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缪瑞旸 社会治理视域下推进平安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3 07:37:4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缪瑞旸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平安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具有先导性。平安文化是平安建设的反映和升华,同时也是平安建设的价值导向。平安文化建设落脚点在平安,文化只是手段,平安才是结果。加强平安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文化管理方式建设一个层次和水平的平安社会。本文从社会治理理念视角出发,重点审视平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总结探索实践,浅析基本内容,探讨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视域;推进;平安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治理理念的确立,既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平安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又赋予了平安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对平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平安文化建设的理论根源、目标体系、实现路径等切合了治理理念的要求。如何用治理理念来指导平安文化建设实践,对新时期深化平安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平安文化的范畴

平安和文化各具丰富内涵,考量平安文化的范畴,既要弄清平安和文化两个概念的逻辑论域,又要弄清两者结合后的逻辑论域。平安是人们对生存和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涉及诸多领域和方面。从人们享有的基本权利角度考量,有经济性的平安、社会性的平安。在一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一旦权利和义务遭到破坏和损害,则个人和社会的平安就会被打破。文化是多元性、多领域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很大的覆盖性,平安文化可从传统文化、现代理念、科学方法、实践经验等层面加以考量。传统的德文化、法文化、诚文化、礼文化、义文化、善文化、和文化,显然对平安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现代理念比如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和执法为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不同行业的许多先进管理理念,无论对外部(社会)管理还是对内部(队伍)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平安文化在内容上涵括传统文化、现代理念、科学方法、实践经验等层面。

2 平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

2.1 平安文化的特性

平安和文化是两个内涵截然不同的概念,对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平安文化这一概念如何理解,确实是一个难题。既然是难题,就不妨让它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后再去考虑它的答案。但对这一概念的特性们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为这关系平安文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譬如你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语境中文化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文化与平安结合,形成平安文化这一概念,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文化应视为现代管理理念、思想、方式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及被充分挖掘和利用的一切有利于平安建设的传统文化元素,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文化、管理文化,它既要解决平安建设人本内涵,即人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团队精神等理念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平安建设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问题——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物本管理,走向现代化精细化的人本管理。

2.2 平安文化的功能

用文化管理的方式推进平安建设,从文化管理所具有的广泛性、深刻性、根本性等特点看,平安文化大致有以下几点功能。一是引领功能。用文化助推平安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理论、理念、方法等认识和实践成果去指导平安建设实践,如在公安执法实践中推行说理执法、阳光执法、诚信执法,让民警心智丰满、心地敞亮、心灵姣美,做文明之人、坦荡之人、诚实之人。特别是推行说理执法,引导民警讲清事理、法理、情理,对树立队伍理性、平和、文明、严格、规范、公正执法形象产生了较好的作用。二是渗透功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们民族的血脉只要坚持把平安文化贯彻平安建设实践,就势必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传统和现代的有助于平安建设的思想、理念、规范、方法、手段就会广泛产生积极的效应。三是聚合功能。平安文化具有旗帜的作用,高举平安文化这面大旗,就会产生很大的号召力,有了平安文化这面大旗,就会对平安建设建立起共同的信心和责任,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平安文化产生较好的力量聚合效能。

3 平安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3.1 平安文化建设的目标

平安文化建设落脚点在平安,文化只是手段,平安才是结果。加强平安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文化管理方式建设一个什么层次和水平的平安,换言之,平安建设在文化管理方式的作用下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平安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平安是一个易碎品,平安建设也难以确定终极性目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平安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平安文化建设的目标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立体性等特点。平安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平安的优质化,让平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平安文化建设还应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局部性、方面性的目标,形成结构合理的目标体系,才能引领平安建设水平整体提高。平安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还应当做到抽象和具体、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相统一。比如安全、畅通、和谐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抽象性目标,有多少条道路、多少条街道实现了这个目标,就是目标由抽象而变为具体。优质平安揭示的是平安的品次和水准,是按定性方法提出的目标,将平安建设的各方面实行量化,形成指标体系,则是将目标定量化的做法。比如,改善治安问题治理方式,在打击、防范和整治等方面提出各项指标,并力求指标合理创设、相互关联,就能很好地指导和考量治安问题治理工作。又如,在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平安建设方面,设立科学合理的指标,就能保证这方面的工作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抽象和定性方法,是从认识层面发挥目标的引领和方向作用,具体和量化方法则是从实践层面强化目标的操作性、实用性。平安文化建设既要按照抽象、定性方法确立目标,更要运用具体和量化方法形成规范、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这是实现平安文化建设目标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3.2 平安文化建设的任务

平安文化建设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任务。在理论方面,要围绕平安建设的内在要求,把一切有利平安建设的传统文化、现代理念、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等认识和实践成果系统总结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平安建设实践。同时要加强对平安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实现平安建设的新发展。在实践方面,要致力于把文化管理运用于平安建设实践,实现平安管理方式的提档升级,有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如何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平安建设,比如怎样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国民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守法意识、公德意识、共建意识,都是平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二是实现公共安全监管方式的转变。对涉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的消防、交通、食品、药品、工程、环境、设施设备等安全,如何按照文化管理要求实现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是平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实现治安问题治理方式的转变。如何综合运用以快制快、主动进攻、打破瓶颈、攻坚克难、集中整治、精耕细作等战术和方法,提升打防能力和质效都是平安文化建设需要研究的实践课题。四是实现公安队伍管理方式的转变。公安机关是平安建设的主力军,在平安建设中发挥着组织发动和身先士卒的作用,提高整个队伍的政治、道德、法制和文化素养,改善和增强广大民警的执法观、公德观、履职观,是担当好平安建设主力军的必然要求。改善队伍管理方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把握公安工作发展规律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警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推动公安工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规范管警和育警、科学用警和布警、科技强警和助警等方面取得突破,是构成平安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4 社会治理新视角下平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平安建设永无止境,平安文化知易行难。平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赋予了平安文化建设新的内涵,需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内容、开辟新路径,深化平安文化建设实践,努力使平安文化建设与领域更广、基础更牢、标准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建设同步合拍。

