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倪鹤昌 红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措施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11 09:26:4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倪鹤昌
(中共红河县委党校  云南省红河州  654401)
摘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红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红河县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贫困程度深。要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
关键词:脱贫攻坚;巩固成果;乡村振兴;措施;红河县
作者简介:倪鹤昌(1986--)男,中共红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中共党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措施研究——以红河县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ZS00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底线任务,也是标志性指标[1]。”“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红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措施,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局,重点聚焦深度贫困乡村、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红河县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因红河穿境而过得名,素有“华侨之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的美誉和“云端古城堡•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的美称。全县辖区面积2028.5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91个村(社区)、1093村民小组,总人口35.5万人。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8个贫困乡(镇)、88个贫困村,共有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079户122335人,贫困发生率39.1%。通过多轮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后,截止2019年底,全县还有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1276户489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7%。2020年底,全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困扰红河县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1.聚焦脱贫目标,持续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3]。“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4]。红河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正确把握政策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红河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设置双指挥长,加强指挥调度,构建脱贫攻坚领域全覆盖、工作责任“零死角”的指挥体系。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扎实履行包村责任。压实乡镇包干责任,抓实“网格化”管理,在建立“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帮户”的脱贫攻坚管理体制基础上,统筹乡镇挂村干部、村(社区)干部和驻村队员力量实行二次包保,扎实开展辖区内的脱贫攻坚工作。
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红河县制定印发了《红河县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红河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红河县脱贫攻坚网格化包保到村到户工作方案》《红河县后续帮扶巩固提升措施方案》《红河县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责任部门、责任人、时间安排和完成时限。制定脱贫攻坚路线图,压实责任,梳理问题短板,强化措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2.落实挂包帮扶责任,全力实现“户户清”
一是建立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的长效机制。明确每个乡(镇)安排2至3名县级领导挂包联系,做到靠前指挥、一线作战。每个行政村安排1至3家挂联单位包保,安排5821名挂包干部直接包保到户。全县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二是抓实“户户清”。挂包干部定期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政策宣传,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切实做到“户户清”,即做到贫困对象收入清、安全住房清、教育保障清、医疗保障清、安全饮水清、产业就业清。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户致贫的主要、次要原因,严格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发力”。
3.加强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坚持目标导向,聚焦返贫、致贫风险点,进行逐村逐户再排查、再研判、再确定,分类列出脱贫监测、边缘重点风险户名单,进行逐户监测,有效防控脱贫返贫、新发生贫困人口,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2020年4月底,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过多轮动态监测,发现全县存在返贫风险252户1324人和致贫风险191户928人。在准确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后,从产业、就业、民政救助、社会救助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及时消除风险点,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加大资金整合投入
红河县认真做好扶贫项目建设规划,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规划项目落地及资金使用精准。2020年,全县整合投入4.62亿元财政涉农资金,实施288个脱贫攻坚项目,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等扶贫项目建设。一是投入5606万元,用于提升改造农村饮水工程;二是投入5156.45万元,用于C、D级危房加固改造项目;三是投入8992.7万元,用于发放、减免学前至高中困难学生各类补助性资金,总共15.6万人次。四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20.5万元,带动就业1820人;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6705万元,带动就业1230人。五是发放各类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资金9689.7万元,惠及6.5万人次。
5.注重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全县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二是全县以行政村(社区)为依托,建立了91个“自强动力小站”,实行“村民积分制管理”。通过“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励”的形式取代简单的“给钱给物”,引导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2020年,每个“自强动力小站”补助运行经费1万元,共计91万元。三是倡议学生争当精准脱贫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让学生带动家人及身边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6.推进就业扶贫专项行动
一是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组织责任和分工。制定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励补助政策,进一步健全服务保障网络。全县配备了92名人社就业信息员,培育了7家劳务公司。通过帮带能人带动一批、劳务经纪人组织一批、劳务合作社输出一批、劳务公司派遣一批、扶贫基地(车间)吸纳一批、乡村公岗安置一批等“六个一批”渠道,分类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共有177317人,转移就业125481人次,转移率达70.77%。创劳务收入30.11亿元。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2020年,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461期27971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劳务经纪、电子商务、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电焊等内容。
二、红河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全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聚焦脱贫目标,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红河县围绕“漏评率、错评率、错退率”归零、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目标,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标准、程序和全覆盖的要求,对全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可能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摸排调查,2020年4月底动态调整后,新识别边缘户46户226人,新标注脱贫监测户39户190人,消除致贫风险308户1467人、消除返贫风险 510户2696人。2020年底,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2.脱贫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底的2049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8392元,收入增长4倍多,年均增幅为51.6%。二是脱贫指标不断巩固。完成危房改造18932户,完成率达到100%;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50.3万人次,转移率达76.66%;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贫困村通动力电100%;卫生室达标率100%;贫困村通网络宽带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金融扶贫示范县。
3.产业扶贫取得重大突破
红河县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做强特色农业、做大特色工业、做优特色旅游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增加农户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产业扶贫服务机制。红河县制定印发了《红河县农业产业扶持实施方案》《红河县农业产业扶持科技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县每个贫困村聘请1名产业扶贫指导员,向贫困户宣传产业扶贫政策,指导贫困户科学选择产业,协调开展贫困户生产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农户增收。截止2020年8月底,全县已完成甘蔗新植4000亩,热区水果新植面积1200亩,推广稻渔共作29379亩;完成热区水果绿色防控示范面积7510亩。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县以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旅游环线开发为重点。2014年以来,先后投资34.97亿元,实施红河谷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热区开发25.2万亩,引进水果种植大户和企业42家,大力发展种植业,实现了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沧桑蝶变。周边村寨的贫困户也在土地流转、就地务工中增加收入。同时,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精准扶贫示范村,实现旅游兴村与精准扶贫“双推进”,培育出了88家旅游经营户和5家旅游扶贫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了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20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984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11亿元。
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发展。全县91个村集体通过固定资产出租、转让、资金入股、异地产业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20年底,全县8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均达3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的有14个,村集体经济高于3万元(不含)低于5万元(含)的有37个,村集体经济高于5万元(不含)以上的有37个。
4.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国家减贫治理体系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5]。“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随着各项政策举措落地,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增进了对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的认同”[6],筑牢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三、红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
从总体上来看,红河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要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1.巩固脱贫成效形势依然严峻
