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李鸿 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情小镇建设的思考---以浙江富阳黄公望风情小镇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7-06 08:22:1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鸿

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党校  浙江杭州  311402

 要:风情小镇创建活动是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必然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黄公望风情小镇处于城市体系的最基层,是集“城尾”与“乡头”的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公望风情小镇前期规划到位,系统配套措施较为系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风情小镇的发展模式与创新亮点。黄公望风情小镇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上积极推进乡村硬件项目的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振兴,持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展示“重要窗口”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样本。

关键词:风情小镇创新

 

一、风情小镇是乡村振兴重要载体

1.风情小镇建设是美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2009年11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杭州市风情小镇讲究“四个宜”:宜居、宜业、宜游和宜文。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名村型,侧重对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保护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传承;产业集聚型,讲究乡村风情与现代科技、都市农业和文化创意的相得益彰;主题开发型,依托自然风光和山水资源,彰显先进的人居理念和居住文化。每一个小镇各有自己的风情个性。根据杭州市农办的要求,创建要特别注重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把风情和文化融入“山、水、村”中,体现差异化发展特色。

风情小镇逐步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能使游人在领略风情小镇独特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意趣盎然的文化底蕴,体味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能使游人放慢脚步,停驻农村体验风情小镇的独特韵味。风情小镇使得过往的足迹、慵懒的时光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风情小镇的建设融合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积极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风情小镇的建设对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风情小镇建设是展示城乡统筹发展的好窗口

杭州风情小镇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创新之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亮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稳定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长足发展和永久的稳定,农村、农民和农业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风情小镇建设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既考虑尽量原汁原味,保留原有民俗风情和节庆氛围,又展示出新村新貌新韵味,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风情小镇立足农村,不仅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增加了很多新就业岗位,实现创业富民,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风情小镇建设的魅力不仅改变了城市人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更是唤醒了农民“记得住乡愁 看得见山水的家乡情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发展了农村经济,缩小了城乡差别。

3.风情小镇建设是展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窗口

物质富裕的民众更追求精神富有,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物质的不断富裕,杭州人对生活品质的精神需求取代了数量需求,想拥有更精致的旅游线路、更体面的休假模式和更高品质的满足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风情小镇是培育农村新业态、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走出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的新窗口。

二、黄公望风情小镇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根据杭州市创建风情小镇的部署及“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要求,2010年富阳启动了黄公望“风情小镇”建设,通过产业提升、旅游拓展、文化挖掘、村庄整治、庭院美化、生态保护等手段,把黄公望村建设成为一个体现江南山水人居特点、彰显黄公望文化特征、具有农家休闲旅游特色的杭州西郊魅力风情小镇。

1.“以看得见山水”的山水农居定位建设小镇基础设施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游历大川名山之后,晚年在庙山坞筲箕泉边结庐隐居达二十余年,他耗尽毕生精力创作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表现了富春江两岸的旖旎风光和田园阡陌的景色,黄公望村因此得名。黄公望风情小镇背依黄公望隐居地,毗邻富春江的北支江,与沿江大道相接,面积9.53平方公里,现有农户746户,总人口2516人。这里绿树成荫、果树成林、竹径通幽、溪流穿村,百余棵百年柿子树随处可见,自然环境十分优越。黄公望风情小镇在规划建设之初,把村庄整治定位为“山水农居入画来”。一是统筹规划黄公望村庄村貌。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变为宽阔平坦的康庄道;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新农居;二是庭院整治拆围墙。为了达成整体视觉效果,每幢农居配套有专门的改造图纸,费用由风情小镇建设专项资金统一拨付。拆除沿江公路、庙山坞路等沿线围墙、台门108户,面积1万余平方米,附房97户以及村委大楼和便民服务中心各1幢,面积 8000多平方米;并且对沿江公路可视范围18户农居进行了立面改造和庭院整治。三是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对交通村道路系统、电力、通信、天然气、自来水、污水、雨水管道等进行改造,为风情小镇开门迎客奠定了设施基础。主入口道路、东西两条主干道及横向道路的互相贯通大大缓解了村庄交通压力,也为游客带来了方便。四是农家乐改造升级。配套黄公望隐居地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风情小镇经过专门认证将符合标准的普通农居改造升级为“富春农居”满足游客住宿需求。

2.“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俱乐部形式创新管理机制

黄公望村,以白鹤乡村俱乐部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餐饮业使白鹤“农家乐”成为了黄公望风情小镇的一个特色亮点。白鹤乡村俱乐部在白鹤农家旅游协会的管理下,拥有农庄16家,吃住在农家20多户,并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特色小木屋农家,让久住高楼大厦、饱受大气污染的都市游客充分享受风情小镇的清新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白鹤乡村俱乐部提供休闲、度假、美食、娱乐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有品水果、尝农家菜、坐牛车、垂钓、参观古农具、演唱会、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已使诸如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的大量游客在双休日、小长假蜂拥而至。白鹤乡村俱乐部的独特管理模式借鉴意义一是以规范制度来保障旅游品质食品卫生收费问题,每位游客吃住农庄120元左右,吃住农家60元左右。村民在从事风情小镇经营活动时有章可循,有效保障了旅游安全和有序经营。二是以业务知识培训来提升服务质量。白鹤农家旅游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每家会员单位组织业务知识培训。业务知识培训使风情小镇服务经营者和参与者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更好地了解掌握了游客的心态和需求,提升了农家乐服务水平。三是通过组织比赛等竞争方式来提升农家乐的品质。在参赛中寻找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和契机,大幅度提高了黄公望风情小镇的服务品质环境品质自身影响力。

