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冯雅力 旅游背景下特色文化古镇景观变迁研究——以西安葛牌古镇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8-14 11:00:2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习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J1722

旅游背景下特色文化古镇景观变迁研究

——以西安葛牌古镇为例

冯雅力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带来新鲜感受的异域环境,大众化旅游逐步兴起。在其影响下,旅游目的地文化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作用到物质载体上,引起了景观变迁。文章以西安蓝田葛牌古镇为例,从建筑、民俗、语言等各个方面分析景观变迁情况,从空间角度探析旅游发展对景区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古镇;建筑景观;文化景观;变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普遍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都在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越来越小的生活空间、快速的城市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污染的空气等“城市状态”带来的身心紧张使人们向往有机会重返没有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有机会逃避城市的喧嚣,向往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受的异域环境。使城市居民产生了到环境优美、空间开阔、空气清新和民风淳朴的乡村放松身心的旅游动机,这都使得旅游活动得以快速的发展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于旅游认知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特色小镇和古镇产生兴趣与此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兴起,古镇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由此引起的景观变迁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热衷的话题。“文化景观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群在自然景观中创建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地域是载体,文化景观则是呈现的结果”[1],当然,旅游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利于推进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化进程,又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反映到景观层面,则会在聚落景观、民俗景观、语言文化景观等方面产生复杂的变化。

一、综述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Sauer正式提出“景观”的概念以来,很多旅游学者和地理学者不遗余力的对其进行研究。李娜(2007)通过对九寨沟树正寨的调查,分析了游客和居民对于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迁的感知,认为少数民族建筑景观的变迁是旅游文化影响的重要表现,认清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于少数民族旅游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尤为重要[2]。唐雪琼(2009)将社会文化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关联起来,通过对云南藏区某村的研究表明旅游对于目的地文化景观的变迁更多是通过对当地社区文化的影响实现的[3]。邓明艳(2010)认为乡村景观格局的反向变迁威胁着乡村景观的“乡村性”应从人类行为、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来控制和治理景观反向变迁[4]。李松志(2010)以江西婺源为例对于旅游施加影响的田园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环境景观所产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5]。吴忠军(2013)以广西融水勾滩屯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居民感知角度,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于当地文化景观变迁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景观变迁规律[6]

二、葛牌镇简介

葛牌镇位于西安蓝田县东南部,是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位于辋峪河上游,距西安45公里3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葛牌街村,距县城47千米,属秦岭山区。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始建于明末,清代、民国已成规模。现存传统建筑多为清代、民国年间。这里客家人约占60%,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呈多样化。G40高速、蓝葛公路、葛九公路过境。葛牌古镇是原红二十五军1932年在陕西关中建立起来的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为老革命根据地。近年来,葛牌古镇借旅游名镇建设之机,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葛牌古镇旅游发展对景观变迁影响

1.旅游驱动下建筑景观变迁

笔者赴葛牌调研时发现:最具特色的传统景观为约520米左右的葛牌老街,现代建筑与铺板门老屋相互参杂,年代最久的清代建筑已逾200年,但是很多青石基座的老屋年久失修,已经濒临倒塌,还有的屋门紧闭,人去房空,访谈得知此情况多数系老人去世,年轻人或出外打工,或已搬出古镇,在外地定居(见图1)。

 

图1老房无人居住濒临坍塌   

2013年,陕西省确定了31个旅游文化名镇,葛牌古镇位列其中,并以古镇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旅游规划和以葛牌街为核心的景观提升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传统的青石街道经过修缮变得较为平整,街道旁边的排水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12户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经过省市文物局审批进行了改造和加固,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同时对60家临街房按照清代建筑风格进行了立面改造,全镇100多家农家乐经过提升改造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成为集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处(见图2)。

 

