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邵云贺 任 杰 宋代教育思想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启发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01-17 10:45:05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邵云贺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摘要:传统教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分析了宋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讨论了宋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一是书院教育思想,重人文重理性;二是联系现实,与现实政治结合;三是借鉴前人,注重历史教育思想传承;四是注重实践,融合创新发展。论述了宋代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着重探讨了宋代教育思想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启发价值,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浓厚的历史观,要有系统观念,要融合发展并结合现实。

关键词:宋代教育思想;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教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传统文化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思想应该是一个重要环节。宋代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地位。

1 宋代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发,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五代后周时期开始逐步好转。后周结束,历史进入北宋时期。

1.1 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北宋初年,宋朝建立者在政治上、军事上、财政上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社会逐步恢复稳定。安定的内部环境为宋代教育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教育发展促进了宋代的文化、学术的发展繁荣。

1.2 新儒学运动及其学术内生动力

中唐开始,学者尝试儒学创新,唐代兴起的新儒学运动一直延续到宋代。

1.3 儒学复兴、书院制度推动作用

宋初的政治家在政治上积极作为,进行改革,还大力办学,如范仲淹以行政的手段复古劝学,支持胡瑗、孙复、石介等长期从事教育,大力培养人才,促使新型的学者群不断涌现,为宋代中期人才辈出打开局面,尊崇儒学的风气逐步养成。

1.4 现实需求及创新精神

北宋建立之初,就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的局面,宋朝亟需培养社会现实需要的人才。宋朝统治者制定、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积贫积弱的状况,为了解决积贫积弱的实际,宋朝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的人才,这些都需要教育。

2 宋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思想是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代学术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起点,宋代诸儒对前代教育思想有继承与发展,教育思想实现了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特点。

2.1 书院教育思想,重人文重理性

书院教学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传统教育文化的一个表现。书院教育兴起于唐代,在唐代也产生过重要作用。书院教育在两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宋代的书院教育有浓重的重人文、重理性的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启发学生的思想,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对宋代易学的繁荣、理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联系现实,与现实政治结合

宋代主张改革的政治家、教育家普遍认为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应该结合宋代的实际,提出教育改革就应该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范仲淹就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培养的人才不能是“书呆子”,也不应该仅仅会“纸上谈兵”,而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3 借鉴前人,注重历史教育思想传承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在不同的时期,都有重要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垄断,发展了民间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秦朝以吏为师,汉代的经学教育,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教育,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应该被吸取和借鉴,而宋代士林风气有所不同,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社会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原因,也有庆历新政带来的转变,宋代的教育在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带有厚重的历史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家国情怀、历史情怀在宋代有很好的借鉴和继承。

2.4 注重实践,融合创新发展

宋代教育在实践方面较前代有很大进步,其实践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也有民间的私学、书院,书院教育实践在宋代极为繁荣而且影响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思想的演变,历史上对教育思想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古代的教育思想大致可分为:春秋及之前的教育思想,战国时期教育思想,汉代教育思想,隋唐时期教育思想,宋代教育思想,明清时期教育思想。每个时期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历史特点。两宋的教育思想又同道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相结合,宋代教育有的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的注重结合现实,为社会现实服务;最终在道德修养和为学特别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胡瑗、苏轼、朱熹等在宋代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为宋代教育思想的理论融合与实践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宋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宋代是传统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教育是与宋代易学、新儒学的复兴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儒学的复兴发展一方面在于排斥佛老,承接道统;另一方面在于力图从这种哲学中引申出一套经世之学和心性之学,培养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宋代涌现出一大批哲学家、易学家、教育家,如宋初胡瑗著《论语说》《周易口义》、李觏著《礼论》等、北宋时期主要著作有欧阳修的《诲学说》《易童子问》、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张载的《横渠易说》和《正蒙》、苏东坡的《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程颐的《经说》《伊川易传》等、南宋易学的主要著作是杨万里的《诚斋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等。

3.1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

范仲淹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在北宋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范仲淹一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这或许和他早年有一段清贫苦寒的经历有关。范仲淹在多地担任过地方官员,在地方时,范仲淹就注重兴办教育,倡导学风,培养人才。在主持应天府书院时,策划主持了庆历兴学,对于推动教育做出了贡献。范仲淹主张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特别强调教育改革应该与社会政治改革结合起来,在庆历新政期间,更加注重教育,积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范仲淹支持胡瑗、孙复、石介等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为宋代教育的发展、士林风气的改变做出了积极贡献。

