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程 玉 浅析傣族传统舞蹈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01-17 10:44:12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1

 

摘要:傣族传统舞蹈蕴含着对生命的歌颂,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和多样的舞蹈风格,是国民间舞蹈中璀璨的瑰宝。本文围绕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舞蹈教学中,体现出不一样的教学体系和风格,尝试用傣族传统舞蹈来进行以点带面的民族民间舞蹈深入教学。也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如何发展寻求合适的路径,在“求新”中做到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多元路径,使民族传统舞蹈继续发展的同时,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要求走向更大的舞台并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关注度。

关键词:傣族;传统舞蹈;教学;民族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间传统舞蹈的文化传承,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传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传承中国文化风格和各民族的审美情趣。本文以傣族舞蹈中的传统舞蹈为主体,体现传统舞蹈在当下的传承、发展,且以传统舞蹈各式各样的风格在教学中的意义为切入点来描述,从教学层面出发,在不断挖掘、整理、提炼、创编、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贴近于当下时代的审美特点,探索传统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遗产对高校教学体系的影响,以及对于其它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与发展路程提供有效参考与借鉴。

1 傣族传统舞蹈的概述

民族传统舞蹈是由民众直接创造与负载、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展,伴随着民众的生活至今,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极为优良的部分、思想、智慧、道德等的集中体现。通过世代相传,随人体承载动态保存,立足于其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核之上;受不同的时代、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标识。

傣族舞蹈多从原始的民间民俗活动中衍生而来,一直根植于民族发展,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广为流传。傣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与肢体语言生成,是一定程度信仰万物有灵的观念,还有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他们成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民族,从而舞蹈中多有动物的意象,又依水而居,爱沐浴、洁净又有“水的民族”之称,对于水的深切情感化为舞蹈中安详、舒缓的动律;动作流畅、线条明晰。还有地域方面则因散居的缘故,造成了不同的地区舞蹈形态不同风格和文化底蕴,外来文化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傣族舞蹈的发展。傣泰民族族源相近,二者从信仰影响的生活习俗、性格特点等,成为舞蹈语汇相近的主要原因,也可窥见傣泰民族深不可测的民族历史渊源。

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一些民族舞蹈发展生机勃勃,但一部分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呈现民族性流失之势。传统舞蹈其中一部分舞蹈与民俗结合、传统观念的保留等结合,在当地的民间文化保护措施中流传下来,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偏远地区,习俗依旧、生活不受影响;还有一部分传统舞蹈出现失去生态环境依托、人们娱乐兴趣的转移、“求新”、外来文化冲击等而失传。如傣族舞蹈一开始没有列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更没有系统化、规范化一说,后来弥补了“五色土”舞蹈中的南方一色,挖掘、凝练至现在完整、科学的体系,融有了更多传统民族舞蹈的内容,不再单一的局限于教材中的单一元素训练、元素糅合和艺术化、舞台上的民族舞蹈。

2 傣族传统舞蹈对教学体系的影响

2.1 传统舞蹈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首先,民族舞蹈单一组合,其特点为内容少、形式单一、重复循环,更强调层层递进、规范性。如傣族舞蹈基础的屈伸、三道弯、手位、脚位等开始,进行基础动律的同时强调该民族的基本特性、风格韵律。其次,更重要的是具象的呈现该民族之特征,由肢体准确表达出来。用更多民族舞蹈语汇相融合的方式展现民族性格。如傣族舞蹈中小卜少组合、踮步点跳步组合、手位走步组合等,将元素重组再编创。最后,民族舞蹈教学以传统舞蹈的融入作为课堂升华阶段,扩充了舞蹈的教材又丰富了课堂内容,刻画民族人物形象,达到“心舞合一”境界。

引入课堂的傣族传统舞蹈如:其一,宫廷舞蹈蜡条舞。蜡条以特制的小盘制成,双手各托一个起舞,主要律动躯干、重拍向下的膝部屈伸动律,手部多为“云手”捧烛,形式庄重、轻缓凝重,借助道具身临其境感受民族习俗;其二,傣族男子自娱性舞蹈象脚鼓舞。边敲边跳,打法多样,提供了更多编创灵感,不止局限于乐器的使用;其三,最古老、具代表性的孔雀舞,最初的形式为男舞者表演“架子孔雀”,后来脱掉了“架子”的束缚,以单人孔雀舞的模式进行表演,舞者需做到眼神警觉灵动、神态骄傲、自信、温柔恬静等。

2.2 传统舞蹈提供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以“传承”的方式进行。以专业舞者们的身体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达到教学目的,起到传授舞蹈技艺和普及舞蹈文化的功能。也因其民族民间舞蹈特殊的发生性质,原生态民间舞蹈和次生态民间舞蹈、再生态民间舞蹈在教学中便被区别开来了,传统舞蹈的发展也影响了当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课堂,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如:第一,民族民间舞蹈专业教授入校教学。邀请具有威望的、专业的民族舞蹈研究教授进行规范的授课教学,掌握民族舞蹈地道的风格韵味,有效地区别开传统舞蹈不同的律动和风格特点。第二,课堂走向田野。具有地理优势的学校通过研究当地的民族舞蹈、设计特色课程、专业等课程设计来引导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到田间地头感受生活、感受民风,深入学习民间的舞蹈元素,吸取民族民间舞蹈养分。第三,“非遗舞蹈进校园”。以自身院校的特点量身定做极具民族文化价值的教学活动。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和教学,使学生直观感受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渲染和民族力量。第四,慕课教学。传统舞蹈教学将线下直观动态性的教学同步至慕课模式,促进了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记录、存档和共享,创新了民族传统舞蹈的传播途径。打破时间、空间的形式,使教学不再只局限于舞蹈工作者,而是面向所有社会群体开放,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韵律,具有广泛性、速成性、全民性的特点。云南艺术学院推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慕课,内容主要突出不同民族的不同代表性舞蹈和同一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韵味,区别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将舞蹈文化普及开来,得以更好的沿革。

