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 梅 试述新时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01-19 09:09:4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中共江城县委党校,云南普洱  665900

 摘要:新时代,国在加强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成为全国各地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在探索中,各地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推出更多典型案例,也暴露出不少新问题、新困难。“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从三方面明晰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内涵,也给各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深度优化社会质量结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们要不断深化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又要加强社会经济建设,还要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1 基层社会治理遇到的新问题

1.1 基层党组织凝聚组织不力,社会治理缺乏“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是关键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成效。

在农村,一些村“两委”服务缺位。村“两委”服务机制完善的一个标志是政务公开。政务公开不仅有利于实现基层村民自治,而且能让农村社会组织顺利参与乡村治理,并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严重侵害了基层村民的知情权,使村“两委”缺乏外部监督,让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发挥受限,更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失去信任。也有一些党支部力量薄弱,导致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不足,社会治理缺乏“主心骨”。

在城市,街道办在行政体系中处在基层地位,但在基层社会服务中,一些街道、社区的话语权缺失,导致社会治理缺乏“主心骨”。一些城市街道承担的任务近年来迅速膨胀,上级部门通过“属地管理”、签订责任状、分解考核指标等各种方式,将原本应由上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其中一些责任大、难落实的事项放到社区。这导致了社区服务社会的力量锐减,居民意见大,对于社区党组织越来越不满意。

1.2 对于主体的重视力度不足

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社会治理体系仅由当地居委会主抓建设即可,没有认识到治理体系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因而缺少对体系的统筹规划与整体部署,导致对人财物的支持不及时不到位。从人民群众视角来看,有的人认为社会治理问题都应该由党委、政府部门、公安机关大包大揽,与自身无关,因而忽视了作为个体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向钱进”的思想逐渐占据社会价值主流,许多人缺乏社会大局意识,导致社会治理无法有效开展。

1.3 缺乏社会治理的专业人才

在实际的社会治理工作中,社区承担的职责与职能存在不对等关系。也暴露出人力不足和缺乏专业社会治理人才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一些基础的事务性工作,导致其缺乏精力和时间去参与社区服务和党建工作,进而难以体现出其服务群众的优势;基层缺乏专业的社会治理人才,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难以胜任当前社区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需求。

一些街道办在编内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了“行政不够事业凑、事业不够编外凑”的变通手段,临时大量聘用合同制人员,包括各类联防员、协管员、雇员、干事、社工等,承担执法协助、后勤服务等工作。聘用人员来源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管理渠道不同、工作报酬不同,等等,造成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治理效果不佳等。

1.4 社会组织自身机制尚不健全,管理机制低效

社会组织即便有机会参与基层治理,但开展活动时由于话语权甚弱,参与治理的成效也甚微。以农村为例,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起人是农民,对组织内部治理缺乏认知,大多数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散乱,使得农村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缺乏自身治理能力、缺乏乡村治理话语权、缺乏运营资金链、缺乏人才支撑力量等成为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首要机制障碍。

社会组织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管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中,政府也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缺陷。尤其是政府引导管理机制缺失,使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处境更为困难。

1.5 参与意识不足,统筹能力有待提升

社会组织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识不强,在适应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要求上,缺乏改革精神。社会组织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群众属性,“官办”气息和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工作不能沉到群众中去,偶有脱离群众现象发生。

工作方式存在不适应参与社会治理新要求。基层群团组织体系设置“最后一公里”相对薄弱,有的即使设立机构,但基本也没有专职干部,往往是身兼数职,业务研究不深入,往往是“搭车”开展活动,程序性强于实效性。

2 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系统地回答了“社会治理依靠谁”“社会治理怎么办”“社会治理为了谁”,从三方面明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内涵与发展路径。

“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把住了牢固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一方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治理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建构涉及社会治理各层级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由此,各级党委要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摆在重要的议程,破除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难点束缚与体制障碍,注重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相统一,在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上发挥强大效能,党委切实肩负起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责任。另一方面,健全权责明晰的多元合作机制。

