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张路迎 浅谈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基于“精准扶贫”中村民自身发展的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5 08:53:5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浅谈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基于“精准扶贫”中村民自身发展的思考
张路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更是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本文回溯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进一步提炼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尤其是对习近平领导的党中央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深刻解读和思考。
关键词:人;“全面发展”;“精准扶贫”
一、马克思导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首先,在“人”的诠释上,马克思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着的”[1]。而且“任何现实的人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中活动着的人,孤立的、同社会隔绝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现实的人又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全人类这个词包含了群体和个人。其次,在对“全面”的界定上,“全面”即完整,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同时还包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各个方面最后,在对“发展”的思考上,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在这里的“发展”应该是指全面提升的过程。
总的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 也就是说,国家的社会化程度达到历年以来的制高点,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充分和谐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提高。二是指现实中的每个人,在自身要求和社会进步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完整、自由、充分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各个方面,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同时全面发展的社会又会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地发展,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平台。
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这句话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集中概括。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每个方面的层次逐渐提升。劳动能力作为人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容小觑;社会关系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人是社会的人,随着人们劳动能力的提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复杂性也会越来越突出;个性的发展是三者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社会形态。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的前资本主义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阶段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二个历史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式,充分体现了“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3]。可见,生产劳动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未来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可见,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提高和人的充分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述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并把它贯彻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个“中国梦”伟大梦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严三实”的治党理念、“四个全面”的战略格局、“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攻坚战”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八个明确”,其中第二个“明确”提到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突出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什么是“人民”?人民,这个词早已出现,一般是泛指人,它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内容。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主持学习时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7]。
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表述:即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党的目标、立场、方法要一切从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出发;坚持走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新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之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发出的号召。“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俗话来说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精准扶贫就是实现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这个价值和理想的必要途径。“投钱”是“鱼”的话,那“扶贫”就是“渔”,而“精准扶贫”就对“鱼”的种类和“渔”的方式有了更高的目标和更严要求。显然,“精准扶贫”比简单的“投钱扶贫”更加需要领导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走进群众,深入了解群众内心的需要,然后“对症下药”,带领他们奔向致富之路。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重在“扶志”和“扶智”。古往今来,多大的家业也经不起坐吃山空,何况,国家的扶贫资金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用有限的“鱼”暂时缓解贫困地区的状况,并且抓住这次机会不断教他们“渔”的技巧,让他们自力更生,要从根本上为他们“扶技”、“扶信心”。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家长总有放手的一天。一点点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精准扶贫”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进一步实现“中国梦”根本出路。
随后,国家又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制定了“六个精准”来保证“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摆到了重要位置。还推出了一系列与“精准扶贫”相关的具体政策:实施农村造福工程,扶贫到户政策,主要指贫困地区搬迁和重建项目;医疗救助,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贫困对象、低收入的老弱病残、因重病致贫的人提供资助;困难学生资助,对全日制的学生实行多元扶持和义务教育资助等;整村推进,典型的对农村综合发展而制定的政策。
三、“精准扶贫”与“人的全面发展”
1.问题的提出——“扶贫”要“扶志”、“扶智”
“贫”,从它基本字义上来讲,有穷,收入少,生活困难之意,“无财谓之贫”,与“富”相对。“贫”,从它的会意兼形声来讲,上面是分字,下面是贝字,“贝”,在古代曾作为钱币使用,在这里指财富。“分”也就是“一分为二”、“由一而多”的意思。“分”和“贝”联合起来表示“钱财由多一直分散到少”。本义:分钱,散财。转义:钱财减少。古人云:“贫,财分少也”。“贫”,可以引申为缺少。指资源缺少,如:土地贫瘠。也可以指其他方面的缺乏,如:知识贫乏。这个“贫”就包含精神层面的东西,不仅是指物质方面的不足。
