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耿雪莲1 周志鹏2 高校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创新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8-09 07:46:0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耿雪莲1  周志鹏2
1.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本文以课题调研数据为依托,围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课程思政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以期通过研究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从而推动课程思政进一步发展。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远的工程,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实施课程思政。但当下存在的诸多合作障碍和问题,给不同学院教师的协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虽然本文也探索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地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协同;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困境
1.1 育人理念不同导致协同困难
课程思政是国家为了增强育人成效,提高育人效果而推行的一种育人理念。但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造成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协同的障碍。根据调研显示(表1)思政课教师基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的意义,在被调研的思政课教师中有96.2%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3.8%的教师认为是“有必要的”,所以,思政课教师100%认同课程思政。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相对落后,如表1所示,在被调研的专业课教师中认为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的”只占了45.95%,并且“可有可无”和“没有必要”两个选项占了4.05%。这也反应出专业课教师相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对课程思政的认同较低,积极性较小。所以,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而导致专业课教师没有给予课程思政以足够重视,也就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也就失去了与思政课教师协作的动力。总之,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是阻碍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  1课程思政必要性
题目 名称 课程思政必要性
  非常有必要 有必要 可有可无 没有必要
职业类别 思政课教师 96.2% 3.8% 0.0% 0.0%
 专业课教师 45.9% 50.0% 2.7% 1.4%
 其他教师 65.2% 34.8% 0.0% 0.0%
1.2 专业背景不同导致协同困境
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但是由于专业背景不同等原因,当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较少,根据调研显示专业课教师只有6.8%经常与思政课教师合作,71.6%的专业课教师没有与思政课教师就教学或科研方面有过合作。现代大学的教育体制是以专业为界培养人才,高校教师都是高度专业化的某一领域的人才。专业课教师往往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但思政素养往往比较低;相反,思政课教师往往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但又缺乏专业课的特殊知识,这就造成了两难的局面。思政课开展课程思政往往无法带给学生急切需要的专业课知识,而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往往又无法做到“润物细无声”。所以,无论是现实教学还是开展课程思政都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所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要求与当下高校教师的现状产生了矛盾,而这个矛盾表现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就是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缺乏协作。
1.3 缺乏政策引导导致协同困难
对于教师来说,合作是需要引导和激励的,缺乏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激励教师就失去了课程思政的动力。反观当下的高校,往往缺乏这种激励和引导的机制。例如,科研合作的排名问题,当专业课教师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课程思政研究团队或课程建设时,就会产生成果的归属问题、成果的作者排名问题。如果学校没有相关合理的奖励与补偿机制,很可能会使教师产生“为别人做嫁衣”的消极想法。再加上职称评价机制仍然以科研为主,成果的归属就变得更加有争议。根据调研显示(表 2):71.6%的专业课教师没有与思政课教师合作过。从这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偏少。这必然导致一线教师课程思政单打独斗,成效不佳。
表  2 与思政课教师展开科研或教学上的合作情况
题目 名称 与思政课教师展开科研或教学上的合作情况
  经常 偶尔 没有
职业类别 专业课教师 6.8% 21.6% 71.6%
 其他教师 8.7% 39.1% 43.5%
2 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2.1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必须深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充分认识到“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和“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认真贯彻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要求,[1]而教师要能够认同课程思政,认同课程思政的基础是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思政素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其才能对课程思政本身产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寻求课程思政的方法,才能主动的与思政教师建立联系与合作。根据调研显示(表3),24.32%的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困境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缺乏”。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首先,学习是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的第一途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教育与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异常丰富,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通过网络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另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素养提升培训、讲座等。这些都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里帮助专业课教师丰富自己的思政理论知识,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表3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缺乏 24.32%
缺乏与思政教师的协同机制 44.59%
专业课教学压力大难以分身 56.76%
政治问题不好讲,怕犯错误 40.54%
课时不够 28.38%
其次,实践是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的关键。要想真正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通过实践的环节。专业课教师要积极的在实践中践行自己所学到的相关思政知识。实践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若失败能知道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之间是的差距,必然促进专业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思政素养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若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必然增强专业课教师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信心与信念,激励其学习更多的思政理论知识,从而形成一种内动里,这种内动力将一直激励着专业课教师不断的循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达到思政素养的提升。
2.2 搭建协同平台
(1)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不同专业的教师间的科研合作
首先,建立鼓励教师开展协同科研的机制。机制是人们做事的规范与程序,没有机制的规范与引导,教师的合作行为往往就是自发的,无序的,往往也是低效的。通过制度的奖励、典型示范等方式,让广大教师看到,一方面,政策鼓励不同学院教师的科研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树典型、立榜样使教师感受到协同创新更能出成果,更能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从而产生内动力,主动的寻求思政课教师的协作。
