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杨阳1 彭嫚丽2 郭德厚3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精准度”问题探讨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11-18 06:52:38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课题来源:惠州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惠州学院创响青春辅导员工作室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高校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大学生学业和科技学术实践指导工作室”阶段性研究成果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精准度”问题探讨
杨阳1 彭嫚丽2 郭德厚3(惠州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摘 要:“精准扶贫”政策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做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面临供需精准度不高、目标精准度不高和效果精准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和制约,以集合了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概念即“精准扶贫”视角进行观测,高校可以从精准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求职心理水平、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对接落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现扶贫扶智、促进民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就业指导课程;精准化

全国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冲刺期,面临着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1]的巨大挑战。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对扶贫工作的探索,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湘西地区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考察期间他又对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提出了“精准化”新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对“教育扶贫”给与明确定位:教育担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
一、“扶贫攻坚”政策的哲学启示
“扶贫”是指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2]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为了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党和国家依据当时的国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扶贫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目标要求,而在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对扶贫工作科学地提出了扶持对象、项目、资金使用、措施到位、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方面精准化的要求。把握好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的新要求变化,笔者认为应当对精准扶贫的内涵作深刻的解读。
1.扶贫攻坚的“精准”概说
“精准”是一个集合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指的是统一了时间感念中的精确和空间位置上的准确[3]。精准是在对事物本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了对规律的完全掌握和自如利用,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在恰当的地点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因而可以说,精准是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最高要求,它不但需要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而且需要在完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1)帮扶对象和目标的精准
帮扶需求是动态的。一旦制约贫困的瓶颈被打破,帮扶的需求将会缩小。相对应的,政府也应当制定防止富裕人口返贫的防火带。帮扶目标是动态的。一是个别家庭的帮扶目标应该是按照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帮扶标准,并按照时间序列制定阶段性扶贫目标、渐次提升扶贫水平。二是地区帮扶的目标应当着眼于全国的大局,立足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和禀赋性,逐年适当提升经济发展总量。
(2)帮扶政策和人财物资源的精准
帮扶政策是动态的。一是要分类扶贫,因户因人而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困难家庭的经济造血功能、彻底摆脱贫困。二是把握政策的力度、节奏和方向,引导资源流向效率最高、需求最旺的地区,确保帮扶政策落实到位。人财物资源的配置是动态的。一是帮扶地区和单位的资源调拨力和调拨效率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衔接,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要适当保持帮扶资源所占比例。二是被帮扶地区的资源总量要保持适当的规模增长,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能够稳定固化。
2.扶贫攻坚的“精准化”的哲学思考
(1)坚持时空统一的动态平衡。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在描述事物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时,需要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结合起来。时空概念是精准扶贫工作最显著的特点,离开了时空概念,扶贫将成为没有方向的迷航小舟。我国是国土面积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多民族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智力资源等众多要素的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扶贫、脱贫的难度参差不齐,扶贫工作只有在动态中精准把握扶贫需求和供给线,才能做到扶贫资源的精准配置、因时因地精准脱贫。
(2)坚持创新突破的方法革命。创新的前提是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基础等有清晰的把握,因而可以说,充分调研、掌握新情况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其次,方法创新是把握扶贫开发节奏的有力支撑,综合利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研判系统、分析方法,特别做好扶贫资源的swot分析。再次,手段创新是扶贫开发的技术保障,国家应当大力开发利用大数据指导精准扶贫的高新平台,做到资源流向清晰、资源成效可视、扶贫工作可量化。最后,思路创新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基石,为此要做到合理分层、坚持做到因村因户开拓资源优势,做好政策激励、引导贫困户依靠自身禀赋优势脱贫。
(3)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推动矛盾双方的状况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扶贫工作应当注重内外结合,智力培育工作不可遗缺,也就是注意经济脱贫和精神脱贫并举,坚持精神脱贫占优先地位,扶人扶智帮助树立生活自信。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精准”问题
1.课程供给侧的匹配度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精准度不高,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重构和教师自身品德修养五个层面。尽管高校就业指导课已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受限于短暂的课时、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人员队伍的不健全。教学目标的全面覆盖引发泛化反应,导致高校就业指导课在目标精准度上,难以匹配学生专业特性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课程内容只能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宣传和教导,无法精准匹配学生求职需求和就业目标设定。此外,参与课程教学人员队伍匹配度也不高,一方面源自教学人员队伍不稳定性高且流动性大,另一方面源自教学人员队伍的局限性,队伍基本是由兼职教师和分身乏术的辅导员组成,缺乏专业化、市场化的教学技能,在教学效果上难以保证持续性的成长。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精准度的提高。
