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京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本文旨在发掘具有黑人特色的爵士乐音符,从黑人音乐角度解读《宠儿》独特的叙事方式。莫里森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多声部对位、反复和变奏以及召唤—应答等爵士元素,创造生动丰满的叙事效果。《宠儿》中的黑人音乐叙事技巧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表现力、语言韵律和情感描写,为读者提供了感性的艺术体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小说中探讨的种族问题和身份认同困境。托妮·莫里森成功地展示了黑人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突显了她作为历史性作家和文化评论家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贡献。 关键词:爵士乐;多声部对位;反复;变奏;应答轮唱
托妮·莫里森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美国作家,其作品充满了关于种族、身份、历史和文化等主题的探索。她的写作风格充满了诗意和叙事上的复杂性,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语言、深入的文化描绘和对黑人传统的关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黑人文化世界,使她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 作为独具黑人文化特质的艺术形式,黑人音乐主要包含灵歌、拉格泰姆、布鲁士、爵士等音乐形式。莫里森认为,黑人音乐的声音和节奏是非裔美国作家创作的源泉。在《根:祖先即根基》一文中,她提到非裔美国音乐和小说可以传递给当代非裔美国人许多文化和社会功能,其中许多功能可以追溯到西非音乐源头。莫里森还指出,音乐一直是非裔美国人的“治愈”艺术。她认为,那种音乐“不再仅仅属于我们……但新的信息必须传达出去,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小说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它是实现某些非常强大功能的一种方式。”[1]她将自己的作品描述为见证“音乐曾经所做的事情……音乐让我们活着,但这已经不够了。”[2] 《宠儿》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材,却不同寻常。黑奴塞丝在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愿看到女儿重复自己的奴隶命运,她毅然决然地弑杀了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宠儿的阴魂重返人间,不择手段地纠缠折磨塞丝。另一个女儿丹芙逐渐了解真相,帮助母亲直面生活。小说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爵士音乐元素。将爵士乐作为小说的叙述策略,使爵士元素与作品的巧妙融合,成功展示了莫里森其深厚的黑人民族文化底蕴,造就了她不同于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同时反映了莫里森为边缘化的黑人民族争取话语权的不懈追求。 一、多声部对位 爵士乐中的多声部对位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通过同时运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旋律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在演奏期间,几位乐师一起参与独特的音乐体验活动。他们根据一些标准功能键范围内的固有特殊音符,形成一系列的即兴重复段。独奏者们经常吸收先于他们的乐手的一些优秀片段,并将其他演奏者的音乐元素进行混合、稍作改变,以突出每种不同乐器的特殊音效。爵士乐演奏会总是在合奏时达到高潮,那时乐手们都紧密配合。多声部对位有助于增强音乐的复杂性和层次感,同时也能够突出不同乐器的特点,增强整个乐队的表现力。 多声部对位在《宠儿》的叙事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莫里森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交替讲述故事,创造了一种多声部的叙事效果。莫里森在小说的不同部分融合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以共鸣爵士乐手在一个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声音和旋律的多样性。这种多声部的叙事方式反映了爵士乐中乐器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独立演奏的特点,使整个叙事更加生动和丰满。 正如爵士乐中的乐手根据自己的音乐理解和表现力,通过即兴的旋律、和弦进行、节奏变化等方式对一段基本素材进行自由发挥,《宠儿》中的多声部叙述同样注重自由发挥和创造性的表达。小说中的一些核心事件,例如塞斯弑婴、塞斯逃亡、丹芙出生等,都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回忆、闪回和交错的时间线叙述同一事件。