“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过程中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治即为注重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人人尽责”提供路径线索与参考依据。推进基层“放权赋能”的加法与“减负排压”的减法两方面集中发力,整顿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诉求。一方面,以搭建议事协商平台、畅通群众权益保障渠道、打造矛盾干资源预成功范例库等方式进一步消除社会治理工作的“盲区”。另一方面,在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从而在整体统筹与重点突破的交相辉映中彰显政府治理与社会自调节及基层居民自治互动协作的高效性。坚持德法并举,“法治”与“德治”并重。加快制定一系列社会领域亟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与管束多元主体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持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社会行为,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意识,致力于构建合乎规范、公平公正、秩序与活力并存的社会。

“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是社会治理的“定盘星”。们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传统优势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动能。社会治理必须落脚于人民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紧扣党中央最新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3 探索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共建共治共享”三重维度蕴涵着丰富完备的内容,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理应关照社会治理的本源、把握社会治理的新特点、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夯实“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基础。

3.1 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凝聚力

结合基层党组织凝聚组织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要想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与服务群众的合力,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全面落实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参照工作职责来制定详细的事务清单,避免职责范围外的工作增加在社区、街道等基础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上,使其具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与此同时,在事项清单详细罗列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去行政化,有利于大量减少社区行政事务及居委会服务事务,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社会治理工作,从而可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才能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成效。

其次,在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引领平台。在实践中,引领平台是区域性服务内各类社会资源整合的载体,不仅如此,还是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

再次,为持续增强基层组织的综合干事能力,应定期对基层党组织接班人做好系统的针对性培训,确保其理念和工作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地提升,才能真正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此外,制定退休党员资源再利用计划,充分挖掘社区退休党员资源,旨在充分发挥退休党员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党员社区认同感和责任感,据此进一步提高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充分发挥全体党员个人潜能来提高社会治理效果。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成效,应重视以下工作: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在实践中,开展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如处理电信诈骗、物业纠纷等,做到基层党建真正服务于社会治理,有效提高社会治理成效;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丰富和拓展为人民服务的渠道和内容,围绕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做好老年人服务、青少年健康等一系列特色服务工作,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才能在拉近与人民群众距离的同时,保证社会治理成效,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2 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活力

党建是党领导和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长效且科学的工作。在新时代,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建设综合能力和素质达标的干部队伍。基层如何才能建构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员队伍呢?首先,基于各地基层实际,制定可行的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标准来选拔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其次,有计划地培养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激励年轻党员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经验,为持续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积蓄力量。再次,为强化党员培训工作成效,应结合培训工作内容来制定详细且可行的专项考核计划,以此确保上岗基层党员干部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为基层党组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来管理基层党员,保证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有相应的党员干部负责落实工作,才能为常态化开展党组织服务和治理工作提供组织和党员支持,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激发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3.3 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基层民主自治

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基层民主自治,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提高社会治理成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在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中,应激发社会治理中各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多元主体有序、自觉参与社会治理,为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持,这样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人参与社会治理,是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意味着在实际的社会治理中,应始终围绕为基层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规范展开各项服务工作,且要在实际服务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并采取多元措施来处理邻里关系,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4 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是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农村来说,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管理功能、经济互助功能、组织协调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的相互支撑与保障。政治调解会、农民维权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政治管理功能,为解决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农民等之间的矛盾纠纷搭建了一个调解平台,使各种矛盾得到缓和、民意得到畅通、政策得到落实。而经济互助功能是经济互助类农村社会组织最大的功能之一,这类农村社会组织主要有农村行业协会、农副产品协会等。其在农作技术交流、农产品引进、农产品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同时在经济方面影响着乡村治理的进程。

在城市社区,群团组织要提高站位,切实增强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感使命感。群团组织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深刻研究新时代下群团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克服经验主义,不断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探索资源投入、管理手段、工作领域拓展与创新等方面的变革,用现代思维、现代手段谋划群团工作,设计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方式,提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绩效。

总之,在社会治理中,多元的治理主体往往具备相应的个性化诉求。基层政府应统筹协调社会多种力量的积极作用,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治合力。

参考文献

[1] 谈小燕,李晓壮.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18(23):37-39.

[2]龚弘.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3]喻新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民族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4]王雅楠.农村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5]夏宝君.网络化时代的公共治理与公民网络参与[J].新闻爱好者,2012(12):7-8.

[6]陈思诗.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逻辑、现实与出路[J].重庆行政,2020,21(06):59-6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