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9-22 17:36:37 作者:袁占亭 来源: 文字大小:[][][]

——兰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实践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兰州是国家 “一五 ”、“二五”“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也是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以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引领,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县域中心镇特色小城镇梯次布局统筹协调、错位发展的路子

  一、以城市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兰州作为一老工业城市,主城区位于两山相夹的黄河盆地,经过几十年的工业积累和要素聚集,市区内布局了大量工业企业,主城区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建成区平均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万人,核心区突破每平方公里4万人,局部区域高达每平方公里8万人。面对这样的窘境,兰州从2010年起,结合编制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开始谋划跳出老城建新区,以此来推动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优化调整老城区的功能结构。2012年8月,兰州新区获批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市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全面加速,目前正在实施搬迁改造企业43家,兰石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已建成投产,未来几年还有50多家企业进行搬迁。通过城市结构的大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使得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成为扩大新产能的过程,成为企业脱胎换骨式改造升级的过程,也成为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让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市区内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带动批上下游产业的重新聚集整合,既为老城区“减了负”,又为新区建设“加了油”,拓展了新老城区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主城区利用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积极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宜居度,让城市发展步入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轨道。

  二、以多元支柱产业增强城市内生动力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而多元性的产业支撑,最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新型城镇化更好地促进转型跨越发展,针对产业结构单一的瓶颈制约,兰州2010年制定了《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按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思路,确定重点培育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新兴、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8大支柱产业细化了40个发展方向64条产业链。同时,编制了《兰州市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将8大支柱产业按主城区、兰州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八个县区产业园区进行布局,主城区主要布局总部经济、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工业项目。兰州新区按照石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科教研发、行政文化六大产业园区,主要布局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高新区主要布局现代服务业、航天科技、生物工程与食品、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区主要布局物流配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八个县区产业园区主要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错位发展,各打各的特色牌。在多元支柱产业支撑下,2013年兰州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第2位和第3位,经济总量在全省的首位度逐年稳步上升。

  三、城乡统筹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矛盾

  兰州市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农村面积占到87%左右,呈现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征。为了破这种二元结构矛盾,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兰州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坚持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农村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在城市,重点从完善功能和优化环境入手,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立足畅交通,全面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推进以南山路、北环路为主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完善主城区“一横三环九纵”骨干路网体系。针对黄河穿城而过、南北城区连接不畅的实际,实施了一批黄河桥梁建设工程,使黄河两岸的联系更加紧密。积极探索城市垃圾处理新模式,实施餐厨垃圾统一收集和循环利用,打造了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兰州模式”被列为全国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还争取获批了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农村,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的要求,根据每个小城镇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路子,推动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型、现代农业型、生态旅游型和历史文化型小城镇建设。榆中县青城镇立足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特点,古镇修复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大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宣传力度,培育了富有特色的古镇体验和文化旅游产业,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七里河区阿干镇针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实际,重点在工业遗存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上用力,实现了由煤炭资源型向观光旅游型城镇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全市四大贫困片扶贫开发力度,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确定了3年消除农村贫困、提前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每年实施100个村整村脱贫工程通过发展高原夏菜、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优势产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富民,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4元,比2010年增长55%。

  四、以“两型”社会要求全力破解“城市病”

