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薛丽辉 石屏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9-03 11:42:2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薛丽辉(中共石屏县委党校  云南石屏  662200)
摘 要:石屏县是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衣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在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石屏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同时对促进石屏县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石屏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加快石屏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石屏县是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衣业的优越自然条件。近年来,石屏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州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建设为引领,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优农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发展精细农业,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生物药材、甘蔗等几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
一、基本情况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西部,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最高点大冷山主峰老母白山海拔2 551.3米,最低点为东南端元江边海拔259米,年均气温19.0℃,年降水量在830.2毫米,年日照时数2176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5%。境内自然条件优越,资源较为丰富,由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立体气候特点突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近年来,石屏县充分利用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优越自然禀赋,按照“生态优先、农业稳县”的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优质中药材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几大支柱产业。特别是2012年8月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后,石屏县以此为契机,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强势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一步壮大杨梅、蔬菜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名优品牌,着力抓好粮食、林果、蔬菜、药材、畜禽和水产特色种养基地建设,形成了在品种上优势互补、区域上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层面上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点。
二、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石屏县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整合要素达均衡、统筹城乡共发展”的高原农业发展思路,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1.综合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25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56.78亿元,同比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1元,同比增长6%。粮食种植面积43.3万亩,预计粮食总产13.77万吨。
2.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以发展现代粮食生产,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强化科技创新,突出抓好水稻、玉米、麦类和马铃薯等主要优质粮食生产,积极实施国家、省、州重大科技增粮项目,发展特色杂粮。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3亩,总产量 13.77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了“连增”,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蔬菜产业不断壮大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优势,坚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方向,优化区域布局,坚持高山地区与低热河谷地区、正季与反季、内供与外销等相结合,培育发展12户蔬菜生产加工重点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出口蔬菜基地备案、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县市建设,打造蔬菜品牌。蔬菜产业已成为石屏县促农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0.2万亩,产量88 万吨。
4.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石屏县分利用自然、气候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生产,重点发展杨梅、火龙果、猕猴桃、枇杷、蓝莓、柑桔等特色水果。2017年全县在园水果面积23.1万亩,其中单杨梅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水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5.山地牧业发展迅速
不断培育扶强畜牧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和大市场有机结合。畜禽养殖品种繁育、科技推广、人才培训、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加强创建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从2011年起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石屏青绵羊”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羊之一。2017年,全县生猪存栏79.24万头,出栏122.2万头;牛存栏19.35万头,出栏7.52万头;羊存栏15.4万只,出栏9.05万只;家禽存栏133.87万只,家禽出笼390.41万只。
6.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截止2017年底,全县在农业产业化监管范围内的企业有3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一般农业产业化企业20家。龙头企业2017年预计总产值82570.4万元;营业收入1050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农产品加工总产值预计达到220024.2万元,比上年增22.1%。龙头企业、协会通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了订单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7.品牌效应得到提升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战略,以当地名优农产品为重点,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石屏大杨梅”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石屏青绵羊”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志保种名录。实施名牌战略,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用名牌占领市场。培育了云龙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红屏”蔬菜、辣云红食品有限公司的“辣云红”酱菜、石屏大杨梅、石屏豆腐、石屏煎鱼、石屏青绵羊等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截止目前,全县已认定省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4个(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总面积 21.5万亩,畜禽产品产地规模13.3万只(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8个,认证面积1.98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0个,认证面积5.3万亩;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个,其中:“石屏杨梅”登记保护面积10万亩、“石屏青绵羊”登记保护5万只。全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8.农业农机化发展成效显著
2017年,围绕发展农业机械化,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017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达到32.41万千瓦特,比2016年增长0.42万千瓦特。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不大。产业区域布局不够优化,“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处于“零、散、小”的状况,规模效应不突出。
2.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部分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运转,不能达产达标;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设备老化,急需更新设备,特别是研制适合产业特征和县情的节能减排设备。
3.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4.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5.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滞后。
6.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导致全县绝大部份农产品仍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多数农产品开发缺乏深度的开发。
7.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各种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部分乡镇区域性规划存在着产业雷同,布局分散的现象。
