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曾如意 浅析水墨人物画意象造型的几点突破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8-17 08:39:1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曾如意
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陕西 铜川  727000

摘要:意象造型是中国画核心,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客观事物的提炼用意象的造型方法去反映表达。意象造型概念和来源;源于意象理念,通过历代文学和苏轼对艺术影响;意象造型在创作方面通过艺术理念和汉画像石砖、珂勒惠支版画及中外素描作品汲取方向;重点阐述意象造型在创作的有关问题:造型、表现语言、笔墨、色彩、题材构图突破;意象造型变形弊端。意象造型以生活为源,造型为基,融造型笔墨与自我思想感情为一体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找出物象特点夸张取舍而概括,突破以形论形。继承发展时代趋势,意象造型探索研究是人物画发展重大课题。
关键词:意象造型;主客融合;抓住特点;概括突破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意象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核心,也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主要标志。西方绘画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来反映现实,表达情感;中国画则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用意象的造型方法去反映和表达自我的情致。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脉络从宋代的梁楷《泼墨仙人图》为滥觞期;至19世纪末期的海派任伯年为过渡期;再到20世纪初、中期(近现代)的徐悲鸿《愚公移山》蒋兆和《流民图》为发展期。其发展在近现代“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下而产生。期间通过中西融合而形成了现今水墨人物画的面貌。在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如何发展保持民族之粹?如何继承与创新?此时,重议人物画“意象造型”就愈发重要了。
1 意象造型的概念
意象来源于《周易.系辞》“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意”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释“象”为“长鼻牙,南越大兽……”指象动物夲身。意象词提的较准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如“意象”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就从对形象的构思转入对形象的实际传达了,“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都是指应用媒介把构思所得的形象传达出来。揭示出我们文艺的意象概念。而“造型”为表现塑造物体的形象,它是绘画表现手段的基础,多用于美术。
在书画创作中,所谓意象造型,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物像长期观察,熔铸自我思想感情后,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用提炼,概括的艺术表现方法塑造出具有意味的造型形象。画家正是通过这一载体“寓意成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它是画家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2 意象造型源于意象理念
好的意象造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愫相统一的完美艺术形象。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蔡若虹说:“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和想象不能分开的;想象不是生活的臆造,而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探索和体现,是打开美的门禁的一把钥匙,同时又是作者的美的情操在艺术创作中的直接反映……”
总的来讲,中国画表现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因此,好的意象造型它的成功源于意象理念树立为先导,而不是纯粹的自然教条主义对人物形象的照抄、描摹或以初级阶段的以象为像为目的。需要体现人物对象的精神因素和笔墨造型的有机取舍与结合,最后通过概括方能传神。那么,意象造型的理念又是怎样形成与建立的呢?
2.1 历代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它的建立先源于《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以“象"征“意”,而从古人思想上得到了启发而形成。所以,意象造型的形成,则是源于意象理念的建立,先源于文学,后发于书画。如《庄子.齐物论》“此之谓物化”“物化”就是超脱于客观物象以外的主观意念或人格化的东西,就接近“意象”之意,以及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等。后引申到绘画如南朝宋宗炳《画山序》“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南朝宋王微《叙画》“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于《易》象同体”“明神降之”……元晁补之“画写物外形”等。可见,没有“寓意”之象(意象)的思维是不行的,不然会陷入简单的教条主义牢笼——以像为象。
