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王晓俊 后精准扶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2 08:17:5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晓俊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要: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与完成,我国即将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本文从精准扶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出发分析其原因,深刻把握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预测后精准扶贫时代的特点,积极探索构建高质量资助育人体系的策略,以更好地发挥高校资助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后精准扶贫时代下高校贫困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关键词:后精准扶贫;资助育人;资助体系;高校

 

一、前言

1.后精准扶贫时代的概念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随着长期困扰我国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的消失,中国社会存在的贫困问题将会进入一个以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转型贫困群体和潜在贫困群体将会成为扶贫工作新的目标群体,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从扶贫工作这一角度,2020年以后可被称为“后精准扶贫时代”[1]

2.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使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来改变经济贫困的状况。国家“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为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在国家“精准扶贫”思想的引领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精准扶贫现已进入攻坚期和收尾期,对于2020年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该如何开展,逐渐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既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扶贫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重新审视现行的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结合后精准扶贫时代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资助理念和资助形式,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1.资助群体识别不精准

目前,高校认定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等级的流程主要有三步:首先,学生提出申请,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学校根据学生的申请表和学生在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其次,辅导员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讨论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定申请同学的家庭贫困等级;最后,评定结果由学校统一公示3-5天,师生对评定结果有异议可及时提出。这种模式存在许多不科学之处,其认定标准单一,对于申请材料和认定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周到。

2.资助工作队伍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资助工作小组,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进行。如辅导员是学生资助认定全过程的主要负责人,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处理的事情较多,这会导致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资助认定等级的精确性;另外也存在辅导员和部分同学关系较好的情况,辅导员可能会偏向这一部分同学,通过各种方式让这部分同学优先取得认定资格,这会影响资助认定的客观性。

3.资助内容和形式单一

高校现有的“奖、勤、补、助、贷、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保证学生安心完成学业,无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3]在实际工作中,该资助体系的形式和内容仍然是单一的,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经济贫困造成的心理问题、社交能力问题、实践能力问题也是高校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高度关注的。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致贫原因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需要的帮扶的具体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帮扶内容也不一样。因此,未来高校资助在帮助贫困学生改变自卑心态、提高社交能力、增加实践经验等方面还需加大工作力度。

4.资助后续管理困难

高校资助育人的初衷是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确保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并且能够在高等教育氛围的熏陶下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有些学生在得到资助后,将资助金用于娱乐挥霍,不爱学习,自控能力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不起社会的诱惑,甚至遭受不良文化的侵蚀。然而,高校对上述现象难以出台有效的治理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目的的初衷。

三、后精准扶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1.提高识别精准度

(1)建立学生动态信息数据库

提高资助对象的精准性,是实现资助育人目的的基础。在后精准扶贫时代,多数家庭将是处于相对贫困阶段,而不再是过去的绝对贫困阶段,因此贫困生信息库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学校主要帮助学生在困难时期获得学校资助完成学业。因此,学校要增强对贫困生的关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动态信息档案库。首先,全国各地要对当地贫困家庭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确保内容真实,便于信息的查询核实。其次,完善贫困生的生源地信息、在校生活情况及导致贫困的原因等信息。将所获信息录入学生信息档案库,并定时对库内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做到信息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最后,对每个进入贫困生库的学生,通过面谈交流、自我评估等方式,识别其能力、素质不足、欠缺或希望强化的方面,便于以后通过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升其能力。

(2)形成多维度的认定标准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办法和操作方法都过于简单,学生只需要凭借一张申报表或一张证明就可以在入学时申请经济资助。这种简单的申请方式使得资助工作随意性大、透明度低、执行偏差高。因此,在具体认定过程中,高校可采取核查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班级同学互评认定核实等方法,来提高认定的准确性。另外,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动态信息档案库了解学生的家庭人口数、家庭收入来源、学生兼职收入、偶然重大收入等信息,通过多个维度综合评定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以提高认定结果的精准性和说服力。最后,进行贫困生认定时也要进一步关注以下因素:不仅需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平均消费水平,而且在制定贫困生划分标准时要考虑日常生活消费和最基本的教育和娱乐等活动的消费。

2.增加帮扶多样性

(1)丰富帮扶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4]因此,高校应根据贫困大学生个人成长规律,丰富帮扶的内容,提供学生成长的实际所需,帮助学生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身的脱贫能力。高校不仅要加大经济资助、注重公平正义,更要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减少心理负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2)丰富帮扶的形式

完善多样化帮扶项目,在前期精准帮扶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需要帮扶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资助是后精准扶贫时代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在传统的资助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资助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钻研学术,可以对其进行科研项目的资助;有的学生内心敏感、不善社交,可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训练;有的学生家庭处于阶段性贫困,可以对其进行经济资助,避免其因家庭突发经济困难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家庭处于长期贫困,家中劳动力稀少,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创业就业生存的本领,扶持和引导他们通过创业实现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3.强化管理有效性

(1)重视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是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5]目前,在很多高校都没有独立的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队伍,这是未来高校资助体系中需要改进的一部分。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考核建立一支优秀的专职资助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主要包括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精通国家、高校的有关资助政策与措施,能够主动与学生深入交流,全面负责本校各种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统筹工作,负责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发展兼职资助工作队伍,这只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依靠他们实时掌握受助学生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变化,从而确保贫困学生动态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提高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资助工作后续管理

在后精准扶贫时代,高校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是加强资助后续管理,即有专门师资负责,并确保资助教育措施能落实到每一个贫困生身上,为其所接受吸收,化为内在动力,真正促进其成长进步。首先,将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到受资助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成长期盼,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为避免贫困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随波逐流,拿着国家资助资源虚度光阴或肆意挥霍,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学习态度、生活作风等日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向上、争做榜样。最后,关注贫困生的升学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做好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对有需要的学生继续给予技术支持和学业职业指导;同时根据反馈和大数据,适时调整资助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4.树立资助新理念

(1)树立学生参与资助工作的主动理念

目前,大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参与程度还处于被动阶段,主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对于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少提出改进意见。实际上,大学生作为资助工作的主体之一,对于高校资助体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应树立工作新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并广泛吸收学生对资助体系的改进意见,保障其在资助工作上的话语权的同时,有效提高他们对资助政策的认同感和公平性。

(2)树立多渠道结合宣传理念

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受到国家资助,社会和高校要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资助政策和流程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熟悉。首先,高校可以前往生源地资助政策宣讲。高校可以派专门的讲解人员到困难学生生源所在地发放资助宣传册,讲解资助成功案例,使山区的贫困学子也能了解到国家最新的资助政策。其次,高校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专门开设讲座进行资助政策的讲解剖析,使贫困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及各类奖、助学金的申请方式和条件,避免学生因为不了解某资助政策而错失申请机会。最后,拓宽线上宣传渠道。高校可以将国家资助政策的内容及典型案例制作成短视频,便于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传播,营造全方位的特色资助宣传氛围,提高学生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认知水平。

四、结语

我国后精准扶贫时代即将到来,这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充满更多新特征的社会。摆脱绝对贫困不容易,消除相对贫困更是一场持久的硬仗。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这表明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资助工作不再只是针对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将经济资助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结合起来培养更高质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是我们在下一阶段需要重点改进和共同努力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1):62-66+149-150

[2]金明媚.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9(01):85-89

[3]张楠.“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J].科技视界2016(20):142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1)

[5]徐君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67-70

作者简介

王晓俊1997--)硕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