4.1 增强文化凝聚力,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一个团结和带领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力量源泉。毫无疑问,文化具有独特的感召作用,是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汇聚民力共建共守共享平安的最有效方法。用先进文化引导群众观念。用文化的元素、文化的手段引导教育群众,促进广大群众培育平安意识、确立平安理念、掌握平安知识、养成平安行为,凝聚起全社会平安建设的精神力量,夯实人民群众投身平安建设的思想基础,努力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营造为人人、人人为的社会氛围。用文化手段组织群众自治。引导民警扎根基层、融入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村(居)委会、治保会、小区物管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社区治安防范宣传,将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加强防范指导,增强自防意识,落实自防措施,努力提高群众自管理、自服务的水平。用文化方式聚集民智民力。充分依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和发动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各方面资源,促进社会管理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推动落实群防群治措施,着力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平安的良好局面。

4.2 增强文化潜移力,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从广义上讲,“法文化”也应当是平安文化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调整、规范作用,发挥文化育警、励警、律警和强警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民警做平安文化的使者,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坚定法律信仰,强化人权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时限和程序执法办案,努力创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树立法治导向。以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依据,确立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观,切实把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全体民警具体的执法行为和日常生活之中,使民警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职业道德,引导民警在生活中修身养德、坚守底线,在工作中竭诚履职、精益求精。狠抓民警礼仪日常养成和执法服务形象建设,培养民警执法为民的意识、气质、素质。完善法治体系。围绕“法治文化”内涵和外延,按照“实战、实用、实效” 的要求,构建完备的执法制度、队伍管理制度等规范体系并强化执行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己的制度文化,推动执法管理、队伍建设从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转变。营造监督氛围。围绕引导民警自觉接受监督作为法治文化建设主要目标,科学设置执法活动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以民意为导向的执法效果评估机制,大力推进执法公开,积极推行“阳光警务”,实现执法活动全程、实时公开,努力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使民警执法的过程成为传播平安理念的过程,使管理的过程成为引导遵纪守法的过程,使服务的过程成为增强防范能力的过程,把文化创安落到实处。

4.3 增强文化约束力,规范约束社会行为

平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思想观念。一方面,消减“负能量”。将克服和消除平安意识形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其所产生的负效应作为平安文化建设首要目的,深入查找平安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突出问题的深层原因,通过文化的手段,引导人们认清并摒弃“假”、“恶”、“丑”,激发人们的“知耻心”,挤压“负能量”存在、传播、效仿的空间。另一方面,弘扬“正能量”。积极传承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德“和”价值,传播“以人为本、崇德尚礼、诚信守法、和谐平安”的平安观念,并以这种价值观念凝聚人心,激励和引导人们求真向善,实现价值观再造,增强平安文化的社会认同度和内化度,最终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实践中,在大力发展见义勇为事业,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鼓励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组织开展“平安好人”、“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平安卫士”评选活动,推动平安文化深入人心、践之于行。

4.4 增强文化引导努力实现标本兼治

平安文化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以其“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在弘扬新风正气、助推平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现在可以说平安文化建设已经到了细化、深化、具体化的阶段。宣传是平安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最有效实现手段,通过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影响大的宣传载体,推进平安文化宣传向纵深发展,推动平安建设触角延伸、关口前移,着力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实现平安建设科学发展。一是延伸广度深度。坚持面向基层和群众,大力开展平安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推进平安文化向基层延伸,增加平安文化建设的厚度;把企业和各类服务单位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阵地、拓展平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推进平安文化向行业延伸,深入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合力,形成共建平安、共促繁荣、共求发展、共创和谐的平安行业创建新局面;充分利用网络全时空联系群众的特点,推进平安文化向网络延伸,提升虚拟社会对平安文化的关注度,拓宽平安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二是拓宽渠道载体。既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主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把握平安文化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又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向科技手段、信息技术要平安文化成效,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便捷高效的特性,善于运用QQ、飞信、微信、论坛、政务微博、个人微博等载体,以活跃度增强平安文化的关注度,以穿透力增强平安文化的影响力,打造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宣传文化的新视窗。三是实现深度融合。平安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种元素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将平安文化建设同地方文化、企业文化、公安文化等相融合,创新理念思路,创新方法手段,努力打造平安文化品牌。

5 结语

平安文化建设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找准了新形势下深化平安建设的新的切入,把着力点放在了公众平安意识培育、平安理念确立、平安知识普及、平安行为养成等方面,在增强平安建设硬实力的基础上,用文化的特有功能增强“软实力”,拓展平安文化建设领域,提高平安建设的广度深度,推动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平安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福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0(2):39-47.

[2]贾鼎,丁姿,李辉."环境—行动"范式下公安派出所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基于B市派出所的调查[J].公安学研究,2020,3(5):20.

[3]邓国良.社会治理创新与规范执法行为之思考——以规范警察执法行为为视角[J].南京:社会主义研究,2015(03).

作者简介:缪瑞旸(2003—)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政专业,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