2.2 苏轼的影响
苏轼在《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一文中指出,“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钭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己。”我们要深刻理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此句含义对意象造型理念的影响十分重要。因他对艺术要求“度”的把握,既要“入法”、“守法”还要“出法”。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折枝二首》又论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非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从上述文学艺术及苏轼论艺理念可看出:“出法度,寄豪放”论,是“入法”“守法”又“出法”既要符合法度,又寄妙理豪放;“画以形似”论,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不是追求表面 外在形象,更要获得内在的神韵,捕捉遗像而得真;“其身与竹化”,更显示出道家“齐物论”思想。客观物象(竹子)既是作者创作的对象,又是作者意念的体现,更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化身。可见,意象理念决定了意象造型的形成,而这种造型形态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众所周知,人物画作品分四部分组成:造型、笔墨、构图、意境。所以好多学画者误认为,写意人物画没有或不讲造型只要笔墨好就可以了。看起来古人大家的写意人物画作品逸笔草草,若不经意,其实写意画比工笔画更难。
在人物画创作上忌讳两点:一是千人一面,符号化;二是笔墨游戏,丑化变形。出现两种弊端,一是深入生活不够,照相机替代了画家的写生,使画家对人物形象丧失了现场对话精神与感应;二是过多受大型美展所累,争相模仿迎合评委好恶面貌,(包括工笔人物),因此作品缺乏感情与个性,只是制作拼凑构成,从形式上不停表面变形,甚至连我们的衣食父母——老百姓都画得丑化不堪…… 故而在写意人物作品造型上,把人物形象不断扭曲和丑化为能事。使人物形象出现丑化和符号化的危险信号。这点在我们学习过程中,要有历史的审判眼光,加以鉴别、反思和警惕。
3 意象造型在创作领域的突破和运用
3.1 意象造型的理念及汲取方向
从艺术理念与实践上,运用借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注入为首要。意象造型要解放思维,寓之有物,意中寓象。
汉画像石砖是中国古代的艺术经典,也是我国独特的黑白绘画(笔墨)的传统形式。要通过这些阴阳雕刻的线条,浅、高浮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去了解,解读黑白灰层次的划分和写意的笔墨造型及人物形象的大胆夸张等方面去考量思索水墨人物画的今后发展。
国版画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题材丰富广泛,对生与死,悲与喜,战争与和平,尤其刻画表现母爱及生命那种闪烁爱的瞬间光芒之刻的作品,要细心体悟。其作品真情实感表现可谓入木三分,她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艺术(版画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画家。
从中外素描作品进行汲取。重点放在线型素描上,如荷兰伦勃朗、德国丢勒、法国米勒……中国蒋兆和,徐悲鸿、黄胄等。
3.2 意象造型在创作的有关突破问题
苏轼《跋秦少游书》“技进而道”即“技道两进”论去体会。“道”指事物的总规律,“技”指掌握事物规律的实践学习方法。此论的观点也正符合了中国书画“以法致道”的学习规律。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学习实践到了一定精熟之后,才能达到对事物规律完全掌握,最后,方可提升为艺术境界。绘画的意象造型,也是要通过“技——道”两修的方式去完成与“寓意之象”的造型过程。在创作中,意象造型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
3.2.1造型上突破
深入生活,加强大量素描速写和默写去完成物象造型的启示。画家通过现实生活长期的体悟与观察,要对现实物象的大量写生(鼓励宣纸写生),通过素描、速写、默写的方式去完成形象题材等因素的积累,然后结合笔墨与自我感情互动,融合升华加以提炼与变形,从而形成一种有寓意内涵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对人物的传神目的。但是不能抄写生活,要提炼生活。
书法汉字造型的启示。书法之形为汉字古意造型之形态,绘画之形属客观物象造型变化之形态。二者同理同源。因此积极吸收中国书法的营养对人物画的创作和意象造型是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甲骨文、钟鼎文象形文字去体察形象造型;另一方面从篆隶、楷书、行书到草书的汉字演变,尤其从从古人篆隶和行草(或今草狂草)作品中去解读。要从字与字,行与行章法上,笔法上,结体上研究。