这种叙述方式为故事提供了互补的信息,使读者通过不同角度的信息了解完整的故事。不同角色通过自己的视角交替讲述故事,创造了一种多声部的叙事效果,巧妙地呈现出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 塞丝的弑婴事件通过不同的人物展开叙述。由于故事题材特殊,小说一开始就含蓄地多次提及这起耸人听闻的事件,使读者迫切地想要一探究竟。在“学校老师”看来,“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黑鬼手握斧子站在木头堆里,两个男孩在一个女黑鬼脚下的锯末和尘土里流着血。”[3]在奴隶主眼中,塞丝已经彻底疯了,“女黑鬼用一只手将一个血淋淋的孩子搂在胸前,另一只手抓着一个婴儿的脚跟。她根本不看他们,只顾把婴儿摔向墙板,没撞着,又在做第二次尝试。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就在这群人紧盯着面前的一切的当儿——那个仍在低吼的老黑鬼从他们身后的屋门冲进来,将婴儿从她妈妈抡起的弧线中夺走。”[4] 弑婴前的背景则通过斯坦普·沛德展现给读者。塞丝“像翱翔的老鹰一样掠走她自己的孩子们”:“一个扛在肩上,一个夹在腋下,一个用手拎着,另一个则被她一路吼着,进了满是阳光、由于没有木头而只剩下木屑的木棚屋。”[5]斯坦普·沛德的视角看似更为客观,却缺乏与塞丝的共情,未能挖掘弑婴事件的根源。 当塞丝本人参与叙事,描述了自己弑婴前的心理活动,故事才得以完整呈现。“当她看见他们赶来,并且认出了“学校老师”的帽子时,她的耳边响起了鼓翼声。小蜂鸟将针喙一下子穿透她的头巾,扎进头发,扇动着翅膀。如果说她在想什么,那就是不。不。不不。不不不。”[6]在塞丝眼中,孩子是她最珍视的宝贝,但扭曲人性的奴隶制却逼迫她以这种残忍的方式结束女儿的生命。因为只有远离这个地方,她们才能免受伤害,获得安全。通过这一心理描写,莫里森借助塞丝的视角成功引导读者思考塞丝异常行为背后的真相,对奴隶制展开了最有力的控诉。 二、反复和变奏 在爵士乐中,乐手通常会先演奏一个主题或主旋律,然后,他们会根据歌曲的和声来即兴演奏,部分乃至全部演奏者会轮流独奏(即变奏)。最后,音乐家会回归旋律,重现一遍主题。 莫里森在小说中巧妙地引用和借鉴了爵士乐中的反复和变奏手法,将其融入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中。例如,丹芙的出生故事由塞丝和丹芙各自讲述,这两个版本就像一个主题和变奏——塞丝的版本是主题,而丹芙则通过添加细节、改变讲述主题的语调和焦点,“给她讲的故事注入血液和心跳”[7]的变奏。例如,在丹佛的变奏中,爱弥有着“亡命徒一般”[8]的敏锐目光;而在塞西的主题中,则是“目光迟缓。她看什么都慢吞吞的”[9]。然而,在丹芙版故事的后半部,爱弥的目光再次变为“慢吞吞的”[10]。这正呼应了爵士的创意曲演奏,中间部分短暂地展开蓝调音阶,又在结尾部分回到主音,重现主旋律。 此外,塞丝曾告诉保罗D,一个白人姑娘说她背上有一棵苦樱桃树。然而,她从未承认是白人姑娘帮助她逃离并生下丹芙,丹芙亦未在第一个版本的出生故事中提及此事。但当丹芙为爱弥描述塞丝背上疤痕的形状时,即兴添加了许多细节。此时的丹芙就像一位出色的爵士乐手,将在另一个故事中听到的内容与自己的出生故事联系在一起,自然而流畅地完成整首曲目的表演。而在丹芙的两个故事版本中,塞丝都在逃避“长着青苔般牙齿”的白人,这是塞丝对在甜蜜之家抢走她奶水的两个白人的描述。虽然丹芙不太可能在那种情境下听到这一描述,但她仍在自己的版本中沿用了塞丝的表达。在重复中变化,又在变化中重复,这与爵士的重复与变奏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塞斯、丹芙和宠儿相遇时,“宠儿,她是我的”这句话也像爵士乐中的主题乐句,被塞斯和丹佛以变奏的方式不断反复。塞斯多次强调和表达了自己对宠儿的独占欲和保护欲,从而奠定了“宠儿是我的”的主调。在第二部中,塞斯就对自己的女儿说:“因为你是我的,我必须给你看这些东西。”[11]丹芙也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宠儿是我的姐姐”这个主题。丹佛的思想起伏也是围绕主题循环往复,最终重述基本乐段,并以“她是我的,宠儿。她是我的”结束。最后,宠儿加入其中,引出这个主题的一个变奏“我是宠儿,她是我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演奏者都是在寻求同一主题的特殊变奏。这个主题就是“宠儿,她是我的女儿。她是我的”,“宠儿是我的姐姐。”和“我是宠儿,她是我的”。每个人都对主题进行了个性化的变奏,塞斯以宠儿为主题的重复和变奏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解释和补偿。丹芙的变奏是对她自己和她重新发现的姐姐的一种保护,是表现对塞斯的恐惧感和对她父亲的理想化看法的过程。宠儿部分的变奏则强调了一种缺失和认同,当她的决心坚定、意识增强时,重新找回的母亲填补了她语言中句读的空缺(在小说中,语句之间无标点,而以空白代之)。 小说还反复提及塞丝在“甜蜜之家”被抢去奶水并惨遭毒打这一事件。尽管塞丝想尽力忘却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事与愿违,塞丝因受此耻辱而创巨痛深。保罗·D到来后不久,塞丝向其诉说心中多年积郁,“那两个家伙去了我那儿,抢走了我的奶水。他们......把我按倒,吸走了我的奶水。”[12]保罗·D关注的焦点是塞丝身怀六甲却仍遭毒打这件事,而塞丝却反复强调自己奶水被抢,因为它对塞丝造成的伤害远甚皮鞭之痛。虽然事过多年,它始终是塞丝挥之不去的噩梦:“除了我自己的孩子,谁也不能再得到我的奶水。我再也不必给别的什么人了——那唯一的一次是被人抢走的——他们按倒我抢走的。属于我的宝贝的奶水。”[13]重复叙述好比在塞丝因奴隶制而溃烂的伤口上一层层地撒盐,使读者深刻理解毫无人性的奴隶制给塞丝造成的切肤之痛。 