源,同时保证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国家需建立严格的非农业用地审批和检查制度,避免出现非农业用地挤占耕地的现象。

3.2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

坚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核心要素。首先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耕地保护,不断根据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和落实好耕地保护。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对于土地荒废两年以上者收费、荒废3年收回,农用地用途被改变的,以及农村的耕地未经批准开荒的土地进行回收等的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

其次要提高耕地质量。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落实“藏粮于地”就需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率高。根据相关规划,在我国19.17亿亩耕地中,要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共10.88亿亩。在完成今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1万亿斤的粮食产量。当然,除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外,还可发展设施农业等,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粮食产量,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3.3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研究

我国拥有世界9%的耕地,农业生产者勤劳务实,但农业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技不够发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才能不断发展。发达的农业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的重要法宝。首先要加强种业创新研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不断提升我国种业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其一是提高土地质量,其二则是通过提高种子质量来实现。据测算,种子的贡献在整个粮食生产中达到60%以上。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全面加强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种子研发攻关,依靠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种子,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以推广先进、高效、适用的技术为主,大力推广以生态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高效益的种植工艺等,并且通过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来为广大粮食种植农民提供正确的技术指导,确保每一位农民的个人专业素质得到提升,让农业科技落实在粮食生产的实际上。还可充分利用新技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创新。

再者,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可能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很大的短板,这个短板可以说事关我们能不能够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所以要大力研发、推广、普及农业机械使用,比如切实解决农机配套使用中“一大一小”的问题。 

3.4 完善收储制度,加强国家粮食储备

粮食储备是强化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虽然我国现在粮食储备充足,但仍然需要时刻主义强化粮食储备,做好粮食收储工作。充分发挥粮食储备稳定市场,保障安全和备灾备荒的功能,尤其是现在国际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更不能忘未雨绸缪。

按照粮食的用途,可以将粮食分为口粮、饲料粮和加工粮。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粮食库存的高位运行,也给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还需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制度,优化储备结构,持续提高储备质量和储备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应有作用。

3.5 构建“藏粮于民”机制,减少损耗浪费

“藏粮于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人民本有储粮习惯,家庭储粮也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连年丰收,国家储备充足,市场供应充足,现在居民家里很少主动储备粮食,基本都是需要时再去市场购买,导致了家庭“米缸”建在市场上的现象。传统 “藏粮于民”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如此以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势必会冲击粮食市场,影响粮食安全。所以,要大力提倡和支持家庭储量,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

节约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惊人,所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减少生产、流通、储存等环节的损耗,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杜绝餐桌上的浪费,为粮食安全尽一份力。

总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心怀“国之大者”。持续不断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对粮食储备、进出口、粮食市场建设等方面必要的控制力,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程同顺.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11).

[2]李燕琼.家庭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03).

[3]陶佩君,赵国杰,张月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科学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1).

[4]金宇豪,郭恬,阳会兵.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20(6).

[5]俞海,王勇,李继峰,任勇.中国“十四五”绿色消费衡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战略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20(6).

作者简介:王多珍(1982—)男,甘肃高台人,中共高台县委党校,教师,中级职称。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