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王朝辉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5 08:47:4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朝辉(贵阳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5)
摘 要: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面对这一转变,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以提高执政本领。为此,中国共产党从领导经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成效显著。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探索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提供了政治保证。面对全新的执政环境和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领导经济建设的探索
建国初期,新中国在财政经济方面极为困难,它继承的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如此境况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领导经济建设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从整顿经济秩序、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等方面对领导经济建设进行了探索。
1.整顿经济秩序
建国之初,社会经济秩序十分混乱,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形势十分严峻,可谓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多方面进行探索以渡过难关。
首先,稳定物价。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鉴于当时资本家在民生领域的投机行为,“在中财委统一部署下,各地一致行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双管齐下,一方面筹措掌握物资,择机抛出;一面几路进军收紧银根……这一抛(抛售物资主要是纱布)一收(收缩银根),资本家两面挨‘耳光’”[1],从而国家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其次,统一财政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为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
2.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
为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好转,中共中央于1950年6月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重要讲话。以该讲话精神为指导,党和政府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调整工商业。第一,调整公私关系。采取如下方法:首先,国家对私营工业扩大产品收购和加工、订货,并在其经营范围和价格上给以出路。其次,调整税负。第二,调整劳资关系。采取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发展生产,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劳资问题,逐步过渡到签订劳资集体合同。第三,调整产销关系。按“以销定产”原则,具体拟定产销计划以减少企业的盲目性生产。
土地改革。为了加强对土地改革的领导, 党培训了大批干部,组成土改工作队,引导农民同地主进行斗争。在农民中进行有关土地改革政策的宣传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吸收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或亲自参观当地的土地改革。到1953年初,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改革已基本结束,农民分得了自己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与建国后的实际,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制度,这些探索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已经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2]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正如毛泽东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3]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国前后,由于当时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暂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准备。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草案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4]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第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尊重和吸纳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他们参政议政的各项权利,就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法令的执行等重大问题同他们进行民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有效的监督,扩大了民主监督和协商的范围和层次,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补充。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共同纲领》和《宪法》都规定,在多民族杂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让国内各民族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时又必须让各民族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自己当家作主,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5]。基于这一制度,继解放战争时期成立内蒙古少数民族自治区之后,中共中央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决定先后成立新疆、广西、西藏、宁夏四个民族自治区。
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开展了对文化领域的相关领导工作。其目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单位,以消除封建落后文化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1.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建国伊始,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号召,指出:“现在国内战争已经基本上结束,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较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6]为了配合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于1951年至1953年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三卷)。同时,还编译出版了马恩列斯的著作。
2.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知识分子的的思想改造。为了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中,着重阐明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目的,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影响,勉励知识分子站到人民的立场上来,更要力争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使广大师生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他们中的腐朽思想得以初步清除,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增强了爱党、爱国的信念。
3.“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1953年毛泽东在谈到历史研究工作的指导方针时提出了“百家争鸣”的口号。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他强调:“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7]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5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4]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3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3-784
作者简介:
王朝辉,男,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建)、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