“精准扶贫”中的“贫”,不光是指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物质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吃饱穿暖,而且上升到了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第一,“扶”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这里主要就是给予他们物质方面的帮扶。这些情况就应该划入低保家庭,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解决他们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尤其是上了年纪,孤苦伶仃的老人、发生重大意外变故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年纪尚小没有生活能力的孤儿。长期以来,调查报告多次证明了老人和残疾人的医疗费用,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扶”正值上学年华,而辍学回家的青少年,或者是因儿时贫困,导致文盲的这一代中年人。这里指的是“扶智”。第三,“扶”有劳动能力,却无处施展,没有生存技能或者是他们的生存技能根本支撑不住他的家庭的人,这里主要指的是“扶技”。最后一个,“扶”有劳动能力,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没有在家乡创业的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这里主要指的是“扶志”。
2.点“精准”之穴——“扶贫”必“扶志”“扶智”
(1)怎么“扶”
从时间来看,扶贫不仅是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暂时摆脱贫困,而是要达到永久地歼灭贫困。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溯其源头,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中国贫困人口主要是农民,因为地理位置,生态资源等客观因素造成交通闭塞、物资匮乏,他们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远离改革的浪潮中心,一代接一代,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脱轨。教育水平、劳动技术等严重滞后,因此他们不得不面临的贫困就会凸显出来,包括:住房、教育、养老、迁徙、就业、医疗和机会等。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变,采取了大量的最基本的举措和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今天进入了新时代攻坚拔寨时期,要取得决定性的精准扶贫的最终胜利,必须追其根源,就要“扶智”和“扶技”,让贫困人群跟上新时代的步伐,防止贫困代际遗传。“扶智”主要是指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边穷偏远地区还没有完全落实,国家对高中学生又实行了“雨露计划”,助学金以及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实行的奖助学金等政策,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而对学生父母这一辈关注较少。最近老年大学兴起,部分地区也开始对中年人提供创业教育活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主要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及时获取国家实施的扶贫政策。最近国家对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还有太阳能路灯,过滤饮水机等方面给予现金补助,还有宽带也已经进入农村,这就是“扶技”的表现。农业种植技术先进了,农民身体健康,生活便利了,农村收入才会增加,贫困户才会脱贫。至于有些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前景小,就要结合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政府派专业人士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同时还要把致富技术教授给贫困人民,实行真正的“扶技”来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从内容来看,扶贫不仅仅指的是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扶贫”。比如个人的欲求、愿望、意志、目的、观念、信念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即扶贫要“扶志”。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在国家资金,技术,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要记得贫困人口才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并不断激发脱贫主体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热情和动力。要以贫困人口的个人发展为中心,调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弘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引导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脑袋、钱包一起富,丰富贫困地区精神文化活动,进行一场从内而外的变革,在脱贫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精准扶贫”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8],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实施“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中需要“精准扶贫”这一政策。首先,“精准扶贫”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盖的对象范围不同,但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其次“精准扶贫”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总目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是特殊时期的特别政策,相较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最后,马克思正式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后,“人的全面发展”就一直作为科学理论不断发展,甚至贯穿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精准扶贫”在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后,又会被新的政策代替。由此看来,前者作为理念和追求比后者持续的时间更加长久。
(3)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自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村民自身发展不充分主要是受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家族遗传;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主观能动性方面;人为因素有受教育程度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村民个人的发展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绝大部分的村民在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之后还有了自己的娱乐时间,他们对未来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包括他们主观世界的精神、情感、欲求、愿望、信念等各方面的发展。每个人自身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同的,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满足,很多美好事物还停留在理想阶段。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我们今天的奋斗目标。
因此,在满足村民群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村民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村民在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中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为社会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提升村民在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重拾经典传统文化、“八荣八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结语
习近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习近平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提供了解决的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使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逐渐走进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在此进程中要特别关注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民阶级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开创新时代人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6]党的十九大开幕 习近平作报告[EB/OL].2017.10.19
[7]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9.30
[8]《脱贫攻坚如何精准发力?——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精神》,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2/c_129491512.ht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50
[2]习近平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N].2013.03.17
[3]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精准脱贫攻坚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