红河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巩固脱贫成效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边缘户极易返贫。这个群体数量较大,收入不稳定,在脱贫攻坚时期,这些边缘户得到的帮扶远远少于贫困户,虽然收入水平处于贫困线之上,但高出贫困线的部分其实十分有限。如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不对这部分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提前干预,很容易成为新的贫困户。二是因病、因故等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有的贫困户经过产业扶贫实现了脱贫,但由于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或国际环境形势等原因导致产业失败而返贫。
2.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绝大部分文化程度不足小学水平,文盲或半文盲居多,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存在汉语障碍。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低,缺乏发展思路,生产经营能力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少数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思想。
3.劳动技能培训成效不明显
全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致贫原因为缺技术的贫困户有20506户103239人,占总数的84.57%,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脱贫攻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红河县大部分年轻、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当前在村子里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是一些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文化层次低,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应付了事,有的甚至听不懂培训内容,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效果不理想。同时还存在培训覆盖面不够广、培训方式守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据统计,对637户脱贫户进行随机调查,仅有46.94%的参加过培训,培训对提高收入没有帮助的占10.03%。
4.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仍待加强
红河县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2691户贫困群众实施了异地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共建成43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但由于县域内产业基础薄弱,安置点附近缺乏有效的就业支撑点,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群众就地就业、入学、就医等需求,有些群众去外地务工或经常返回老家务农,严重影响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红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7]。红河县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以较高的满意度答卷兑现了承诺。现阶段,在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机制。构建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动态监测,做到及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返贫的底线。一是对脱贫人口设定3年左右的观察期和巩固期,根据脱贫人口的致贫原因兼顾因病、灾害、意外等不可控因素完善脱贫人口保障机制,研究出台对已脱贫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脱贫不脱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二是健全监测预警机制。通过自主申报、入户走访、热线反映、数据比对等方式,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脱贫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要建立防止返贫的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一是筑牢医疗保障底线,提高扶贫对象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做好重大疾病筛查、预防和慢病签约服务管理工作,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二是加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针对扶贫对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其抵御各类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三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在扶贫工作中,产业培育是精准扶贫的突破口[8]。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行动,力争每个贫困村有特色产业支撑。四是着眼于乡村振兴,不断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提供基础条件。
2.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9]。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需要为贫困群众“输血”,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加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引导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小康。
构建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激发群众永续脱贫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以及乡村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贫困群众集中居住区的户外媒体,宣传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引导贫困群众远离等、靠、要思想,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观念,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靠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强化扶智的力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立足“扶智”提升贫困劳动力生产技能和就业技能,提升贫困群众的科学技术素质和产业发展能力。三是开展革除成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发挥道德约束作用,开展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的专项治理以及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自觉带头反对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人情跟风等不良社会风气,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改进帮扶方式。一是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群众干劲的新帮扶路子,结合实际,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二是引导优化爱心帮扶方式,进一步推广创新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自强动力小站”等自助式帮扶做法。三是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贫困群众以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捆绑等形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贫困户潜能,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四是加大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的帮扶力度,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工作,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改进农村转移就业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加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技能武装,再通过转移就业,把贫困人口推向市场,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靠勤劳致富,是稳固扶贫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培训意愿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覆盖面的关键因素。各级部门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宣传,综合利用微信、QQ、短信、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和在田间地头、各培训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增设宣传标语等多元化途径,让广大群众明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企业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意识到参加培训对自身就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求知和培训欲望。
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成效。一是在培训前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重点了解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和当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邀请当地“明白人”“带头人”等致富能手和农科专家、技术员进行现场授课、指导,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建立线上学习与线下实操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新模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广居家网络线上教学培训服务,做到“不出门学习、不见面培训”。四是推出“四单”培训模式,即企业下招工“订单”,培训机构出技能“菜单”,劳动者来“点单”,政府出资“买单”。群众培训合格后均能满足岗位要求,实现“结业即就业”。五是对存在汉语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要使用“双语”教学进行培训。同时,政府部门要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普通话培训,确保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4.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效果,不仅要为搬迁人口提供日常住房需求,还要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等,保障搬迁群众能就近入学、顺利就医。二是根据搬迁区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完善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做好搬迁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保障工作,继续加大搬迁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就业。四是加大对迁出地的拆旧复垦和生态修复力度,切实保护好迁出地生态环境。五是深入开展搬迁区组织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让搬迁农户与本地群众相互融合,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10]。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四、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现阶段,“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11]。各级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2]。”这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5][1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2021-03-03].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3/03/c_1211049315.htm
[3][4][9]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龚冰、吕方.“摘帽县”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于兰考县案例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20(1)
[7]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3-06)[2020-03-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424992513446354&wfr=spider&for=pc
[8]韩斌.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初析——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例[J].学术探索,2015(5)
[10]王介勇、戴纯、刘正佳、李裕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考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10)
[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1-04)[2021-02-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2/21/c_1127122068.htm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