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魏 霞 浅议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4-07-16 11:45:2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中共巫山县委党校,重庆 404700

 

摘要: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促进城乡村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重要意义,指出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即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生态乡风文明;精准实施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构建现代绿色农业生态体系,促进绿色发展良性循环;助推农业农村地区减排降碳,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建立差异化专项生态转移支付标准;健全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刚性约束。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D21

 


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保障,同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农村生态建设治理的成效非常好,但还是有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面临新的重点任务,探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尽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国边远农村,因为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大物博,农村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广泛、深厚的基础仍然在农村地区,因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培育本地乡风文明,也能保护乡村人文风貌。

1.2 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不光是名字上的差异,还与经济发展、人口、农业、工业、教育、资源、医疗等等都存在差距,内容非常广泛,农村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能够处理协调好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能有利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如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新形态,不仅可以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1.3 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富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包含了精神上的富足、法治的公平、生态环境的美丽,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包括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一定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效利用农村生态资源,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把自然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对自然资本进行产业增值,比如增加品牌附加值,或者精细化加工,实现自然资本增值,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可以有效助推全体人民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1.4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从历史的教训可以得出,要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可以学习和借钱他国的经验,少走弯路,摒弃某些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这条老路,用生态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这种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地区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做到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从根本上顺应自然的,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

2.1 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挑战是“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现阶段们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近年来,国空气质量改善缓解,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还是居高,大气当中2022年全国监测的339个地级以上城市当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64.3%,虽然比例有所提高,但是离们的理想值还有一定距离。不光是大气污染,还是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国的环保问题呈现多重性,比如呈现结构性、叠加性、复合性等问题。

2.2 生态保护意识弱

虽然们现在的生态意识普遍比以前更加自觉,但是在广大农村,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教育有限,对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部分农民工传统思想观念较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使用农药比较普遍,“靠山吃山”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乱砍乱伐,燃烧秸秆,使用农膜的现象常见,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 环保设施较为落后

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需要投入,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在生态文建设方面比城市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也较为落后,农民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蔬菜和粮食,没有完全形成机械化的操作,这样就导致生产垃圾不能统一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生态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由于脱贫攻坚,很多资金流向了基础设建设,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有限,因此需要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2.4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化学品污染,像化肥和农药等,养殖场污染,生活污水等,大部分农村在农药废弃物回收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农村农膜使用量和残留量还在急剧增加,这种田间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水产养殖排放致使池塘、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引起水域水污染。

2.5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中央财政每年会安排大量的生态补偿资金,但部分地区仍存在地方保护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同地区诉求不同,协调难度大。虽然已经建立横向补偿机制的区域,补偿方式较为单一,补偿标准存在不合理性,未能建立起专项补偿的动态调整机制。目前与生态补偿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划分界限,还零散的分布在节能环保、农林水等专项项目中,加上专项资金又是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和分配,难以发挥和实现整体效应。

3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农民缺乏相应的生态文化教育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少会考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存在主观现象,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情形。比如,随便扔垃圾,认为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加上农村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认为发几份手册就宣传了生态文明思想,很多农民根本看不懂,即使他们拿了宣传册,也放在一边,不会去看,更不会去思考,从而造成农民生态意识的缺失。

3.2 基层对生态重视程度不高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追求当前利益无视高污染企业给农村带来的生态压力,一些高排放企业仍然在生产,对生态投入不足,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冲击。

3.3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当前国农村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还不够完善,发展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协调的地方,农村长期实行粗放的发展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浪费地区的宝贵自然资源,并且还使得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将木材用于取暖、供热,造成环境污染,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3.4 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虽然国出台了很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农村地广人稀,居住相对分散,因此政策在具体落实方面存在漏查的现象,加大了落实难度,还有们国家是一个人情社会,在这种压力之下,很多时候惩戒的力度不足,造成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公众参与度和监管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4 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4.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生态乡风文明

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都不能置身事外,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又是农村最主要的群体,因此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的教育力度,加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摒弃落后的思想,树立积极正向的生态观,引导农民从小事做起,比如做好垃圾分类,相互监督,提高自身修养。改变宣传手段,利用互联网、抖音等新媒体优势,推广绿色低碳的理念,从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绿色消费理念,比如不铺装浪费、节约粮食、光盘行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2 精准实施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通过将废弃的农田进行恢复,转变农民思维,将生态理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输给他们,改变农村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通过技术人员宣传,让其减少化肥的过度使用,通过加强引导,精准落实,严格防治土壤污染,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定能提升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例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这项措施极大地加强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还例如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惩治、整改或关停,对牲畜粪便排放进行控制,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4.3 构建现代绿色农业生态体系,促进绿色发展良性循环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现代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比如,有些做的好的茶园,他们在茶园中每隔一段距离就立着一根细长的管子。这些管子都是用来给植物施肥的,同沼气池相连通,通过这些管子把沼液输送到田地,成为种植作物的有机肥料,而沼液来自养殖场的猪尿,这样既减少了化肥使用,也减少了大量猪粪尿直排水体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通过这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养猪区内的废弃物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主要用于猪舍的火焰消毒、猪场供暖等方面,沼液和沼渣成为特色水产品养殖区、茶园、蔬菜和果树等功能区的肥料,通过以猪粪尿为组带,养殖场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循环对接,不仅使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使猪场实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现在农村很多家里都喂了猪,其实通过这种方式,们可以形成一个家庭小循环,们可以建沼气池,用沼气做饭,即是清洁能源,而且也可以变废为宝。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利用科技投入,加快对减排降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绿色农业生态体系,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

4.4 助推农业农村地区减排降碳,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

推进“双碳”,将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间共生的联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自然向好”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农村领域减排降碳,一定要立足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政府要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加快制定完善降碳减排的考核制度,特别是制定低碳农业标准,严格落实财政补贴制度,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政府和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并制定出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控制农业领域的碳排放,加快低碳农业碳中和技术研发创新,完善碳排放计算制度,打造绿色低碳的农业链和生态链,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4.5 建立差异化专项生态转移支付标准

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可针对现在的生态补偿标准实行区域差异化管理,建立健全专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动态调整机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应该能上等下有增有减,增加生态效应很强的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减少使用效率极低的生态补偿项目,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生态项目雷同和重复拨款的。最后,对有些项目进行合并归类,设立专门的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这部分专项资金的统一管理调配、支出方向的结构优化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性,通过专门的生态补偿部门进行资金分配、监督管理和绩效审计。

4.6 健全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刚性约束

车无辕而不行,制度就是们社会前行之“辕”,通过制度管人管事,形成长效机制,这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首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的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考评机制,比如提高生态环境监督力度,合理配置,适当调整队伍,扩充人员,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性,实行执法的全覆盖。还比如可以突出生态考核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用考核的方式去约束基层干部,突出绿色考核评价机制。还可以畅通监督举报的渠道,实现监督效力的常态化。最后,要加大对污染企业违法成本的惩戒力度,实现企业不能、不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对破坏生态的行为纳入征信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韩灿伟.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6):19-23.

[2]张鹏、张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1):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金辉 数字经济时代下 
魏 霞 浅议新时代我国 
王敬晖 方健康 徐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