2 仿明清风格建筑综合经营

与此同时,葛牌镇也在进行新村建设,与葛牌老街平行的蓝葛公路两侧新建了大量现代住宅,沿蓝葛公路向北G40方向1公里处规划建设了移民搬迁安置点。这些新建筑与葛牌老街的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显示出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是也破坏了古镇的整体景观,对游客的旅游感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古镇的长久发展不利(见图3)。葛牌古镇在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未建设任何停车场,这对于一个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0万的景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加之蓝葛公路本身较为狭窄,且建筑物未按标准后退到红线以外,自驾游车辆沿街停放,节假日景区道路拥堵不堪,黄金周路况可想而知。

 

3 传统老建筑和新建筑对比

2.旅游驱动下文化景观变迁

(1)商帮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承

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葛牌镇始建于明清时期。地处陕西关中地区,南通巴蜀,东通河南、湖北,是蓝关古道的支道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历史上一个商贸重镇,从而成为秦岭古道咽喉。明清时期,葛牌的旅店、熟食店和供骡马休息的场所已逐步增多,以供进出秦岭的客商和运送货物的马帮打尖休息形成了独特的商帮文化。从元朝至清代,封建王朝的屡次更迭和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使得葛牌当地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风俗文化更加多样。在葛牌地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从南方迁来的客家人则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今,当地的客家人从表面看来已和本地人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他们内部仍然使用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延续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客家文化。

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葛牌地区的风俗也别具特色。比如,葛牌人的饮食习惯和山外面不一样,他们既喜食面,又喜食米,并且喜欢在饭菜中加糖。葛牌地区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花鼓戏,便是由湖北灾民带来的郧阳花鼓戏经过方言整合改造,吸收本土民歌小调,所形成的。而当地老人过世后,子孙所唱的“孝歌”也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与山外不同。老街上的房屋建筑虽已残破不全,但在飞檐斗拱、白墙灰瓦之间,依然向世人展示着葛牌古朴典雅的文化神韵[7]

虽然葛牌镇的文化较为多元,文化来源也颇具特色,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并未发现其与外界民俗存在迥异之处,且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更多的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进行着碰撞与渗透。无论从衣着还是语言,均与外界日趋同化。

(2)长征精神的弘扬

文化是一个景区发展的精髓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原来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得以重新发展。葛牌镇曾经有一段非常辉煌的革命历史。1935年2月,红军第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下进驻葛牌镇,成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葛牌区苏维埃政府”,成为关中地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近年,葛牌镇依托这一历史史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以红二十五军军部、中央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和葛牌镇苏维埃政府四合院等革命景点为载体,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把葛牌古镇建设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经典红色旅游胜地。笔者调研时获知,“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是葛牌镇标志性建筑之一,于2000年落成,南北长21米,东西长38米,占地8207方米。建有房室31间,七个展厅。总体建筑为四合院形式砖木结构,风格为硬山顶仿古建筑。馆内陈列珍费照片400余幅,革命及近现代文物34件,由原红25军战土、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馆名,为党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笔者发现有相当的游客的旅游目的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革命再教育,大部分游客都要在纪念馆面对党旗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四、结语

客家文化、商帮文化、红色长征精神在旅游活动的驱动下得以交融和碰撞,反映到实物载体上便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建筑景观。但是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旅游活动的影响也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这些文化、风格得以放大和弘扬,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消费者的曲解以及市场的误导,景观又会发生一定的变迁,作为景区更是要尽可能的去还原文化本真,这样才能使旅游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旅游体验,而不至于在旅游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Sauer C O.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University of Caliorl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1925,2(2):19-53

[2]李娜许从宝梁玥琳.旅游驱动的少数民族建筑景观变迁研究[J].华中建筑 2007. 25(11):129-131

[3]唐雪琼薛熙明王浩.旅游影响下的生态文化景观变迁和重构[J].学术探索 2009. (3):66-71

[4]邓明艳曾菊新余斌李伯华.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变迁与优化[J].生态经济2010.2(2):82-86

[5]李松志张贵霞.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景观变迁的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0.(2): 96-98

[6]吴忠军吴少峰.苗族旅游村寨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3. 30(1):66-72

[7]蓝田浮世寻幽.古老葛牌的红色魅力[EB/OL]. http://www.sohu.com/a/70535573_355343

作者简介

冯雅力(1983--)男,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