从一切客观存在大自然去造型。从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感悟绘画的造型与意境。无论你是画山水还是画人物花鸟,只要你有审美意念,细心体悟,笔墨、造型、构图、气韵皆有。都能在这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食物中寻找到你所渴求的可塑之形。经过长期艺术实践与磨练就能形成自我的艺术语言。这就是在道家思想上树立“无中求有”的意念造型观。
3.2.2绘画基本表现语言及构成的综合运用
绘画的形式因素靠的是整体设计与构成,它属于理性成分。“构成就是建立画面的秩序,就是从孤立的点、线、面及其形态等各种因素中,去寻找设置出部分与整体以及各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单一的形态变得丰富,使凌乱的形态变成秩序。创作,从方法论角度讲,就是以此为中心环节所展开的艺术创造。”
绘画的基本语言是点线面。创作中理性架构点线面分布十分关键。点为一线一面之母,线是点的延续,面是点或线的集结。除点线面构成外,形成绘画的节奏与变化,靠的是黑白灰语言分布和干湿浓淡疏密变化等笔墨因素的矛盾调剂。人物画写生和创作也不例外,除了在户外搜集素材外,巧妙匠心地运用这些点线面,黑白灰构成分布以形成节奏,通过浓淡干湿,虚实阴阳、方圆曲折、疏密聚散等变化因素的矛盾调剂,以整体对比的手法才能形成纯粹的艺术语言,才能彰显成功的艺术形象。
3.2.3笔墨上的突破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神。如何发扬继承运用好笔墨,事关国画的品质问题。因此,从历代至近现代著名大师和前辈们对此高度重视,并积累总结了许多丰富可贵的经验。因此,我们不但继承发扬,还要探索研究新的笔墨之路。不仅从我们所熟知能详的“干湿浓淡”传统的以线造型“骨法用笔”“十八描”继承学习外,还应该从我国的画像石、行草书法以及徳国版画家珂勒惠支中去寻找新出路。例如珂勒惠支版画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深沉博大,黑色用得动人心魄,这点就要思考如何有意味的吸收,运用或转换到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当中,丰富我国的水墨人物画表现。成功的如当代方增先的写意人物积墨法、吴山明宿墨勾积法,河南李伯安焦墨版画法、陈钰明水墨分布构成法,赵奇的笔墨象征法……等部分作品。其次,还要从书法,山水花鸟中汲取笔墨营养。例如线的美感,质感、韵律,勾皴擦染点及点厾……又如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等综合手法都是学习笔墨最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可参考如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的积墨;潘天寿、张大千以及贾又福的泼墨泼彩等成功的典型,使得笔墨既紧扣物象之严谨造型,又不失豪放与纵逸。
3.2.4色彩方面突破
受材质所限,中国画一直是固有色为主,以突出墨色为重点,色彩为辅。为了产生独特的意境,可将油画有关色彩方面借鉴或带有寓意的感情色彩融合运用,同时,加之色彩冷暖互补与色墨与水互破、互积、互泼等手法,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有的甚至降低色彩丰富性以突出墨韵,用单一的色彩主调去表现;有的以墨韵为次,色彩丰富为主。
3.2.5题材与构图上突破
题材内容决定了形式,好的意境就有好的构图。每位画家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自我所属的现实社会与自然环境,了解人,熟悉人是人物画家创作的先决条件。画家正是在深入生活中对某一题材才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悟,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表现出感人的作品。从改革开放时期,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艺术题材也拓宽了许多领域。从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来看,无论从表现人民现实民生,国家历史事件等诸多题材,还是艺术水准表现能力上看,一些好的作品纷纷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而今进入21世纪,人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幸福指数在迅速提高……人物画创作从近年来的数次国展作品来看,题材确实比上个世纪的作品更加全面了,表现角度也多变了,形式也变了,然而多半人物画的形象却又显得呆滞而苍白。单就作品深度而言,和第六届全国美展相比,缺少的是令人感动的成分,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学术上,我们还停留在技法和功利层次上。缺乏的是“宏观探道,微观探真”和“溯本清源”的精神。所以人物画缺乏了深入生活最朴素的表现手法——意象造型。
其实最朴素的表现就是相反相成之理。即“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平中求奇、奇中见平”的表现手法。我们不妨从有些优秀作品加以解读。如蒋兆和《乞讨者》《朱门酒肉臭》小中见大,关注民生,揭露和反映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残酷现实和黑暗。
王盛烈《耕者》小写意作品,平中求奇,传神之作。如实表现了土地改革之后,一个初次在自己承包的土地耕种的老农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再如王西京《远去的足音》以大观小,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和泼墨手法,表现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戊戌变法”六君子慷慨赴义的情景。几片红色枫叶(红叶代表着革命的丹心)零散着飘落于六人脚下,六人手脚带着镣铐其神态各异,比较传神。有仰天长叹,有低头沉思,有凝视愤怒、有哀愁悲悯……很帖切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内心活动。