2.3 传统舞蹈推动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纵观民族民间舞蹈行业,走上承传统舞蹈之貌,展时代精神之舞的道路。舞蹈专业院校是促进民族民间教学体系更加完善的主力军也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摇篮,教学核心依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是以舞蹈演员为媒介向大众传播民族舞蹈的途径,这也就是要对人才培养予以重视的关键要素。

在掌握民族风格与特点韵律中完成系统性、规范性的训练。影响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更加系统化、特色化,不断丰富、创新舞蹈教学内容,全方位的培养民族舞蹈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的舞蹈理论能力、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民族民间舞蹈理解与赏析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不止步于舞蹈课堂之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课堂走向田野;还要有艺术敏感力,对于民族文化学会择优提炼和编创加工,促成民族民间舞蹈高素质人才具备自身扎实的舞蹈能力、输出正确民族风格进行舞蹈表演、把握民族舞蹈律动和多样的民间传统舞蹈达到可以教学、传承的水平以及进行民族舞蹈形式创新、贴合时代编创的工作。社会也应该积极响应,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工作环境,鼓舞更多年轻人投身于传统舞蹈文化保护。

3 傣族传统舞蹈的价值体现

3.1 深度挖掘民族民间传统舞蹈

时代“快”发展之时,文艺工作也要切合新时代新观念。以“四个自信”中首位的文化自信为本心,究其民族民间舞蹈本身,追根溯源,充分用舞蹈来展现民族自信,将重心落在民族舞蹈本体,思考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深扎人民、深入生活,进行田野调查;也需要追寻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舞蹈文化;整个过程中注重优秀民族文化之传承,在复刻、提炼、编创的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的完成教材编创工作,要留其韵,不失其本。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则是让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枝繁叶茂的有效手段。避免传统舞蹈趋于时代化、市场化,依附于“热度”创作,又或是成为一个空壳标签,服务于网络之下,使其失真失味,一定要有迹可循。杜绝一切皆兼收并蓄的创作行为,要注重引入民族舞蹈传承人、找寻让传统舞蹈得以延续的肥沃土壤,让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生生不息。

3.2 保护传统舞蹈的多元路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特殊的文化,内容形式多样,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内涵,是国舞蹈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而其中传统舞蹈更有着极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文化意义非常重大,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舞蹈发展史。而避免民族性、民间性、传承性的流失,需要做好原生态舞蹈保护工作。传统民间舞蹈在内的包括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这也反映已不在是某一领域的工作,做好其保护工作必须借助多方力量。如:

第一,政府提出的文化保护政策,设立专项的艺术基金,贯彻落实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第二,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工作,不再只依托于群众承载,利用于信息化时代的便利,多方位的记录、保存民族民间舞蹈。第三,构成舞蹈保护链。将传统舞蹈以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中、舞台上,如北京舞蹈学院传统乐舞集《沉香》,融汇了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传统舞蹈,倡导民族文化的传承,借助舞者专业性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的独特生命体验,来达到传统舞蹈与舞台的平衡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编创、表演等,达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激发了对于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保护自觉的责任感。第四,推动民族舞蹈在民间生活中的自然发展,融入当下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贴合时代,才能为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注入新的动力。第五,需要加强传统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在特定的民族环境下产生新的形式,多借鉴学习国外的文化保护模式等路径。傣族传统舞蹈进入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是不断挖掘逐步扩充的,多元、风格迥异的传统舞蹈,成为傣族舞蹈教材横向扩充的最好内容,走向更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为专业院校、舞蹈工作者如何保护传统舞蹈提供借鉴,也深深影响着更多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挖掘和发展。

3.3 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关注度

国民素质的增强、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的要求只增不减。越来越多的舞种在获得大众的关注,也是网络平台、自媒体、电视综艺都全面重视舞蹈的时代,不停的舞蹈在出圈、火爆网络,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教学、表演水准应随之提高,文艺创作要把握好迎合大众审美意趣的尺度,从事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工作者,要不断找寻正确的方法,通过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工后来获取民族认同感,提升关注,要将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含义传递给大众,增强文化自信。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再重新以艺术的形式归于大众。教材是中介,演员、作品为载体,都以多样的方式让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熠熠生辉。时代、人民终将成为批卷人,阅览这份属于中国,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舞蹈,属于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交出的璀璨答卷。

4 结

本文以傣族传统舞蹈在教学中的重大意义为切入点,通过提取不同的传统舞蹈元素编创教材,体现了高校教学形式、内容多样化的现象,传统舞蹈的挖掘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抓住传统舞蹈的风格特点,重点突出传统舞蹈不同的风格特色,为更多具有价值的传统舞蹈如何编入高校舞蹈教材起借鉴作用,促使各民族舞蹈教材更加丰富、完整、多元化。有助于重视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的深度挖掘和推广。为研究傣族传统舞蹈的现状、发展等提供参考,阐明了傣族传统舞蹈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舞蹈工作者深入了解传统舞蹈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沿革,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如何更好地从民间吸取养分提供了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慧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技术技巧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5.

[2]王晓晗.浅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义[J].大众文艺,2013(12).

[3]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汤碧耶.傣族舞蹈艺术[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5]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