3.2 宋初三先生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石介。宋初十分重视科举取士,但是对于教育重视不够。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积极投身教育,兴办学校,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宋代教育影响甚大。胡瑗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是“苏湖教法,胡瑗主张要根据进行分科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胡瑗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教育,便于学生交流讨论;同时,注重游学考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主要要亲身体会,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孙复、石介在教育中主张仁义之学,教育学生守礼;孙复、石介在讲解经文时,已经不拘泥于古训,不盲目从古。宋初“三先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都主张教育要进行改革,教育为社会现实服务,他们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亟需的人才。

3.3 苏轼的教育思想

苏轼,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他著有《东坡易传》、《论语说》等作品。苏轼更是一名有着深厚思想的教育家,他关心百姓疾苦,关注学生现实,是学者型官员、教育家,苏轼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苏轼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认为文学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苏轼本身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注重文学教育顺理成章;苏轼认为教育应该重视艺术,对人的品格养成有助推作用;苏轼强调人文艺术教育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达。同时,苏轼主张仁义礼乐教育,认为仁义礼乐教育对社会、个人都极为重要,如果社会实现了仁义礼乐教育,则“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3.4 邵雍的教育方法

邵雍在教育思想方面很有创新意识。对于教育,邵雍很少讨论“教”,更加注重“学”。邵雍主要为学要勤,应该勤于学习,不应该三分热度,应该保持长久的热情;邵雍强调教育不仅要学,也要行,要注重德行、注重践行,追求道德教育的本质与善,强调至诚。

3.5 联系历史,注重现实

宋代教育家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兴办教育、从事教育。范仲淹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革除弊端为己任,通过支持教育改革推动庆历新政。范仲淹还通过援引周文王重视民众,强调教育服务于现实,以民为本,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王安石认为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他借鉴历史,主张过举贤、察行、考绩等方式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王安石主张采用启发式教育创新方法来培养人才。司马光注重家庭教育,我国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历史,司马光主张通过借鉴历史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来培养人才,司马光著有《温公家范》《戒子孙文》等著作,对今天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3.6 汇通诸家,集大成的教育家

朱熹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在朱熹这里,宋代的教育思想表现出融合性的特点,朱熹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个人求学经历以及个人教育生活、教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朱熹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体系化、集大成、全面性、层次性、逻辑性等特点。朱熹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内容,主张通过“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来达到教育目的;注重个人修身,慎思笃行,强调教育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清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影响深远。

4 宋代教育思想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启发探析

宋代教育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于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4.1 善于打破常规,要有创新意识

讲好课程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面对新的对象、新的情况,要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措施、新的形式,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宋代教育思想在继承前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面对新的情况,勇于创新,不仅造就了教育要为现实服务,还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而且在教育思想的发展、传承、融合、总结方面均在较大程度上有所创新。这启发我们,基于大思政格局背景,面对具体新的情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通过实实在在的创新,取得课程教学新的成效。

4.2 要把握前因后果,要有浓厚的历史观

宋代教育在传承、创新、发展的时候,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吸收前代的成果,用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去思考、去反思教育思想,借助历史推动教育发展。这启发我们,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历史观,要用历史思维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不断总结过去课程思政建设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案例,及时反思总结过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时期,直面未来课程建设需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措施,扎实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促进课程思政健康发展。

4.3 体系建设,要有系统观念

宋代教育思想发展注重一体化推进,既有注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案、教育原则,又有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辨析,更有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等的大融合、大发展。这启发我们,课程思政建设,要有一体化推进的观念,采用系统的思维建设课程思政,既要注重从专业的角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又要从制度、措施、奖惩、完善等角度一体推进,综合考虑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要素,形成体系,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4.4 兼容并蓄,融合发展

宋代教育思想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注重吸收历代教育思想和反思现实社会需求,特别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应融合发展。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助推宋代学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繁荣。宋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宋代学术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理学的鼎盛。这启发我们,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融合,要吸收各方面的优秀成果,注重从各专业理念观念、技术手段、知识范畴等,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方式、形式、规模、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

4.5 推天道以明人事,注重结合现实

宋代教育思想在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注重结合现实,从现实的角度推天道以明人事。一方面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积极解决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为宋代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又关注现实,总结反思提升,促进理论的发展。这启发我们,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强化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在理论建设的同时,要不断的在实践中促进课程建设,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朝亮.浅论宋初“三先生”的教育实践[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02).

[2]王鑫.范仲淹教育思想对宋代学术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08).

[3]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4]肖路楠.试论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5]丁宁宁.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7.

[6]曹栋,汪文思.论邵雍的教育思想[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10).

作者简介:邵云贺(1985—),男,山东滨州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任杰(1986—),女,河南济源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274。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