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罗辉 坚持“六个始终” 全面提升农村意识形态工作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8-16 08:19:5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罗辉(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  重庆市  401220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成绩显著。但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如何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探索农村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本课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六大对策,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农村的稳定发展,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

关键词: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六个始终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坚持“六个始终”,全面提升农村意识形态工作。

一、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

1.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无论思想建设还是政治建设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持正确的立场,把握正确的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维护好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加大理论学习与宣传

党管学习,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在于加强理论武装。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用结合、知信行统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3.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当前,个别基层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问题就出在理想信念动摇了。所以,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深、讲透、讲准;要了解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引导农民群众多看主流、少看支流,多看正能量的、少看负面的,多看本质的、少看表明的,坚定中国特色的四个自信。

二、始终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取向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农村,基层干部要到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言行来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值得反对和否定的;要从内心深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中国国情和中华传统文化。当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上要敢于发声、亮剑,要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

3.有针对性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树立典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如中老年人最关心的是解决后顾之忧问题,就应在他们中多宣传养老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青壮年人承担着家庭致富的期盼,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科技、法律等知识和掌握党在农村的相关政策;农村妇女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家庭暴力、怎样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问题;对留守儿童就是如何加强对他们教学教育的问题。

三、始终把培育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

1.培育农民市场参与意识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如何实现这个美丽的愿景?关键在于有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能闯市场、愿意到农村施展抱负的新型农民。要破除小农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农村资源与市场的充分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让广大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看到希望,充满信心。

2.培育农民市场竞争意识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广大农民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较高,但如果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互助组织),扩大外部经营规模,就可以降低成本。这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对科技、对信息、对参与市场竞争的渴望。因此,要借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个平台,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培育农民市场风险意识

培养农民在风险和机会面前权衡利弊并做出选择,遵守法律法规,抓住市场机会,化解市场风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养成接受市场规范和法律约束的习惯,自觉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激活农村内生增长活力,让农村地区增强造血机能,以保证自主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

四、始终把引导农民群众日常生活行为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路径

1.引导农民日常生活习惯的转型

农村社会风气的好坏关键在平时日常行为的转变,这就要求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关注基层、服务群众。对此,基层干部必须走进农村、走进农民,感受民情,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文化引导他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风,逐渐向积极、高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

2.引导农民逐步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用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农民,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把丑陋的东西逐渐排斥,把真、善、美的东西大力弘扬,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排斥封建迷信、铺张浪费和互相攀比等不良习惯,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勤劳致富、崇尚科技、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新风尚。

3.推动农村交往方式的转变

结合农村新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喜闻乐见的、反应农村生活的、展现农村风貌的文体活动,打破以农民传统的以血缘关系和远近亲疏为主的交往方式,通过各种商会、交易会等形式,使农民逐步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步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五、始终把培养农民法制观念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1.改善农村法制环境

要坚决杜绝执法者在农村执法中徇私枉法、执法违法、滥用执法权等现象的发生。通过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执法行为,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现代法律意识,使农民知道和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正确解决各种矛盾,自觉养成依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2.创新法律宣传方式

要依托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抓好支部普法知识的学习;要根据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依托村民学校建立“周学习日”制度,尽可能采用法制文艺演出、法治录像、法治漫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尽可能发挥公开审判等法制教育功能,通过巡回案件的审理教育群众。在普法方式上,要尽量与农民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实事求是尊重农村已有的民俗、习惯,充分考虑农民的消化和接纳能力,逐步使农民掌握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

3.坚持依法打击农村违法犯罪行为

法律的权威性不容挑战,包括农民在内的任何公民触犯了法律的底线,都必须依法予以惩处。针对少数人为了非法利益的无理纠缠、要求过高、或重复、越级、煽动群众集体上访的行为,应当依法严肃处理。依法打击各类抢劫、伤害、偷盗等严重暴力犯罪,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六、始终把提升意识形态阵地治理能力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

1.加强舆论引导,净化网络环境

当前,人们对负面舆论的关注度非常高。因此,在面对热点问题时,提早介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快速干预通道;提高各级干部运用和应对网络和媒体的能力;加大网络和媒体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壮大主流思想的舆论影响力和群众感召力,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按照场所管控的原则,必须严格管理

意识形态场所管控是各级党组织的内部管理,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加以管控。在当前农村,特别要对一些教堂、祠堂、学校、会议室、网吧、村民活动室以及大型农家乐等加以管控。对这些重要场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要健全相应的领导机制和执法体制,落实执法责任,对那些借用场所行非法活动的要严格加以管控,该打击的要打击,改取缔的要取缔,决不手软,如发现重大情况的,要及时报告和处置。

3.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阵地稳定

意识形态工作要正常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是农村的主要传播媒体,但多数农村经费严重不足。对此,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将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经费条件好的村镇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基金,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稳定。                                                                                                                                                                                                                                                                                                                                                                                                                                                       

 

作者简介:

罗辉(1966--)女,重庆长寿人,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学生科科长。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