  作为一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工业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覆盖率低等生态问题曾经让兰州的城市建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此,兰州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2010年完成了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解决了城市直排黄河的问题。同时,集中开展黄河沿线环境整治,实施生态湿地修复和生态水系开发工程,整体上优化了城市的人居环境。特别是针对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从2012年起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集中力量向这一“心肺之患”宣战,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入手,采取压煤、减排、控车、抑尘等措施,有效治理了大气污染,打破了长期罩在城市上空的“黑锅盖”,稳定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创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也让市民和广大投资者对城市的发展更有信心,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为新型城镇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点从两组数据可以证明,第一组数据是2013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50亿元,同比增长70.77%,是历年来最好成绩。第二组数据是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就医费用下降47.4%,大气环境的改善有效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兰州把目光紧紧聚焦在造林绿化上,按照“城市建设、绿化先行”的原则,坚持新型城镇化推进到哪里,造林绿化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在城市南北两山人工造林58万亩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市实施方案》,力争未来五年南北两山绿化面积翻一番,着力打造城市“绿肺”,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五、以“智慧兰州”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为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新契机。为了让城市综合功能更加优化,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从2010年起兰州启动了“数字兰州”建设,先后推出了集社保、公交、银行、卫生诊疗、人口管理、图书馆、公积金查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建成了市数据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打造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民情流水线和虚拟养老院等民生服务品牌。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是兰州推进数字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一大创新和亮点,这个平台集“政务服务、事务办理、商务服务”于一体,有效整合了全市各类服务热线、数字城管系统、视频监控、应急指挥、协同办公系统等信息资源,建立了“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公众服务中心、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心、应急指挥和城市管理中心,形成了市、区、部门、街道、社区和网格楼院六级联动和部门间互联互通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应急指挥、呼叫服务、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等工作的统一调度指挥,极大促进了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提升了服务管理效率和水平。20147月,兰州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将规划建设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强化政务、便民、商务三项基础服务,开展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六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智慧服务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便捷度和舒适度,使信息化与城镇化趋于深度融合。

  六、以创业就业激发新型城镇化活力

  乐业才能安居,保证充分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兰州始终把促进创业就业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创新政策措施,全力予以扶持,努力以创业激发城镇化活力,以就业提升城镇化质量。特别是抓住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个重点,先后出台了“三个20万”(对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5万元的小微企业,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对微型企业根据缴税情况进行奖励,累计对单个微型企业税收奖励总额不超过20万元;对有贷款需求的微型企业,帮助20万元的银行贷款或担保支持)等优惠政策,着力做好小微企业负担上的“减法”、盈利能力上的“加法”和政策综合效应的“乘法”。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财政资金补助、税收奖励、贷款贴息、担保费用补贴等形式,重点对生产型、实体型、服务型微型企业给予扶持。在税收政策方面,严格落实小微企业营业税、所得税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进行重点培育。在土地政策方面,优先考虑小微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并给予出让底价优惠。在金融政策方面,重点是设立了两个专项资金,一个是2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围绕大型企业配套服务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一个是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专项资金,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保费补贴。同时,多渠道强化创业就业服务,打造了“民生就业360”、“就业e图”、“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等服务品牌,充分保证了群众就业。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投资创业的热情,拓宽了就业渠道,也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走了出来,逐步成长为经营管理型人才,促进了农民就地城镇化。

  、以营销的理念扩大城市对外影响力

  新型城镇化必须依托要素聚集,而要素聚集不仅要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也要通过提升城市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这座城市。为了提升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2011年起兰州连续4年举办了环绕黄河奔跑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航拍直播,把这个“久在深闺人未识”城市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世人,让兰州走向了世界,让世界领略了兰州最美的一面。之后,又成功举办了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兰州段比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节会赛事,一次次把国内外的目光聚焦到了兰州,把兰州的城市建设推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城市影响力的扩大,带动了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连年持续攀高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增幅最快的机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为了让营销城市的效应最大化,兰州既利用节会赛事刺激旅游业增长,也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经过深入挖掘和精心凝炼,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城市形象新标志,将城市特点、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融为一体,凸显了兰州作为黄河之都的独特地位。2013年,兰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6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6.5亿元,分别28%和35%。近年来,还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品牌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兰州的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新机遇,兰州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目标,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高层论坛,加入了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获批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开通了兰州至迪拜的国际航线,正在加快推进兰州国际港务区等重大功能性设施建设,将步入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崭新阶段,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向世人展示“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独特魅力。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79268759

副总编:张义学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48。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