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王小永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10-15 10:41:1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小永

(中共阜阳市颍州区委党校  安徽阜阳  236000)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乡风文明的基础,也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其中,文化需要仍然是人民的基本需求,尤其在广大农村。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基金项目:中共阜阳市委党校2021年度科研课题,编号:FYDXKT20210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乡风文明的基础,也是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发祥地,地方文化的根源不能被打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自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农村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村文化并未快速发展,较之以往还存在弱化的趋势,文化软实力不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资金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究其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投入量小。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集体经济收入很少用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二元化现象非常明显,城市中文化产品、文化内容多样,人们愿意为此付费。农民群体在完成生活其他开支后,可支配的资金较少,能用于文化消费的就更有限。

其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管不到位。一般县级都倾向于送文化下乡这种文化形式,这样组织起来较为简单,容易出成绩。而不愿意深入农村基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者难度较大,耗费较多。因此,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存在着热衷于把文化“送”下乡,而对下乡“种”文化却少有人问津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和农村在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有的乡镇和农村虽然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好了,但因没有人员管理,使其成为摆设,造成一定的文化资源浪费。再加上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日常管理不规范,致使大量的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闲置,活动开展时有时无,使群众的文化生活不能广泛开展,甚至造成一些文化设施损坏。

第三,文化建设人才体系不完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大多是无编制的,只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才才具有编制、合适的晋升通道,所以此类人员的工作热情会受到局限,他们从事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目前来看此类文化干部在工资待遇方面的情况也是较差的,对此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大多会选择在城市中打拼,而非在农村中工作,这样一来便导致基层文化建设缺乏高素质的带头人才。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依旧存在诸多困境和挑战,如何面对挑战,摆脱文化发展的困境,是实现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直面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内核和重点,借以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智力支持、道德支撑等精神基础作用。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足够的资金保障是夯实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文化产品的公共性、非排他性强,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投入。地方政府于农村文化建设当中具有很强的主导性,以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资金来讲,来源涉及财政、农村资金、社会资金三类。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来讲,政府投入属于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当中的重要来源之一。以完善政府资金投入结构为前提,推动文化市场企业进行投资,以此获得更多社会组织的支持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一同发展多元化文化建设资金体系。

第一,优化政府原有的统揽投资模式,以指路人身份为资金的投入明确方向,通过战略性的方式社会力量的引流,如青杠塘的引进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做本镇的旅游资源开发,村民们参与进景区的开发与后勤管理。第二,让文化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等拥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政策支持,以此提升文化市场的投资意愿,得到更多社会组织资金的支持。第三,还需进一步对农村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提升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让农村社区文化迸发活力,为后续的文化建设发展奠定更佳的基础。传统技艺的“自娱自乐”进行归纳总结,开发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产品产业。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力度在完善农村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优化资金管理水平,提升资金整体的使用效益。一方面,确定出针对县区发展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规划。要先行调查农民群众的需求,确定投入的内容,明确投入的指标体系,将资金使用计划向群众公开,让社会共同来监督资金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使用的方式和用途全过程监督。要把农村文化服务投入资金向镇、村农民群众公开,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让所有的资金都在阳光下使用,保证资金能够发挥其应有效用。针对项目的资金使用,邀请受益者参与到资金的监督中来,清楚地知道每一笔资金是用于某一项的文化服务支出。确保专款专用、完整使用。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一方面,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讲,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必备条件。在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各个农村均应拥有归属自身的农村书屋,确保村民有地方可看书,可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针对书屋当中的书,还需多设置一些针对农业发展方面的书籍、针对历史文化发展方面的书籍,这样让书屋的发展更有针对性。构建农村体育娱乐设施,如购置健身器材,于人群聚居区设立小型广场,用作广场舞、健身;若村中人员偏少,少于五百人,则可将临近村落联合起来一同构建文化广场,分享公共设施;当文化设施构建完成之后,设置1-2人专门进行管理、监督、维修,针对损坏的设置,及时进行修理、更换,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险发生率。构建乡镇图书馆,让各个部门进行针对性的援助,确保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持续更新。

另一方面,构建针对全村、乡、县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建立党委政府牵头、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单位明确各自的职责共化共建,并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督促其切实予以落实,匹配县城和乡镇的特点,构建结构合理、实用性较强的文化服务体系。所有的农村均应配置文化广场并自主进行管理。提升村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认可水平,能够帮助优化农村文化的质量与实用性,以此匹配民众在不同文化种类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健全管理网络,强化对农村新社区文化发展的引导与组织。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

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机制是完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后续开展。农村文化服务人才可根据其学历、专业、年龄等方面进行考试选拔,也可聘用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热也于农村文化工作的农民文化骨干担任专、兼职文化辅导员,还可实行公开竞聘、竞争上岗的方式充实人才队伍。用人单位要打破身份、资历、地域的限制,形成合理的用人制度,留出适当的编制数量招录特定的文化人,做到“人尽其才”。与此同时,为了留住更多的青年人才应该不断地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提高相应的福利待遇,不能只停留在精神激励,通过更多的物质鼓励,让青年人才更有干劲,这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通过树立企业文化理念,营造培育人才的环境,建立职工升职的机制,增强基层职位待遇的吸引力,通过激发工作热情来留住更多的人才。

2.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在提高素质、加强能力的原则指导下,依托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对农村文化从业者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培训次数,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擅长文化创作、精通文化管理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首先,可采取职业学校委托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业务知识交流等方式,加大对农村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提高文化人才的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其次,可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使各个农村文化服务岗位的人员能够定期轮换,在轮岗中交流经验体会、拓宽思维能力、扩展工作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后,可组织文化馆、文化艺术团体的老师通过包乡镇、社区、行政村的方式,对兼职业余文化人才开展活动的指导,便培养出更多的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3.培养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人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富有意义且长期的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当地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其中就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和修缮了农村文化遗产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其保护和传承的前提条件就是培养更多的农村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学校授课的方式来宣传农村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的传授作用,也对农村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和传承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学校设立相关的课程来提升农村青年的传统文化理念,提高他们该方面的兴趣,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人,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国家和当地政府部门大力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农村传统文化的事业传承,并通过相关的文化部门和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为传承人筹资并保障基本生活,提供合理的经济收入,留住传承文化的年轻人,大力开发和完善农村文化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村文化传承人的经济收入。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和政府不仅强调要发展国民经济,也更需要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对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

[2]王秀锦.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

[4]杨吉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

[5]陈运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检视与现实思考[J].皖西学院报,2018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