8.农业投入乏力,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农业科技措施得不到有效推广,农民增收困难。
四、对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及结构
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趋势、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基地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发展“三业三区”。三业:即种植业、养殖(畜禽、水产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三区:按照“湖区谷区山区”三个区域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形成以重点产业核心区辐射带动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湖区”:在异龙湖、赤瑞湖两湖区域,巩固壮大十八万亩示范区建设成果,大力发展以杨梅为主的早熟林果、无公害蔬菜、生猪及生态水产养殖;“谷区”:融入我州红河谷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在大桥河流域和小河底河流域大力发展冬早蔬菜、特色水果种植、生猪及肉鹅养殖 ;“山区”:在北部三个乡镇和其余六个乡镇的高海拔山区大力发展冷凉蔬菜、温带水果、肉牛、肉羊及生猪养殖,发展良性生态循环农业。
2.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围绕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改革引领试验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围绕粮、油、果、菜、菌等主导产业,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为依托,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企业基地与农户、协会之间联合与合作,促使传统农业转变成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形成“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引导农业电商发展,扩大农业品牌知名度。
3.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带
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围绕高效农业发展,强力打造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学习观摩、科普教育、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规划在异龙湖连接坝心镇环湖南路沿线、宝秀镇、大桥乡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带,主要打造异龙湖环湖南路杨梅观光园、高豆塘蔬菜观光园、郑营村大闸蟹生态农业区、大桥乡火龙果生态农业观光园、龙朋镇龙韵养生谷等,形成带状休闲观光农业带。
4.打造农产品购销网络
大胆探索互联网+农业,在现有石屏县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基础建设平台上,建设县、乡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并以其为核心,建立9个乡镇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营销大户、生产科技示范户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形成一个开放互联、管理灵活、资源丰富、高效服务的能满足农业市场宏观调控和微观导向服务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综合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在基层农科队伍中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员队伍,做好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及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广泛宣传石屏县农产品,不断提高石屏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在高效农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扶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农民搭建起直接参与市场销售的平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减少中间销售环节。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参与农产品流通,实施农超对接,提高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帮助农村经纪人与外地客商建立联系,形成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使农产品顺利销售。
5.以高产创建促粮食增产
集合项目、集成技术、规模种植、标准生产,主攻单产,节本增效,示范带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在全县建设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万亩高产示范区,开展高产攻关和试验示范,全面提升石屏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科技进步水平。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积极争取县质检中心工作经费,加强检测人员培训,争取通过计量、资格双认证。拟定标准,规范行为,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开展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准确掌握和控制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同时要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生产企业、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配备检测仪器,开展自检工作,达到“有标准、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的“五有”要求。二是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以农药投入品合理使用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科学用药,使用农业投入品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防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指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档案,教育农民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投入品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根据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与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组织签订质量责任书,落实监管责任人。三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及产品认证。全县获得无公害认定的基地占到全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50%以上。四是加快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尽快落实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在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的政策,同时进一步理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增加人员和经费,不断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执法能力。
7.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应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一是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3年为一周期,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原则,增施有机肥。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逐步加大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农田有机与无机肥施用比例达到3:7。二是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专家咨询系统、肥料配方制定和发布机制、完善的配方肥生产供应网络体系,形成“按方生产、定点直供、定向服务”有机衔接的配方肥生产供应格局。
8.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抓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村级示范户”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建设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力度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三是建立健全高效的动植物重大疫病灾害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加大植物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农作物病虫灾害、村(组)农作物病虫灾害预警体系,预警能力,建立县、乡(镇)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科学用药技术培训。四是加快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9.精准实施产业扶贫
一是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认真落实项目,严格管理资金,增强脱贫后劲。二是育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贫困户的能力。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四是强基固本,壮大集体经济。探索以各种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使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争取产业扶贫见成效,全县贫困群众按时脱贫出列。

参考文献:
[1]《石屏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2]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
[3]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4]张智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2(10)
[5]李皎、许玉贵.云南省楚雄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师,2013(5)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