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尚 慧 高校思政课融入专业元素的探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8-09 07:54:1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容易缺乏积极性,授课效果不佳。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着眼于授课形式的创新,也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作者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加入相关专业知识,激发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专业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会议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程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保证,做好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

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助手,也是筑牢大学生思想意识防线、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重要抓手[2]。如何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确保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并不活跃,低头玩手机,做专业课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身虽在,心已远”的现象是思政课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境[3]。经与学生的沟通及调研,了解到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普遍觉得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就是一门无用课,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太多帮助。加上课堂上教师大多采用陈旧保守的教学方法,如机械灌输式、封闭式和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方法[4],一味地照本宣科,毫无延伸与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不积极,甚至产生厌学抵触心理,将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异化[5]。鉴于此,本文对当下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了思政建设在高校课程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仅能够让高校教师们认识到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也能够让高校学子意识到思政课的意义所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高校采取了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思政课的建设。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高校出现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硬件设备不完善,建设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还有的高校依然将建设的重心偏向于专业课,不断加大对专业课建设的投入力度,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育与发展,却未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导致思政课地位仍然不高。归根结底还是重视程度不够且重视方式不合理。

随着社会对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高校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改革的探索。大多是在教学模式上开展,如更多使用手机媒体,加入更多视频,使用慕课资源,翻转课堂等,但总体来说并未摆脱“形式”的变化[6]。而有效的教学改革应是对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而不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形态轻质量的表面功夫。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多种思想,文化对他们造成全面的冲击。构建新思政格局,将思政课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进入学生心田,不仅需要创新教学形式,更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尊崇教育规律,遵循发展规律,构建全体思政的大格局[7]

1.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这种“温度”应体现在课堂上氛围的融洽,如师生之间互动活跃,学生有主动学的积极性,教师有调动全场的控制力,师生之间在思想上能产生共鸣。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如机械灌输式、封闭式和单向传授式等[4]。教师仅通过照本宣科地单向输出,毫无知识的延伸与思想的碰撞,根本把握不住“教”与“学”的融合点。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只能被动的听,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该门课的兴趣,出现不学甚至厌学的心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 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扎实,人格魅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发展的开拓者,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使命及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8]。由此可见,培养造就高质量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作为塑造新时代青年的思政课教师,任务便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水平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9]。方案中强调在抓好师资创优上要引导思政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因此,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能力及人格魅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事实上,一些高校思政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没有花功夫领悟课本知识理论,更别提钻研思政课教学技能。这就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学生的认同性不强。而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自身智慧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的表现,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许多思政教师忽略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注重按部就班的上完一堂课,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或知识的延伸,使课堂变得呆板,缺乏活力。综上所述,思政教师的自身业务知识储备不足,讲课“魅力”不够,无法调动课堂氛围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学生认知存在偏差,学习兴趣缺乏

思政课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出勤率高但抬头率低”、“后排拥挤,前排空荡”及“身虽在,心已远”等问题。据调查,27.8%的学生表示“能够按时出勤,但会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49.2%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参与课堂。“隐性逃课”和“选择性参与课堂”成为制约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严重问题[10]。经与学生的交流及调研,发现他们普遍持有“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心态,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用的课,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太多帮助,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学习,不如学专业知识更有用。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以单一的讲授为主,没有知识的延伸与师生间的互动,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更加缺乏兴趣,学习也只是走个形式,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学生丧失对思政课学习的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没有建立对课程及教师的兴趣,则无法调动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

2 高校思政课融入专业元素的意义与优势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略显陈旧,教育效果不够明显。融入专业元素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三全育人”的迫切需要和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方式[11]。基于此,为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思考统筹各门课程协同育人,将专业元素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更全面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各门学科。课堂教学中发现,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能更大程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打造学生真心喜爱、学以致用、终生受益的精准思政课。经过实践,总结出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元素的优势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入专业课知识中让同学们眼前一亮,避免了思政课单调乏味的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果。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

融入专业元素的思政课程,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载体,打破思政课无用的片面印象,通过融入专业元素,让同学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学科交叉中,知识不断得到强化,使思政课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发挥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作用,构建新的思政格局,打破思政课教师“边缘化”的困境,最终达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协同育人的需求。

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在思政课上被动接受的现状。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并在专业实践中主动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课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

3 把握专业知识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同向而行,使其有机结合形成价值观的共振,应把握以下原则:

3.1 实际性原则

将专业元素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实际,贴近专业,并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爱好,加入学生在专业上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性探讨,增强思政课的亲近感。将专业元素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3.2 有机性原则

融入专业元素的思政课程教学应围绕价值观塑造,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搭建“大思政”格局。如在讲述中国精神时,其中包含的如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结合专业课程中的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其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关联。使课程教学言之有物,让学生能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3.3 协同性原则

融入专业元素的思政课程教学,不应是思政课老师闭门造车,而是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推进进行。如让专业课老师参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中的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专业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有效对接,共同挖掘,找好切入点。

3.4 多样化原则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进第一课堂与实践基地的第二课堂结合,让专业老师参与到思政课授课中,在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以达到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打造精准思政金课。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注意讲解的深度,以介绍概念、讲解基本原理为主,避免讲解太深,偏离了思政课的主题;以实践案例为主,以融入思政为主要目的,避免对专业内容的深入探讨。

通过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专业元素为实例,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交叉地带融汇贯通,感受到思政课程中蕴含的专业知识,进而主动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见真章,出实效,从而达到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2).

[2]李佳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究——基于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堂调查[J].昭通学院学报,2021,43(4):23-29.

[3]吴伟.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91-1195.

[4]周焱璐、陈赟.大学生“水课”问题的反思及改革建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为例[J].理论观察,2019(12):45-47.

[5]张明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7(05):212-214.

[6]杨利红、梁四香.课程思政融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J].教育研究,2020,3(11):140-141.

[7]凌璟.物联网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探讨[J].教育研究,2020,3(7):19-20.

[8]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J].理论导报,2021(03):22.

[9]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J].陕西教育(综合版),2019(35).

[10]于欣宜.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状与提升——基于北京5所高校的调查[J].知与行,2021(05): 58-65.

[11]朱育锋、磨燕.融入专业元素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2): 115-119.

作者简介:尚慧(1988—)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就职于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