2.课程需求的精准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学生需求与教授课时、教授内容匹配度不高的现象。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4]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认为非常满意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认为满意的学生会占到10%左右;认为一般满意的占比众多,基本上会高于50%;认为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的人员占到总比的30%左右。比如,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课”时,80%的学生会认为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的占到总比的6%左右。然而在认为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学生中,只有13%左右的学生会对课程内容持满意态度,这就使得学生需求问题在满意度调查结果之间显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供需精准度不高、学生个性化需求强烈的发展下,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精准化供需项目的调研,迫在眉睫,实有必要。
3.课程实践效果的满意度不高
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提升是就业指导课程“扶贫攻坚”的最大功能。但从麦可思研究调研的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和就业满意度的数据[5]观测来看,有2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存在半年内离职、就业不满意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效果的精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就业指导课程“精准度”提升的思考
1.坚持时空统一原则,精准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的求职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设置体验式的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制作求职材料、检索使用求职信息、模拟招聘活动、参加招聘会等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邀请优秀校友、企业精英参等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就业岗位认知、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三是加强课程延伸,可与国家现有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衔接,例如鼓励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课程程、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四是高校要与国家资助体系相结合,完善毕业生就业补贴制度,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扰的同学,鼓励学生申请求职就业补贴,缓解经济压力;五是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授课教师就业技能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组成结构,例如聘请有挂职经验的教师、校内外就业创业导师、企业行业精英、优秀校友、就业辅导员协同授课,打通从学校到市场最后一公里。
2.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精准提升毕业生的求职心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虽然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走向劳动市场,但市场人才需求总量仍然是急缺的。因此,导致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着两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是企业用人单位的“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毕业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进而盲目跟风,致使求职恐慌心理在毕业生群体中一届届蔓延,严重影响毕业生求职心理能力。然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承担国情教育和心理指导的职责,毕业生可以通过上课了解到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了解到“就业难”现象并非因为毕业绝对人数的过剩;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正确处理社会、学校和个人等的关系,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基层就业、报效祖国,把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
3.坚持方法创新,精准树立毕业生的劳动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强调单方面地付出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应当坚持方法和价值创新,牢固树立劳动法制理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当把国家倡导的劳动价值观灌输学生头脑,使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诚信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弘扬职业道德、倡导干一行爱一行、团队合作的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在就业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随意违约、不单纯地追求经济回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劳动法律教育,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充分了解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自觉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缔造者。
四、小结
从“精准扶贫”政策的维度观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供需精准度不高、目标精准度不高和效果精准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和制约,本文在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求职心理水平、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对接落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尤其是增强课程指导精准度进行探索,以帮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稳定求职心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打赢就业脱贫攻坚战,更是实现扶贫扶智、促进民生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l,2015-12-07/2018-10-03
[2]百度.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扶贫/1334433?fr=aladdin.2018-09-26/2018-10-03
[3]百度.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精准/3917869?fr=aladdin.2018-09-26/2018-10-03
[4]陈小娟、肖翰.高校就业指导课满意度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2018(1):216
[5]麦可思研究.一言不合就辞职?毕业半年内未离职群体就业质量更高[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IzNzAxNw==&mid=2653061695&idx=3&sn=c262b0a1a9fedb523508d34168e357dc&chksm=8ba61f89bcd1969f399e9ff7d167df6cf87e85f5edbd8028609e0c46c0f8c6230eb831644dce&mpshare=1&scene=23&srcid=10129ZBikcZOSmJ3XSe9mDni#rd.2018-06-24/2018-10-03
[6]曹立.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丰富与发展[EB/OL].http://www.sohu.com/a/152115547_117159##s1.2017-06-26/2018-10-03
[7]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作者简介:
杨阳(1988--)男,惠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就业创业研究。
彭嫚丽(1986--)女,惠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研究。
郭德厚(1982--)男,惠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年德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