而令读者倍感震惊的是:这种让人充满屈辱、痛不欲生的事件并非偶然。例如,小说中还反复提及白人奴隶主毒打塞丝留下的伤疤,一遍遍地控诉着奴隶制对黑人奴隶的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双重伤害。 三、应答轮唱 在爵士乐中,应答轮唱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一个乐手提出一个乐句或主题,然后其他乐手以类似的方式回应。在召唤—应答模式中,旋律乐器通常扮演着召唤的角色,他们会演奏出一个独特的乐句或主题,作为引导其他乐手回应的信号。其他乐手则以类似的乐句或主题作为回应,形成一种对话或交流的效果。 应答轮唱的场景在《宠儿》中多次出现。例如,在林间布道一幕中,由昔日黑奴在心灵牧师贝比·萨格斯的召唤下,以笑声、舞蹈、哭泣和歌声应答,发出郁积在心底的痛苦,而她随即又以舞蹈回应众人。 小说最令人激动的召唤—应答时刻当然发生在故事接近尾声之时,一群黑人女性集体驱鬼。对于塞丝来说,似乎是那林中空地带着热气和沸腾的树叶来到她身边。女人们嗓音在那儿寻找正确的组合,寻找主音,寻找代码,寻找打碎话语基础的声调。歌声一阵盖过一阵,直到她们找到了那声调。塞丝沐浴在歌声中,仿佛在受洗一般。在黑人邻居们的一声声召唤中,塞丝和丹芙终于勇敢回应,告别过去孤立隔绝的生活,回到黑人社区中。“现在,她正跑到外面那些面孔中间,加入她们,将宠儿丢在身后。孤零零。又一次。然后是丹芙,她也跑了进去。离开她,扎进外面的人堆。”[14]这一细节象征性地说明,在黑人社区的感召和帮助下,塞丝终于摆脱历史的重压,获得真正的自由。 应答轮唱模式也构造和揭示了塞斯和宠儿之间的关系主题。十八年来塞丝一直希望向死去的女儿解释当年的行为,在塞丝的召唤下,宠儿还魂出现在蓝石街124号,但宠儿又无休止地要求塞丝回应自己的召唤。塞斯被逼得几近崩溃。最后,丹芙走出124号以期寻得社区妇女的帮助,并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最终合力赶走了还魂的宠儿。宠儿应塞丝的召唤而来,又随着塞丝摆脱过去的精神创伤而消失,这种关系变化也呼应了爵士乐中的召唤与应答模式。 最后,小说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看作是应答轮唱在文本之外的延伸。对莫里森而言,读者不能消极被动接受作品内容,而需积极参与作品创作。“我不仅仅是讲故事,而要让读者参与其中。读者补充感情,甚至提供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我的语言必须留有空隙和空间,使读者可以参与其中。......然后我们(你作为读者,我作为作者)共同创造这本书,感受这种体验。”[15]对于宠儿究竟是人是鬼,她为何会突然现身又转瞬消失,宠儿的象征意义等问题,莫里森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填补她故意留下的空缺。 爵士乐在美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宠儿》中的爵士音乐元素亦是莫里森成功描述黑人内心矛盾、阐释黑人悲惨经历、表达黑人抗争精神的有效方式。《宠儿》叙述的事件是痛苦的,但莫里森却借助爵士元素创造出了摄人心魄的美感,履行其非裔作家的社会责任。通过将爵士音乐融入叙事,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Toni,“Rootedness: Ancestor as Foundation”,in M. Evans ed.,Black Women Writers (1950–1980):A Critical Evaluation,Garden City:Anchor,1984.340. [2] LeClair,Thomas."The Language Must Not Sweat",in The New Republic,March 21 (1981).26. [3][4][5]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189-189. [6]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206. [7][8]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99-100. [9]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41. [10]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103. [11]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256. [12]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22. [13]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254. [14] 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332. [15] Tate,Claudia.Black Women Writers at Work,Chicago:Haymarket Books,2023.173. 基金资助: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音乐叙事”,项目编号:Y201942292。 作者简介:钟京霞(1979--)女,浙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微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