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李富来 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思考和建议——以陕西省旬阳县金寨镇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4-22 07:40:3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李富来(陕西省旬阳县委党校  陕西旬阳  725700)
贫困户实现稳定持续增收是实现户脱贫退出的五项指标之一,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指标,是实现户精准脱贫的“最坚实基础”。以陕西省旬阳县金寨镇为例,贫困户持续增收存在的难题是什么,如何巩固提升贫困户脱贫增收,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旬阳县金寨镇位于汉江流域以南,县城区南部,国土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668亩,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亩,处于巴山北麓,以中山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海拔256米-1336米,境内有全县最高山脉歪头山1336米,河流属汉江水系,镇内大小两条金河由东向西纵贯全境,境内流长4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吕河,典型的山区环境,自然条件差。全镇主要以传统产业烤烟、魔芋、中药材种植、拐枣、油牡丹、畜牧养殖为主,工业企业较少,服务餐饮业规模小,二三产业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为贫困户发展稳定增收提供保障不足。
全镇辖8村2社区,68个村(居民)小组,4481户14938人,有寨河社区、观音堂、庙子垭、珍珠、花房5个贫困村,其中寨河社区属2017年已脱贫村,珍珠村属深度贫困村,观音堂村、花房村、庙子垭村、珍珠村属今年计划脱贫退出村。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1户5220人,2014至2018年已脱贫1253户4356人,现有在册贫困户468户864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整户无劳力225户254人,因残257户631人,因病284户961人,全镇贫困基数大,基础条件差,无劳动力、因残、因病等类型贫困户群体数量大,在自身发生增收上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户上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贫困户持续增收存在的难题
旬阳县金寨镇贫困户收入连续十年来呈线性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2%。但实事求是地讲,全镇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县、全市的平均水平,贫困户持续增收存在以下难题。
1.产业发展不均衡,增收渠道单一
按照“2+3+X”发展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布局产业,2016年以来围绕“2”——油牡丹、拐枣长效产业,大力发展“3”——烤烟、魔芋、畜牧以及“X”——中药材、黄花菜等,形成了长中短结合的传统农业种养殖产业链,但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在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二三产业匮乏不足,工业企业数量少,服务行业停滞不前,为农业生产提供深加工,提高档次的加工企业少,发展缓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很困难,对贫困户稳定生产和稳步增收极为不利。二是有组织生产形成规模不足,贫困户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产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各类专业组织发展不充分,难以形成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贫困户增收。三是农耕生产跟不上时代,大量新型科技产品跟不上,机械化程度低,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少,缺乏科技支撑,生产成本大,产品价格低,经济效益差,收益缓慢。
2.贫困劳动力文化基础薄弱,适应新技术慢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220人,其中文盲559人占11%,小学文化程度2098人占到40%,初中文化程度1173人占22%,高中以文化程度204人占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2人占5%(大专144人、本科108人),在校生934人占18%。除过仍在校上学学生,贫困户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4034人占77%,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贫困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个体素质差异大,接受教育层次低,造成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型农产生产认识度有限,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困难较大,对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等所知甚少,加大了高科技含量农业生产项目的推广难度,致富能力有限,如在加入村级经济合作社、烤烟生产揭膜技术及新品种等方面,贫困户持怀疑态度,意愿不高,实现高效增收仍存在困难。
3.劳务输出程度不高,贫困户非农性收入滞后
一是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整户无劳力225户254人,因残257户631人,因病284户961人,以及部分在校学生,这部分贫困群体无劳动力、丧失劳动力以及弱劳动力都是制约贫困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劳务输出方面,极大的阻碍了贫困户务工增收这项有力措施的实施。二是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下占比达到77%,很难外出应聘到高新岗位上,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劳动力,“靠身体吃饭”,工资性收入低。这都是贫困户在非农性收入方面存在的短板所在。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较慢,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就近吸纳贫困户务工能力不足,对年龄偏大及需要照顾家庭的贫困劳动力营造的劳动力空间狭小,贫困户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
4.贫困户认可度低,新型集体经济带动不足
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上仍不规范,吸纳带动贫困户的能力不足,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处于起步阶段,如村级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龙头企业等,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贫困户心中无底,处于观望状态居多,贫困户对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放弃外出务工在合作社务工能不能有可靠收入存在疑惑,导致认可度低,带动发展效果不明显。
三、对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建议
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偏弱存在以上问题,但自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以来,优越的支农惠农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用好用活政策,结合村情实际,挖掘农村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建立长效机制,为持续增收创造有力条件,逐步实现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巩固做强优势产业。金寨镇是传统的烤烟生产大镇,烤烟种植面积多年保持在6000亩以上,年烟叶产量120余万斤,年产值1500余万元。2018年贫困户栽植烤烟3500亩,实现产值8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持续作足“烟草”文章,实现烟草产业化,生产要以建设基地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继续扩大栽植面积,推广新近技术,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把烟草建成全镇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确保贫困群体发展有方向,收入有保障。二是下势做长“畜牧短腿”,实现畜牧规模化。目前金寨镇畜牧产业发展可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数量少、专业技术人员缺、养殖风险大、年产值低、发展尚处于不规范发展层次,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实现很好的转化。实现畜牧业“短腿”变“长腿”,要以养殖专业村为重点,以良种扩繁为主攻方向,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要求,突出发展高产优质生猪、肉牛羊和土鸡等,大幅提高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坚持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魔芋、中药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出面引导,倾斜项目资金,放手贫困群体发展“一村一品”,建成一批特色种养专业林,使土鸡蛋、烤烟、油牡丹、拐枣等成为知名品牌,带动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四是发展壮大旅游服务行业,实现旅游带动大增收。随着神仙洞旅游景区建设,金寨镇的旅游前景更加广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大力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包装推介地方特色产品,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产品,形成旅游、销售一体化,增加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五是招商引进中小企业,推动贫困户增收。抓住苏陕扶贫、京陕扶贫等项目支持,不断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有规模、有档次的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巩固提高和壮大现有现有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和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加贫困户收入。
2.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促进贫困户增收
一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保护、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个体经济,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要鼓励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发展建立个体经济主体,解决周边贫困群体就近务工问题,即可照顾家庭,又很好的实现稳定收入。二是全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建立探索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农村能人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社会化服务向组织化、规范化迈进。鼓励贫困群体自愿自主加入的原则,在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农村服务业等领域,广泛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大力推广“党支部+X+贫困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从而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单打独斗的弱势地位。
3.注重贫困劳动力转移,夯实发展劳务经济
一是就近转移贫困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就近务工,在城镇安置小区建设、村级挡路建设、水利项目建设等工程中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把贫困群体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用好村级扶贫劳务公司,通过公司有序组织,积极与劳务输出地对接,做到有的放矢,按需输出,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输出规模,把劳务输出作为贫困户增收的有力渠道。三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借助扶贫政策,做强贫困劳动力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提高贫困户非农就业能力,培育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实现务工形式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作者简介:
李富来(1967--)男,汉族,中共旬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