3.以山水文化底蕴奠定小镇独特艺术氛围

兼具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黄公望风情小镇是以文化为主题的度假休闲型小镇。一是借势提升小镇文化品牌。元代画家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成为黄公望风情小镇叫得响、打得出的文化“金名片”。通过黄公望的历史名人资源和《富春山居图》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富阳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借势借力做好后续文章。黄公望隐居地项目丰富了黄公望风情小镇的内涵,为风情小镇创建注入特有的文化内容,成为城乡区域统筹示范和样板。二是以2+X的理念明确小镇文化主题。“2”即指培植书画产业和提升农家乐两个主题,“X”是休闲、旅游、茶文化、茶产业等多个发展项目。主题明确,项目丰富,对小镇的后续建设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明显。三是以时节文化注入小镇活力,全面提升综合效益。“红灯笼前柿子林,绿森林畔美食村”。黄公望村是富阳市柿子重点产区,生产历史悠久。金秋火柿节暨美食文化周活动搭台,主打乡村旅游和农家美食品牌,不仅唤醒了群众的爱乡情结,更是集聚了人气,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四是定位山水确定文化保护区块。黄公望风情小镇位于《富春山居图》文化外围区,民居改造后体现出宋元风格元素,与核心区、延伸区文脉相通相融。庙山坞区域的典籍资料、民俗民风、文化遗存、地理环境都被纳入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文化范畴加以保护传承。五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来挖掘小镇文化底蕴。一方面开展了黄公望村的文化挖掘研究工作,探索黄公望文化元素的移植,提升整个村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品质。按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引进知名书画家工作室,策划举办黄公望书画节,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书画产业的发展。黄公望风情小镇所在的东洲街道还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签约,把黄公望风情小镇打造成为学生的写生创作基地。依托山水精品点,建立书画创作基地,逐步培育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化气息。在农家乐中增加文化元素,例如三味农庄现正在提升打造“新三味、新品味、新体验”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各地游客进入农庄不仅能参观游览,还能动手采摘茶叶、打年糕、做豆浆、体验挑谷担,观看富春山居图电影场景“梦幻婚礼”表演及开展修身拓展运动、品味农家美食、住农家客栈等。在黄公望风情小镇,文化的熏陶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出现的,文化传递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黄公望风情小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1.政府引领凸显主题亮点

黄公望风情小镇是文化主题型风情小镇,通过政府引导,专家指点,农民参与,通过了成立专家组专题研究讨论、村庄定位规划、庭院整理改造、农家乐升级等措施以保证风情小镇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富阳政府高度重视下,黄公望文化研究组、黄公望隐居地(风情小镇)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历时一年多编制了《黄公望隐居地概念规划》、《黄公望隐居地近期实施规划设计》、《黄公望风情小镇规划设计》与《黄公望隐居地景观方案设计》,旨在借助黄公望的文化资源品牌影响力,整合杭州西湖区灵山风景区、舒菇坪景区、东洲岛和黄公望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将黄公望隐居地与周边景区紧密连接,利用黄公望森林公园天然资源优势,挖掘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文化内涵,利用充满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题材。

2.以专家指导优化空间布局

规划前期,综合考虑硬件设施提升、历史人文内涵、民俗文化等因素,提炼当地特色文化,文化研究品牌推广组提出文化定位应突出山水特色。由美术家、作家、民间艺术家以及本地文史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与黄公望森林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所属的规划协调组、项目推进组等了解情况;积极奔走于杭州、常熟等地取得专业外援;同时在走访专家、村民之后,对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关的典籍资料、民俗民风、文化遗存、地理环境等有关情况加以梳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升风情小镇文化内涵和建设档次。

3.适宜时机集聚资源要素

第一,找准时间节点。小长假制度和人们财富的增加对户外休闲方式的需求明显上升,2011中国(富阳)风情小镇与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暨第七届浙西旅游合作峰会在富阳召开。全国各地约130多名知名风情小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代表齐聚富阳,探讨风情小镇与乡村旅游发展,并建立中国风情小镇战略合作联盟,达成《第七届浙西旅游合作峰会富阳共识》。峰会在富阳的召开有效助推了黄公望村民对风情小镇建设达成共识,获得了村民的普遍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村干部干劲高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创建活动。第二,用好名人效应。元代画家黄公望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在温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得以实现,黄公望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黄公望风情小镇建设借助《富春山居图》合璧周年庆的契机,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依托黄公望文化主题活动,延伸文化品牌影响力。

4.以鲜明特色发挥小镇功能

风情小镇是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产物。黄公望风情小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惠民富民、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立足已有人文自然资源,把风情和文化充分交融在“山、水、村”中,挖掘了黄公望村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使黄公望村面貌大翻新,展现了黄公望风情小镇独特的乡村魅力。黄公望隐居地、黄公望风情小镇经过村庄整治、产业提升、旅游拓展等项目的综合实施,成为布局精致、生态功能健全、别具江南农家风情的旅游休闲好去处,充分展示了黄公望村的人文特质、功能的多元性和效益的综合性。村民生产生活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让村民尝到了从事服务业的甜头,享受到了城市般便利的生活,更是感受到了村集体经济的腾飞,是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

黄公望村的客观环境条件、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建设过程在杭州具有普遍性,黄公望风情小镇建设不仅在城乡统筹发展上探索出了既具有江南区域特色又有个性亮点的道路,也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独特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明芬.杭州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创新.杭州的创新实践专辑,2011

[2]孙景淼.推进杭州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杭州研究2006(3)

[3]刘轶梅.哈尔滨创建现代化文化名城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7)

[4]王忠德.杭州市创建风情小镇的实践与思考.领导论坛2010(7)

[5]赵庆海.小城镇建设与风情文化开发.岱宗学刊2003-6-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