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郭存德 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形态及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26 06:56:31 作者:郭存德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7年度山东省党校系统科研课题《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形态及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S111

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形态及发展路径研究

郭存德中共菏泽市委党校  山东菏泽  274000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菏泽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其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字: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形态;发展路径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经营形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菏泽市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菏泽市是山东省传统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菏泽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1.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链相加

(1)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一般依托于各类专业农业园区。目前,我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万亩,孕育出了一大批农业专业经营组织,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4275家、家庭农场5180家、种植大户4609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720家。在这些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业园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

(2)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农业新业态按照“休闲+度假+旅游+养生”模式,加快推进农旅结合,休闲娱乐、观光采摘、旅游产业开发得到稳步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如,成武县中天观赏园、蓝水湾公园、周自齐公园等园区的形成,改变了文亭湖蓝水湾旅游以湿地为主的单一结构,与此相配套的休闲农业随之快速发展,已逐步构筑起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带,提升了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档次。

(3)依托“一村一品”培养新型农民农业要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农业产业链逐渐延长,产品直接面对终端市场,要求农业经营者有较强的管理、信息获取及融资等专业能力,培养新型农民成为了一项紧迫任务。我市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升农民专业化程度。我市目前有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892个、专业乡镇46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省级27个、市级83个,特色产业带动了13.8万农户增收,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农民,推动了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价值链相乘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放大农业效益的基础性产业,处于农业价值链的关键一环。随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受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制约,农产品面临价格“封顶”和成本“保底”双重挤压,出现了由于初加工不足造成损失或精深加工转化不足导致结构性过剩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近年来,我市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新型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生产、加工、贮藏、销售融合发展,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全力推进“互联网+”,推动农业供应链相通

(1)积极推进电商服务体系化大力发展县域服务驱动型、特色品牌营销型等多元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依托实体经营网络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与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更好地促进农产品流通。菏泽天华电商产业园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市级农特产品体验馆“淘宝特色中国·菏泽馆”,实行线上线下结合,有效扩大了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2)积极推进物流配送立体化大力扶持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第三方物流冷链配送服务中心,最大限度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一方面,积极引导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从同城配送延伸到了异地快速配送。曹县喜地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重塑农产品供应链的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主要以冷产、冷运、冷储、冷销全程不断链供应,实行标准化、信息化、智慧化运行,实现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全产业链供应管理。

二、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形态及存在问题

目前,菏泽市农业产业链发展尚处于培育壮大阶段,在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中潜力巨大。虽然我市农业产业链发展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形态

(1)种养大户主导型发展模式依托种养大户积极开发现有优势资源,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种养大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农业功能,让产业的增值收益完全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类型。郓城县杨庄集镇创新实现了“两茬甜玉米+蔬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每亩甜玉米净收入达3200元,产出的秸秆净收入600元,蔬菜净收入1200元以上,每亩地净效益比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的效益提高了5倍左右。

(2)农民合作社主导型发展模式依托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和流通产业,将产业链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主要包括合作社办加工厂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社对接模式等。实际上是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分享到增值收益。郓城县侯咽集镇八里湾村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发挥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在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为菜农提供优质服务,产品远销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全村农民平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3)特色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牡丹种植是菏泽的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的培育种植、研发利用历史。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快牡丹产业化和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了尧舜、盛华、冠宇、精品园等龙头企业,带动了牡丹种植、产品研发、牡丹旅游,牡丹产业全链式发展成效明显。从牡丹区的情况看,牡丹种植面积达到24.8万亩,牡丹种植专业镇2个,专业村26个,牡丹深加工及出口企业20家,牡丹种苗出口量占到了全国的80%以上。

(4)“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将产业链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同时,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合作,实现了对农户的引领和带动。山东神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夯实一产,壮大养殖基地规模做强二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直接带动160余个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000余户养殖户,托管养殖棚3600个,农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产品品种达50余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目前,该公司已与20余家企业签订了配送合作协议,60%的产品实现了“农超对接”。

2.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菏泽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滞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标准和装备水平低,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2)农产品供给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和安全性还有一定不足,基层监管和执法力量薄弱,追溯体系不健全,许多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有待完善,物流配套体系需进一步加强,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亟待完善农业经营分散、粗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健全,缺乏大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大中小功能互补的龙头企业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多数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比例不高。

(4)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发展总体能力不强, 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不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滞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下一步菏泽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各经营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推进农业产业化,筑牢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全局性、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鼓励各地依托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优势,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让农业纵向延伸,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让农业横向拓展,挖掘其生态旅游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实现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2.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搭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平台

当前,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发展规划在园区结合、经营主体在园区聚合、生产要素在园区整合、三次产业在园区融合”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鼓励以产业集群为方向,集聚各类生产要素,逐步形成“生产+加工+科技”的经营模式,培育园区新型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建高标准、高效益、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区。注重搭建园区与科研机构、农业院所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对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的培训指导,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转化,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3.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新认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申报和现有经营主体的规范指导,积极提供政策支持,确保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加快与快递企业、农村物流网络的共享衔接,打造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探索建立“为农服务中心”,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积极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推动形成农村多元化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

4.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动力

进一步巩固深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改革成果,稳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因村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发展”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鼓励村集体土地、农户承包地入股经营,做实所有权、增值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推动“三权”共赢。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群众共享收益。

5.抓好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增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撑

将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着力解决农业产业项目用地难题。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知识产权、商标等开展抵押贷款,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专业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严格执行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工作要求,引导各地根据建设内容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实行实施项目预决算制度,项目建成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决算,确保资金正确的使用用途。加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