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戴红美 共同富裕视阈下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3 07:47:2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戴红美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地位。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路径。要对乡村共同富裕存在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研判阻碍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难,指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金、劳动力与信息等要素的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乡村发展动力;以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时代特征;现实困难;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目标不是指少数人的共同富裕,也不是根据社会财富现有条件的贫富的平均,而是指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通过劳动致富的机会和社会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共同建设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普遍富裕,是指社会上的全体人民都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通过劳动、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共同建设实现富裕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更充分、公平地享受通过劳动实现的成果。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但最根本的措施是实现经济的发展。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取得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处处美丽、农业业态兴旺、农民人人富裕,农业、农村、农民得到高质量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1 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
从实行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变化了很多,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鲜明特征,人民想过美好幸福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民主、政治、文化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1.1 共同富裕体现出全局性的特征
我国的共同富裕目标包括全体人民在内,因此在进行共同富裕实践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注重避免两极分化的出现。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选择制度的不同,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
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在过程上是长期性的,在形式上是复杂性的,在难度上是艰巨性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差距要理性地对待,在发展中不断平衡富裕的程度和水平,避免操之过急、过偏过倚,在发展中要坚持通过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飞跃,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2 共同富裕体现阶段性的特征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时间和空间过程上表现出阶段性逐步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一起实现的平均主义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经过劳动先富裕起来,但由于我国资源分配特征不同,因此实现的共同富裕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程度上也存在相应的差别。
2 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截至2021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至35128元,恩格尔系数由63.9%下降至29.8%,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从吃饱穿暖向追求物质精神全面满足转变;其次,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实现共同富裕各地区仍然暴露出一些瓶颈,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2.1 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要注重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以分配到户为主,呈现出资源利用范围有限、规模较小及资产主要为自用等为主的特点,不同地区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业与工商业等经济形式相比,竞争力明显较低。
农民用于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严重不足,扩大生产困难,产业转型发展更不易。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财产净收入仅有418.8元,远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现金财产净收入1569.3元的水平。农村贫富差距也不小,强人、能人、富人等加大农业投入容易,贫困家庭很难投入扩大再生产。精准扶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一小部分农民仍有返贫可能,他们投入生产发展的能力和动力都不足。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内在动力不足,难以创造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在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上作用较小。
2.2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农业总产出量较小、人均产值较低,无法实现农业的全面提质升级。
农村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第一,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农村高质量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农村经济环境欠佳,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受限,农村居民主要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比例高达61.53%。第二,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资金与劳动力的限制,农户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由于农户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产品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一些农村仍以初级种植业为主,缺乏对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导致农村产业链条较短,农民从第一产业价值链中获益较少。
2.3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农民致富机会较小
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要注重减少城乡与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正在逐渐减小,但其内部不平衡的状况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消除;而我国国内区域之间的差距也由传统的“东西”差距为主向着“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共存发展,并且在这之中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不同主体之间仍存在较大的不同。
2.4 乡村建设水平落后,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农村目前达到的保障體系水平与要实现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质量与建设技术不高,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农村“断头路”现象普遍,与此同时,道路维护不足,不少农村地区因道路损毁严重阻碍了交通效率。最后,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
乡村的水、电和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乡村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3 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
3.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期时,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就有过“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的明确定性。新时代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二者在根本上也是统一的,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中的“全面共富”还应当包括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得到合理控制和缩小。到本世纪中叶,总体富裕的大概率实现是没有问题的,这是非常令国人高兴的大好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这样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2020年我国的收入基尼系数仍然高达0.465,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2.56,很明显,来自城乡的差距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以湖南省为例,我们缩小城乡差距仍将是未来治理相对贫困的重要内容,同时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何在克服了绝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党和国家却依然将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未来治理相对贫困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恰恰就是带领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然之路,农民富裕了,消除了这个影响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障碍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真正体现。
3.2 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路径
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我们已经基本实现,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进道路上最需要解决的是对相对贫困的治理问题,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任务的布置和提出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道路的方向,在全面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即实现第二个任务时,必然包含着对相对贫困这个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不论是在前期的脱贫治理阶段還是现在的相对贫困的治理阶段都离不开对弱势群体农民的帮扶措施和计划,实现共同富裕更离不开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这个大群体,所以与农民、农业、农村相适应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安排。
3.3 人民共富的心声,也决定了必须要走乡村振兴之路
追求共同富裕,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劳动人民的美好夙愿。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纵观中国的扶贫道路发现,只有实事求是,依据中国实际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道路才是一条正确的共富之路。中国自己扶贫减贫事业的胜利,告诉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以乡村振兴为衔接点,做好对前期脱贫攻坚政策的坚持与延续,为后面实现共同富裕,治理相对贫困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4.1 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与现实的收入分配状况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发展中要注重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也要注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施策,使更多的低收入者提高收入。农民作为低收入群体的主要部分,是进行共同富裕中需要抓住的主要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系统的帮扶体制,注重对于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的追踪和帮扶,确保不发生返贫和新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增加收入的能力,对相关产业扶贫项目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完善和补充,加强东西部之间劳务合作的力度,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2 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居民知识普及的力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居民进行实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使农业从事者拥有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从而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居民知识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一部分农业从事者具备除开农业生产的其它生存技能,扩大农村居民职业的可选择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在产业链中得到的价值少,使得农民增收困难。政府应该积极发挥领头作用,加快识别本地比较优势进行乡镇企业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当本地在某农作物种植存在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时,可在本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条,让更多的商品价值留在农村,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在带领建设乡镇企业时,应发挥劳动力充足的比较优势,尽量选择服装纺织和农副食品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建立乡镇企业,尽量避免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防止因资金不足和技术不熟练而造成的企业生产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逐步迈向产业集群发展道路。文化产业集群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资源的优化,创造出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中涵盖了多种和发展相连的内容,如原材料供应、金融、辅助产品制造商等。处于特定区域中的多个文化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下,都会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减少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成本,有助于开拓出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消费市场,让企业的综合竞争水平提升
4.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金、劳动力与信息等要素的流动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完善农村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金、劳动力与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促进农村生产现代化与生活信息化。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吸收当地群众的意见,结合村民的真实需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定期进行维修和检查,避免因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等原因而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4.4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增强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的动能,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健入市,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民共同富裕的收益分配制度,提高土地流转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劳动力、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积极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乡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减小乡村发展的差距。
此外,还要探索农村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实现形式,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收入,同时延长农产品加工利用的价值链,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对“绿水青山”进行保护的同时,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的胜利转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农业经济,建设美丽农村,实现真正农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得到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潘晔.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与发展[J].武汉:理工高教研究,2006.
[2]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J].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2021.
[3]陈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机制建构[J].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2021.
[4]程虎、李威、韩建刚.“新农科”背景下非农行业特色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模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2021.
[5]穆永强、贾志强.特色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J].哈尔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
作者简介:戴红美(1976—),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共同富裕。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