这些都是优秀的人物画作品,都属于意象造型成功的典型。
4 意象造型的变形问题
写意人物画在创作中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个现实问题“以形写神”。如何使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完美艺术形象?(即意象造型)我们的古人是通过“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的方法去表现中国画,而这种表现则是通过意象造型去完成。一方面,意象造型之变如果运用不好,就会产生丑化扭曲的人物变形,给当今学习者造成了误区。认为造型不是很重要,变形人物,美曰“写意”。另一方面,呆板教条主义就会按照现实存在的如实描写人物。更有甚者,直接对着照片画,那么就真正失掉了艺术性和笔墨的摡括性,缺乏现场体验和自我的真情实感与对象交流对话。因为水墨人物画的写生或创作要遵循现实为主,加以主观思想感情酝酿,通过笔墨概括,提炼而成,形成有意味的形象。
画画不在乎你画什么,而画的是什么?不画的是什么?他不是照相术。画时提炼概括的东西放到纸上,留有大量的白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才会给人有韵味,有想象的空间。画和不画都是阴阳太极的互转,正是个人性情气质,才气审美的表现,所以画画体现的是文化修养,画的是真情实感。不画和画都有讲究,这点老祖宗古人做得最好。满纸上下全都画了,其实什么都没画,这就叫“中国画”。
近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说“变形不是瞎想,也讲真、善、美,不只为了个人欣赏。从什么基础上变?中国画早就解决了变形问题,强调真实感,又有夸张取舍,把感情发挥出来。陈老莲的变形,与他的审美观有关,也反映那个时代的人的心情。有些青年没有扎实的基础,正确的观点,空洞地追求变形、乱来、标新立异,一时看起来还新鲜,实际上不经看,对人也没启发。变,在自己的基础上,在传统的基础上变。搞创作,不论中西,不能脱离生活,要考虑社会效果,不然没有时代感。”又说“抽象,不是没有根据的,抽象是科学的概括。山水的皴法,树的点法,是个符号,都是根据某种事物的特点。变形,不掌握对象的特点不行。”
综上可见,由于水墨人物画创作容易出现上述两种偏差和弊病,所以创作起来非常艰难,犹如带着“镣铐的舞蹈”但不管写实还是写意,变形的主旨都是要达到“传神写照,形神兼备”的目的。因此,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意象造型变形问题,首先掌握物象的特点才能变形概括。其次,以现实为基,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行意匠加工,才能表现出来完美的艺术形象。只有找到了这个特点,意向造型的变形才能有意义。
5 意象造型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意义
“推陈出新,首先是生活感受,总的来讲,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实践,时代背景,思想感情都反映在艺术上。”继承与发展是时代趋势,人物画相比山水花鸟而言,虽受造型所缚与笔墨所限,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却是一致的,所以仍有发展的突破空间。
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意象造型,阻碍其发展空间在于造型笔墨的互融升华。找出物象的特点进行夸张取舍而概括,突破造型中的以形论形,才有可能蜕变破茧而出真正的意象之形。
总之,意象造型是以生活为源,造型为基,熔铸自我思想感情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未来,意象造型的探索研究将是人物画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创作发展中,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将越来越显示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期间急需要我们几代人在继承前辈的优秀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付出努力实践,才能彰显这一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1.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5.
[3]刘曦林编.蒋兆和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1.
[4]中国话研究院编.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8.
[5]孙雍长注译.老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4.
[6]孙雍长注译.庄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5.
作者简介:曾如意(1978—),西安美院国画专业,学士学位,省级美协会员,现供职于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擅长人物,亦涉山水花鸟兼及书法,作品参加省市展览,出版画册两部,其中《陕西孟姜女传说》获铜川市第二届重点文艺精品奖“一等奖”。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