其次,搭建科研内容共研平台。不同学院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的一个原因就是研究内容缺乏共性,或者没有挖掘出彼此研究之间的共性内容,这一方面与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专业化教育有关。这就需要从学校层面,成立协作委员会或专家组,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进行内容的整合,给不同学院的教师之间科研协作提供内容平台。可以就大学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然后专业课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对某一项或某几项进行重点的融合。例如整个大学生期间,大学生应该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粗略分类约12点,见表4,所以,一旦有了这些课程思政的目标,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就知道了融入的点,另一方面,在专业研究中思政课教师也有了发言权,从而增强他们的科研协作。
表4  大学思政元素分类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理想信念
3 爱国主义
4 民族精神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党史(四史)
7 公民道德
8 法治思维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民族团结
11 军事国防国家安全
12 劳动教育
(2)搭建协同教学平台,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教学协作
要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教学目标和内容。首先,要整合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行动指南,将思政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人才培养标准,引领协同育人规范化。[2]从宏观上解决了育人目的,就会更容易统筹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更容易形成合力。其次,要统筹教学目标。教学常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要有思政课教师的参与,特别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价值引导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最后,还要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需要专业课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构,按照大学生应该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入,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整合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的关注智力评价,德育评价往往被忽略,即使进行德育评价,也是主观性特别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课程思政要求在同一门课中实现德、智双评,而非分离。要实现德智双评,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双师教学,双师评价,双过程评价。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内容评价,不仅要衡量专业知识的正确与否,还要评价学生答题的价值导向,例如在金融相关课程中,学生的金融知识是不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法律相关课程中,学生有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物理、数学等相关学科中有没有坚持科学为民所用的学习原则等,只有实现了专业课知识和价值观念双标准,双评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2.3 加强宏观制度引领
建立不同部门教师的合作制度。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不能靠某一位或几位教师的努力完成任务。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宏观的统筹,统筹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有效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从教师角度说,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协作,一定是有其需要才可能发生协作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促成协作的条件出现时,专业课教师才可能主动寻找合作,否者,协作就很难实现。这就需要主管部门从宏观上进行激励与引导合作。人的行动动力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内动力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主动进行协作请求,这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只占极少数部分。外动力是从外部激励教师,给教师之间的协作创造条件,激发其的内在需要。从宏观上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把教师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再从宏观上提供一定的引导与操作规范,往往就可以达到把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的结果。
建立不同部门的联合教学考核制度。首先,要建立对教学过程的双监督制度。即不仅由本专业的专家对本门课进行过程性监督,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教师参与到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评价。这样既做到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的评价,又做到对教师在价值引导方面的监督与评价。
其次,建立对教学结果的双评价制度。所谓的教学结果就是本节课或本门课结束后有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完成的程度如何。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往往是通过考试的形式,直观展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是育人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一门课或一节课的结束还要达到对学生的启迪,对学生思想的升华,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对学生“三观”的塑造。所以,需要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进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有效的考核,这个考核往往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谈话法、访谈法、心理测试等,这个过程也可能是长期的。
建立不同部门的奖励制度。教学或科研奖励是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推进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协作,就要建立教学和科研的联合考核制度。
首先,建立对教学工作量的联合考核制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工作量的问题,这影响着一个教师的职称评定、收入等问题,所以,首先必须解决课程思政协作过程中教学工作量的问题。由于当下的考核模式,大多数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没有具体明确的工作量换算标准和机制,这就影响了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专业课教师协作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学校及二级学院要积极探索工作量的换算方式,例如完整参与一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相当于多少个工作量,获奖相当于多少个工作量,校级奖、市级奖、省级、国家级分别为多少工作量,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换算标准,不仅可以激发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还可以激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合作。
其次,创新科研成果计算方法,促进不同部门教师的科研合作。阻碍教师间合作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成果的署名问题。因为多种原因,当下高校的各种考核、评比等活动大都只承认第一作者或主持人的身份,这就影响了参与课题、课程研究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积极创新科研的评价、计算方法,调整不同作者之间的在评价中的权重,例如只要作者本人认可,可以追加共同第一作者;或者作者不分先后,不论排名;或者给所有参与人员平均赋分等为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协作提供动力。
3 小结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远的工程,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实施课程思政。但当下存在的诸多合作障碍和问题,给不同学院教师的协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虽然本文也探索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地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77-82.
[2]韦诗业、李素芬.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36-39.
作者简介:耿雪莲(1987—)女,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周志鹏(1986—)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0WQNCX083。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