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刘福寿: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6-10 08:35:5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至关重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差距拉大、农村消费潜力无法释放、内需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小康社会顺利建成。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县域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单元,承担着转型升级的重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新常态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完善机制、丰富机构、增强机能、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好金融服务的杠杆作用,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县域经济 金融支持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在我国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线的现代化进程中,县域是首当其冲的空间载体。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阶段,中国经济也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论断,无疑是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我们要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角度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增速的平缓下滑,以更大的改革决心、更强的工作力度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县域作为城乡的连接地带,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新四化”的进程,决定了经济发展全局的均衡度、富足度和可持续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老课题,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通过金融业深化改革,强化金融支持,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则又是一个新课题。

  一、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金融体系的基本职能在于动员储蓄、配置资金。能否有效地配置资金是衡量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体系只有将有限的资金配置给经济中最有竞争力的区域、最有竞争力的产业、经营效率最好的企业,所能创造的经济剩余才最多、资金回报率才最高、系统性风险才最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金融要向县域倾斜配置资金,主要是由县域经济的如下特点决定的。

  第一,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半壁江山。截至2011年,我国县(县级市、县、自治县,不含县级行政区划的市辖区、旗、自治旗)共1948个[注:根据《中国行政区划简册(2014)》,截至2013年,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数为2853个,其中县级市辖区872个,县级市368个,县144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县域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为880.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1.72%;县域人口91311万,占总人口的68.1%;县域GDP占国民经济整体比重为51.04%。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县域县均名义GDP为197.02亿元,中部县域为102.60亿元,西部县域为148.34亿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超过一半,其发展关系到我国2/3以上人口的福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第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推进“新四化”、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3.73%。即使达到发达国家60-70%的城镇化率,依然有广大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至今,随着老龄化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驱动力减弱。与此同时,改革初期期待出现的城市对农村的“涓滴效应”不仅没有出现,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对此,党中央提出了新四化协同推进的目标,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方法推动城乡一体化。县域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只有县域经济完成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充分就业和人民收入的大幅提升,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才能真正打造出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第三,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是推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实现动能转换。一是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二是要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技术进步和消费推动将是新常态下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能所在。问题在于如何激发创新?如何激活消费?核心在人。传统城乡二元格局下,人口来回迁徙,劳动力人口的不稳定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创新能力弱;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导致数以亿计的农村消费潜力无法释放。重点在解决作为城乡结合地带的县域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在县域范围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健康住房和广泛培训,才能快速积累稳定的人力资本;通过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为扩大内需创造社会基础。

  二、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城乡金融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农村信用社启动产权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县(市)统一法人机构,并开始组建以服务三农为主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十余年来我国县域金融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一是全部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实现了金融服务网点的全覆盖。截至2011年末,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03248个,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1.01个,每个镇(乡)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3.19个。县域物理网点数量达到11.3万个,年均增长超过1000个;从2007年至2012年,乡镇新布设ATM机、POS机电子机具231.7万台,5年增长29.5倍;在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小额取现转账电话已覆盖30.4万个行政村。着眼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的要求,加大村镇银行县(市、旗)全覆盖工作的推进力度,截至2014年末,已批准组建村镇银行1179家,中西部地区占60.9%,覆盖约55%的县(市,旗)。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已增长至2.2万个。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时间消耗减少,费用支出下降,便利度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24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的全覆盖。二是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其中农户贷款4.5万亿元,有9000余万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覆盖面持续保持在30%以上;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突破10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2%,提供风险保障突破1万亿元。截至2012年末,涉农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491亿元,农产品期货品种达到15个。三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支付结算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13年底,全国约有3.8万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了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4万个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加快构建。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建设深入开展,为1.4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978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推进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助推新型农民培育,逐步解决农民不敢贷款、不会贷款的问题。四是县域金融服务监管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坚持稳定县域的基本原则,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战略监管。限制农村信用社撤并农村地区网点。2011年实施了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股东支农服务承诺制度,推广董事会下设“三农”服务委员会,指导建立符合“三农”金融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和经营模式。持续监测涉农贷款投放,建立县域法人存款用于当地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评级、市场准入挂钩。“事前有承诺、事中有监测、事后有考核”的服务监管框架基本形成。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金融业面临着增速放缓、不良反弹等问题和挑战。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比前五年平均增速下降了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2.7%,比前五年平均增幅下降了近一半。截至11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3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31%,较年初上升0.28个百分点。可以预计,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不良贷款反弹和潜在风险暴露增多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当前,金融业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一是信贷结构不平衡。从现状看,县域信贷结构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县域存贷比仅为57.6%,比城市地区低17.2个百分点;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县域存贷比为53%,比东部县域低10个百分点,“抽瘦补肥”现象较为突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不平衡——产业链前端的贷款增速缓慢,农林牧渔业贷款5年年均增速仅为15%,比城市企业涉农贷款年均增速低2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支农支县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政策性金融政策性业务过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突出;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信贷服务和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大中型银行县支行权限不足,资金上存现象普遍,存贷比总体较低;各类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缺乏法律规范和监管安排,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三是各类金融业态的协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县域不缺资金、农民不缺诚信,但是缺乏把富余资金转化为贷款的机制。农业保险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涉农信贷风险缺乏分散渠道和补偿安排。担保体系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的农村资产评估、登记机构,银行押品处置不畅。四是县域三农金融风险大。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截至2014年6月底,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为2.3%,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为6.44%,远远高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1.55%的不良水平。产粮大省、老少边穷等困难地区的许多乡镇无法按商业可持续原则设立金融机构,有效需求不足,服务满意度低,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与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