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吴倩 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对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启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23 09:37:3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吴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100091)
摘 要:回顾总结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公平思想,其坚持人民教育主体地位,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对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握教育公平的新时代内涵,分析形式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分析新时代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助力新时代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新时代教育公平;启示

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与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贯穿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尽管毛泽东没有教育公平相关方面的专著论述,但是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无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1.坚持人民教育主体地位
建国前,大多数工农群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资源被封建特权所垄断,教育是地主阶级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工农子弟跟地主阶级难以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毛泽东于1934年提出“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教育方针,将其作为价值导向,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文盲率高达80%以上,工农群众仍处于社会底层且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工农群众是接受文化教育的首要对象,结合当时具体国情进行具体分析,制定符合国情的教育方针政策,针对普遍文盲的问题,提出大规模的扫盲识字运动,打破特权教育,确立工农群众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教育机会公平。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多种教学体制并存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补充。毛泽东意识到当时教育基础落后,单靠基础扫盲难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后续发展,民办教育有其价值所在,可以与公办教育互为补充,使教育体制多样化。一方面,强调要开展学校教育,开办中小学和干部学校,以及工农群众速成班和文化补习学校等业余学校,发挥公办教育优势。另一方面,给予人民大众自主选择权,在更能够了解民众需求的优势条件下,发动人民群众和民间自主办学,激发全社会办学和学习的热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育公平的新时代内涵
1.形势定位: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与之相应的,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伴随着物质生活生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当前所能达到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教育需求。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期待更加优质的、个性化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另一方面,当前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两极差异,致使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问题格外凸显。
教育主要矛盾转变,对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注重教育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新期待,优化教育结构与高质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的追求,推进教育公平更深层次发展。在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现阶段,明确教育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形势定位,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和发展新时代教育公平的行动指南。
2.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教育从来就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活动,教书更是育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初心和使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实践证明,回溯历史,传承与发展立德树人的实质内涵,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时代教育新征程
3.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始终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部分的灵魂和主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提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和底线。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一个足以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话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我国正在由教育大国逐步迈向教育强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不到位导致教育机会存在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等,阻碍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明确我国教育发展的目的、依靠力量和根本价值都在于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做到教育目的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构建新时代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
1.教育资源配置
财政性教育支出有待提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仍有提升空间,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财政教育投入长效机制持续稳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一般不低于4%,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最低标准即4%,大多数欧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5%。相较之下,尽管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逐年增长,但要想在国际交流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发展,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校,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仅仅维持在4%的比例不足以提供强劲动力。
区域差异。公共财政有侧重的配置教育资源,存在地区差异,在资源分配上不可避免的存在注重发展快速地区和城市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所具备的教育资源也呈现出了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局面;城乡差异。教育投入集中在城市,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生均差异明显;校际差异。校际差异主要表现在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优质学校聚集着区域内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育硬件条件与教育环境都有相当大的优势;群体差异。外地务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教育,《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总量逾2.9亿人,外出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其随迁子女的数量也不断增长,流入地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接纳全部的随迁子女。即便是外来务工子女能够得到受教育机会,但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成本外来务工家庭难以负担。
2.政府职能定位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在政策源头上保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优势。市场只是运营教育、促进教育发展以及效率提高的一种手段,要明确教育公益性的本质,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非谋利。要警惕教育市场化将教育作为谋利的手段和工具,市场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一旦过度市场化,私立教育的高成本难以负担、盲从课外辅导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老师家长之间的矛盾,都会加速甚至激化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引起社会动荡。
3.数字教育鸿沟
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局限,扩大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弥补其他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提升教育资源质量,提供最优的学习和发展的方式,推动教育公平的进步。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全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凸显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但与此同时,信息化教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发达国家全部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向信息化转型,而落后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差距仍在扩大,国家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信息化“鸿沟”。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技术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力我国处在信息化浪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
二是国内数字教育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一是地区之间。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来解决教育设备配置的问题,但我国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9)》中指出,中国信息化发展首超G20国家平均水平,总体来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基本呈现出逐步递减的态势。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和天津等东部省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领先位置,部分省市具有明显的“创新引领型”特征。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深刻的改变学校教育形态,而在贫困偏远地区,学校教育仍然仅靠有限的教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育特权现象
尽管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教育部的压力,特权现象得以减弱,但要想从根源上遏制,还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教育特权进行约束,新发的问题仍需研究,存在相关问题无法可依的困境,要加大教育特权惩处力度,完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教育纪委监察系统内部缺少相应的监督,存在违纪违法的现象,外部对同级机关监督执纪问责难以深入落实,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系统建立,对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能定位不够明确。

注释: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郭亚军.试论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J].科教论坛,2007(6)
[2]陈桂生.毛泽东教育思想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82(1):9
[3]李玉胜、张雪蓉.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3):5
[4]袁贵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顾(2002-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0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