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蔡生菊 以精神脱贫提升脱贫内生动力对策探析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6-06 08:11:47 作者:蔡生菊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子智库建设项目“精神扶贫与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XC1706

以精神脱贫提升脱贫内生动力对策探析

蔡生菊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甘肃武威  733000

 要: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性越强、自主脱贫意识不强等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制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针对精神贫困的表现形式,从观念、道德、教育、制度、能力方面入手提升脱贫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精神贫困;贫困户;贫困

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面对的是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的贫困户,他们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贫困,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如果不解决内生动力问题,他们会产生依赖思想,从而失去脱贫的动力,即使脱贫了也因为缺乏动力还会返贫。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因此,精神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也是已脱贫的6000多万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精神贫困的内涵及其表现

1.精神贫困的内涵

杭承政和胡鞍钢(2017)把“精神贫困”限定为“贫困人口志向缺乏、信念消极和行为决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其本质是个体失灵。”韦国善(2009)认为“精神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困而呈现出来的观念倾斜、精神扭曲而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心理上的扭曲现象。李强(2007)将精神贫困归纳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四个方面。王容和申丽娟(2009)认为“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是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或是没有理想、胸无大志、自卑,没有积极向上和豁达的生活态度,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遇事敏感且束手无策等。以上的几个概念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界定的,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能力不足、意识不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上的贫乏。另外,朱华晔(2011)指出,精神贫困是指某个群体或个人对这种个性的精神生活需求或认同程度显著低于群体中其他多数个人的需求和认同程度。他没有把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联系起来去定义的,而是将个体的精神需求放置在整个社会认知水平上去衡量,当认同程度低于其他多数个体的需求时就认为是精神贫困。总之,精神贫困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是指人的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落后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精神表现。

2.精神贫困的表现

(1)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一些贫困者认为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这样生活过来的,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比起父辈们不知好多少倍,不愁吃不愁穿,即使生活困难了还有政府兜底。

(2)消极无为,好逸恶劳。在精准扶贫中帮扶干部按要求分析致贫原因,帮助制订一户一策,开展精准施策。但是一些贫困者对此毫无兴趣,觉得你写什么是你们干部的事,和他无关。甚至在得到扶贫项目资金时或用来还债,或放高利贷,或转借给亲戚朋友用,就是不用来投资产业或扩大种养业,以此来改善生活条件。

(3)怕冒风险,不敢担当。为了确保扶贫成效,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有些贫困村天然具有发展产业的基础和优势,通过产业扶贫既能尽快摆脱贫困,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一些贫困户对发展产业有疑虑,怕做赔了,不愿意去尝试,更不敢承担风险。一些群众对扶贫产业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使帮扶干部在产业扶贫面前一筹莫展。

(4)依赖性强,不思进取。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只要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对象,在同一个村里就会优先得到诸如在产业、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扶,导致部分贫困对象形成依赖政策的惯性心理。在“贫困户”这个称呼的庇护下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怀有“特殊身份”的心态,对自己能否脱贫,什么时候脱贫并不在意,逐渐地放弃了努力,变得不思进取。

二、精神脱贫的路径

1.倡导扶贫不扶懒的理念

在扶贫政策宣传中,不能只注重于宣传政策本身,还要把扶贫的本质讲清楚,“帮”和“扶”是外力,贫困者的努力是内力,扶贫的目的是摆脱贫困。一要大力宣扬勤劳致富的观念。要记贫困群众懂得,扶贫不扶懒,政策再好,如果不靠自己去努力既不能脱贫,也不能致富的道理。还要让贫困户明白,贫困不是资本,更不是利用的“资源”。一个人或家庭因能力不足,或外在环境使其陷入贫困,总之不是一件好事,更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要坚决摒弃贫困户是特殊身份的思想,树立不想脱贫才可耻的思想观念。二要帮助他们树立自我奋斗的信念。每实施一项政策时都要对群众讲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政府的帮助再多,社会的关爱再浓,公益的照顾再好,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了大家的帮助,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2.用道德规范纠正错误观念

推动基层组织和社会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道德规范去改变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倡导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观念,从而引导社会形成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奋斗精神。同时结合移风易俗、四德工程、家庭孝心基金等工作,开展自主脱贫示范户评选活动,为脱贫攻坚凝聚强大内生动力。

3.制度设计杜绝依赖思想

贫困群众之所以在扶贫中出现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甚至不愿意摘掉贫困帽子,其中也有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自精准扶贫以来,各种扶贫政策和制度中都只规定扶贫者的责任,唯独没有规定贫困者的责任。使贫困者形成了脱贫是干部责任,与自己无关的想法。摆脱精神贫困,当务之急应当用制度来规定清楚,脱贫是贫困者自己的事。一要在制度层面要求贫困者不但要参与脱贫,还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各种帮助或收获。二是用制度来约束脱贫者的不努力行为。比如,广东省在扶贫制度中规定:凡是享受了低保的群众,如果三次不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安排的工作,将降低直至取消低保资金。这个制度设计的本意就是倒逼贫困群众认识到,有了政府的帮助,还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摆脱贫困。还有一些地方,把扶贫不扶懒写进村规民约,以此来凝聚脱贫的社会共识,使贫困群众认识到摆脱贫困是自己的事,要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4.教育引导提高反贫困能力

一要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对有能力但依赖性强,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应当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念。教育引导观念扶贫首先要重视文化教育,只有观念更新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不但能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还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要通过职业培训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结合当地扶贫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在畜牧业养殖、手工制品加工、餐饮经济、旅游经济、电商平台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职业培训,使贫困户迅速掌握职业技能,拓宽他们脱贫致富的渠道。

5.典型示范激发脱贫动力

一要用群众身边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来激励他们。用自主脱贫示范户或个人先进事迹激励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活力。二要让脱贫先进典型带动他们。将致富能人和贫困户联合起来,让致富能人手把手传授经验、指导技术、分析对策,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

 

参考文献:

[1]杭承政胡鞍钢.“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4)

[2]魏立平.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与实现方式探讨[J].社科纵横2017.(9)

[3]王军伟朱丽莉.精神贫困:脱贫“硬骨头”怎么啃?[J].协商论坛,2017.(8)

[4]郭萌王怡.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机理及脱贫路径[J].商洛学院学报,2018.(2)

作者简介

蔡生菊(1976--)女,甘肃天祝人,中共武威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