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王湘萍 精准扶贫视角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探析——以甘肃省永昌县新城子镇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19 09:59:45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湘萍(中共金昌市委党校)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了全民共同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的今天,精准扶贫进程中如何解决好乡村养老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扶贫、脱贫的成效。从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养老现状入手,对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地区养老问题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了全民共同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的今天,精准扶贫进程中如何解决好乡村养老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扶贫、脱贫的成效。从西部贫困地区(以以甘肃省永昌县新城子镇为例)的乡村养老现状入手,对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地区养老问题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新城子镇贫困村养老现状

新城子镇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南部,总面积662平方公里,现辖13个村、99个社,乡镇总户数6309户,总人口24931人,乡镇从业人员14401人。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初期新城子镇13个行政村有贫困户695户2516人,经过四年努力2018年全镇现有7个村中共有贫困户117户397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比较明显,全镇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左右,养老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家庭养老是该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特别是大部分的农村家庭还在实行家庭小型经济,在农村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性。

2.贫困村老人生活物资基本满足,但其物质生活水平、医疗健康水平、精神需求满足程度较低。从老年人居住情况看在扶贫、脱贫过程中该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多数与其子女分户而居 ;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看, 多数老人靠养老金和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 依靠子女补贴生活的老人比例很低;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看,由于该地区的气候等原因90%以上的老人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高龄老人丧偶和患病机率高,自理能力差,老人的身心健康普遍堪忧高龄老人生活处境艰难,这些均使得农村老人在物质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精神需求满足程度普遍偏低。

3.家庭小型化,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削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留守老人比例增多,居家养老实施难度加大,给当地社会建设和文明进步带来了很大影响。

4.该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导致农村福利养老服务条件有限,农村养老产业发展举步为艰,农村养老机构严重缺乏。     

二、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困难与挑战

经过对新城子镇贫困村养老现状的实地调查,可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不断深入,全国农村养老难的局面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对于西部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养老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1.低收入和贫困使得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养老保障性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这些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平衡,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低收入水平使得农村家庭经济基础的薄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 在薄弱的经济状况下, 个人和家庭均难以抵御,导致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保障非常脆弱。

2.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流动性加速使得西部贫困地区乡村传统家庭式养老独木难支。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也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社会,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而老人则几乎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和农活,外出打工的农民绝大部分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的老人, 老人的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堪重负,老独木难支。

3.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乡村养老的相关社会保障水平低,不能够满足现实需求。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养老服务机构大多设施陈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小,服务水平偏低,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护理、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未设立医疗服务站,并不能够满足为老人生活、就医提供服务的要求。同时,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些虽然有基本设施也只是摆设,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且无集中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无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老年人休闲方式少,加之有些老人无人陪伴,孤独感强,精神需求满足程度低。

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制度养老的保障性不强。

我国自2009年开始进行新农保试点、自201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正式并轨,到2018年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施近十年,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多年,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且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立法层次过低、有效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虽然现阶段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老人均参加了养老保险,但是农村养老金标准过低,单纯依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能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这些均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性不强。

5.传统“孝道”观念的弱化和扶贫过程中相关措施的不完善,“弃养”、“不养”现象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不断转型, 老人与子女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使两代人之间在养老问题上存在大量的纠纷和矛盾。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出现大量远离年迈的父母分家另过而逃避赡养义务,在养老问题上兄弟姐妹相互推委责任等做法;同时,由于在扶贫、脱贫过程中也存在相关扶贫、脱贫政策的不完善、相关措施的执行不到位现象更使得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孝观念弱化,“弃养”、“不养”现象增多,并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三、以精准扶贫为契机,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助力解决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养老问题

1.高度重视村级“两委”的建设和完善,筑牢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养老事业的基层组织基础。

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村级“两委”的建设和完善,不断增强村两委会班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筑牢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养老事业的基层组织基础。依靠村级“两委”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日间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长效建设,重视村卫生室、村文化娱乐室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满足健康水平、精神需求丰富贫困地区乡村老人的生活。

2.以“精准”为着眼点,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提高和细化乡村养老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中各项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机遇,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提高和细化乡村养老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第一,合理规划建设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在老人“幸福”上下功夫,精准对接高龄、空巢、生活困难老人的实际需求搭建起贫困地区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第二,加大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力度,建立各级医院对贫困乡镇、村卫生医疗机构的重点帮扶机制,改善农村基础卫生医疗条件,对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提高医疗扶贫精准度。第三,引进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深化和拓展服务项目,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推行包括邻里、亲友、志愿者在内的各类互助式、社区式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式养老的有益补充,逐步建立满足各类需要的精准化养老保障机制。第四,突出使用的“精准”,强化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包括农家书屋、健身器材、文艺下乡等在内的文化网络建设,在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和丰富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3.依托精准扶贫,推进和优化乡村集体经济和村级合作组织的发展,为乡村养老打牢经济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根本途径,养老问题归根是一个经济问题。依托精准扶贫,推进和优化西部贫困地区乡村集体经济和村级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发展上去了,村集体才有钱办事改善村教育卫生条件,村里的公共福利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吸引贫困地区农村的年轻人就近就业,为年轻人养老提供便利;经济发展上去了老人的重体力活才会减少;营养和医疗才会有保障;自我独立养老能力才会增强。

4.充分运用“精准”思维,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为多途径解决乡村养老提供制度支撑

针对现行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足,充分运用“精准”思维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构建全覆盖、保基本、有差别、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加大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资金机制的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养老金逐年增长、动态调整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第二,结合西部贫困地区实际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事业中来,精准识别老人需求开展多渠道养老帮扶,满足老人对养老嗠的多层次需求。

5.调动各方力量大力宣传“孝老、敬老”理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固牢乡村养老的思想基础,传递社会正能量。

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而言,完备的社会保障尚未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今后相当时间内仍需要发挥大作用。在加大推广“新农保”政策的同时,仍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宣传,让“奉养”与“诚敬”成为新型农民的自觉伦理要求。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拖,多方扶持农村家庭养老,以法保障老年人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好儿女、好婆媳、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倡导和建立现代孝道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利于构建融洽的家庭亲子关系与和谐和睦邻友善关系,从根本上推动西部贫困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万明.建立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J].中国社会保障,2008(7)

[2]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

[3]赵力、芮茜、李玉英.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04(2):44.51

[4]肖云、刘培森、高珊.影响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的若干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2)

[5]赵殿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6]程令国、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

 

作者简介:

王湘萍(1976--)女,汉,甘肃金昌市人,甘肃省金昌市中共金昌市委党校(金昌市行政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