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李钰莹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综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26 07:51:5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钰莹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要:十九大以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来源、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真梳理国外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探索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的指导方向,对于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热潮。以“乡村振兴”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文献,大多主要围绕其中某一方面,如: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研究涉及面比较狭窄。笔者对诸多期刊和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关于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乡村衰落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原因之一。学者唐任伍认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政策的工业化倾向严重,同时也阻碍了乡村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乡村的衰落。学者姜德波等人从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和生态等出现的问题出发指出,振兴乡村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步骤。

学界的另一观点呼声也较高:把握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导向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学者黄祖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需要,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有的学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顶层设计。学者蒋永穆认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根本体现在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上,特别是城乡发展的问题。

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因此,理解和学习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

学者叶兴庆通过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以更高标准促进乡风文明。学者宋圭武认为,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打赢农民脱贫攻坚战,解决好影响农村脱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在实践层面的要求。学者廖彩荣基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解读以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比较研究,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学者邓蓉在谈及乡村振兴战略议题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实现我国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三、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

在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学者姜长云通过具体分析,认为存在战略问题战术化、发展目标理想化、发展方式单一化、乡村振兴重点错乱化和“三农”的配角化等问题。学者钟钰认为乡村振兴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要根据乡村要素发展壮大乡村的经济;要正确认识到一部分乡村的消失是正常的现象。还有学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风险规避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是避免战略大跃进;二是避免农民无参与;三是避免政策太单一;四是避免增加农民负担。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一项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极具思考空间的议题。学者杨仪青从城乡的角度出发分析乡村振兴。他指出乡村振兴应该是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通过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学者李业芹以绿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指出乡村振兴应从绿色政策、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等方面进行表现。

学者蒋永穆以十九大提出的矛盾转变为事实根据,提出了乡村振兴要把握“三农”问题和社会主要矛盾,来实现农民群众的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推动乡村在各方面的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振兴道路。学者满明俊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城乡融合、质量兴农、深度贫困区脱贫、乡村绿色发展以及制度供给。学者林毅夫、李周认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因地制宜、规划引导、统筹协同、市场主导、质量提升、增量共享、全域服务、对外开放等策略进行改造。学者陈炎兵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加强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改革创新我国金融、土地、户籍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政策制度,消除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障碍和制度瓶颈,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国外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或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乡村复兴、乡村建设、乡村再造、乡村发展的研究颇丰。

在乡村振兴的要素研究方面:美国学者Gladwin CH等通过对北佛罗里达农村企业家研究认为,农民创业精神是农村振兴的一个关键;Johnson TG则认为发展农村金融也是农村振兴的关键所在;Korsching P在考察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乡镇社区发展联盟基础上认为,多社区协作对农村振兴发展尤为重要。英国学者迈克尔伍兹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农村体制和转型,分析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手工业等工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振兴和发展的影响。

在乡村振兴主体研究方面:学者Greene MJ通过分析农业多元化发展倡议,认为政府在乡村振兴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学者Ayobami0K等研究了旅游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学者Kawate T分析了农村复兴和改革组织在日本农村振兴及当代日本农村发展的作用。

在乡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西奥多·舒尔兹认为向传统的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带动乡村经济的增长。科尔曼在乡村的治理方面认为生态问题要从人类政治事务入手。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不足,需要更加规范的实证研究,以测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平。

在学科视角上,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专业角度出发,基于不同视角展开的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多,但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相对特殊和复杂性,因此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搭建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在研究内容上,要注意兼顾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聚焦现实问题,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农业经济是关注度最高的聚类领域,但相比较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热点以及深层次问题还应该包括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生活保障、生态宜居等诸多方面,同样值得学界关注。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研究在继续围绕现实问题的同时,应更重视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和模式路径的综合构建。分析研究热点的演化,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为“宏观——具体”的演进趋势。随着当前阶段结合实际案例着眼于具体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热点发生了转移,宏观视角构建研究相对回落。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将是回归宏观层面,应当结合业已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宏观格局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01)

[3]唐任伍、郭文娟.乡村振兴演进韧性及其内在治理逻辑[J].改革,2018(08):64-72

[4]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1):16-24

[5]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04):2-12

[6]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02):15-21

[7]叶兴庆.振兴乡村首先振兴乡村产业[N].经济日报,2018-05-02

[8]宋圭武.农民问题及三十年农村改革反思——兼论大寨与小岗村的功与过[J].调研世界,2009(06):31-33+36

[9]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795-802

[10]邓蓉、黄漫红.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及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85-288

[11]姜长云.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协调处理三个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5(02):32-34

[12]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5):71-76+2

[13]杨仪青.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8(06):101-106

[14]李业芹.“半城半乡”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之道[J].人民论坛,2020(15):86-87

[15]满明俊.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J].农村金融研究,2018(02):30-35

[16]林毅夫、李周.我国农业的“危机”及其根本出路[J].经济研究,1995(06):49-53

[17]陈炎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兼谈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J].中国经贸导刊,2017(34):52-55

[18]Gladwin C H,Long B F,Babb E M,et al.Rural entrepreneurship:On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 cultural Economics,1989.71(5):1305-1314

[19]Johnson T G.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finance:Key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 nomics,1989.71(5):1324-1326

[20]Korsching P.Multicommunity collaboration:An evol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Rural Development News,1992

[21]Greene M J.Agriculture diversification initiatives:State government rol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J].Rural Economic Alterna tives,1988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