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张军妮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44:4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张军妮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入手,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讲话文件为理论依据,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导向,拟构建全覆盖、贯通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助推大中小幼儿园一体化心理健康体系构建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大健康服务体系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其心理健康理应受到重视,构建全覆盖、贯通式的大健康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力抓手与举措。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对844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1]。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将抑郁症的筛查纳入高校学生健康体检内容[2]。2021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3]。由此得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必须提上日程并开展务实性的实践研究工作。
1 核心概念
1.1 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一词源自于拉丁语“positum”,其意义包括人外显得和潜在得积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也是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越来越多的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并展开了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因此其内涵表述各异但核心基本一致。本文所认同的是2010年我国积极心理健康课题组给积极心理品质所下的定义,即“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的心理特质”[4]。
1.2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个体在先天自我发展和后天物质财富得到满足,追求更高的精神财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积极的能够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奉献担当,力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理特质[5]。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有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6]。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常是指在高等院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人员,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以及围绕大学生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课程、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而形成的体系。而本文所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通过构建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定位,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责任主体,明确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路径,进一步深入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构建专业化、多类型、多层次、可持续的符合高校校情的全覆盖贯通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
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不鲜,重大应激事件更是加剧了一系列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然而,纵观陕西省本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其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
辞海中对于“需求”(requirement)是这样解释的: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干预等。”该指导意见主要侧重于治疗而非预防,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需求不能满足的现状,一方面是政策和相关文件等执行不到位,一方面是高校相关人员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加上00后新生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其对他人的影响等认知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进程。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来讲,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品质培育需求,大学生享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欠完善的问题
根据关注的人群和理念视角来看,心理学服务学校教育发展从起初的医学模式、到教育模式、再到服务模式的趋势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教育教学、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等视角展开并取得喜人的效果与成绩。但研究还不深入,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依然凸显。如:第一,不同层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研究刚刚起步;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所筛选的“心理问题学生的救助服务”为主;再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的积极体验没有得到强化等原因导致的只是把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当成纯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缺乏差异性。
积极心理学因主要关注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等越来越受到青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指引。俞国良教授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专业活动,是教师以一般专业理论指导或原则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和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危机干预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全体成员心理健康水平。但陕西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总体来讲,完备、全覆盖、贯通式的一体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需要考虑的相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一代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大学生也不例外。心理健康的人容易活出“心花怒放的心流”,也会呈现健康的心理状态。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正在成长期可塑性强的大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伴随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持续加剧,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学生数量成增长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受政策、学校经费投入、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的指导、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师资等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步伐,主要问题如下。
3.1 系统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中提出高校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28.4%的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偏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32.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欠佳、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交友障碍;33.1%的学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7]。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基本吻合,即我国大学生需要前4位,从高到低依次为:求知、友情、建树和自尊自立。由此可见,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基本一致且以发展性需求为主。这就为各个高校构建具有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应该重点关注以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需求为中心的积极品质培养并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凸显出目前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中的系统性欠缺问题。
3.2 适切性
立足校情的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从整合化和信息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全员化和全程化展开。比如充实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身份需要明确、服务经费需要增加等。总体来讲,陕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缺乏碎片化问题严重、重点聚焦在解决问题层面,从大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化角度进行顶层设计的服务体系构建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其适切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3 协同性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从内部的小循环来看,大学生所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对其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大大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间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无缝衔接已经迫在眉睫。其次,从整合社会力量资源的角度,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工作的充分展开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进而形成局部与整体力量之间的协同与共进。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以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特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着眼于陕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拟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容构建思路。
4.1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内容的应然之义
新时代大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心理品质究其原因,有个人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家以“唤醒民众”为己任,“以保护与促进国民之精神健康及防止国民之心理失常与疾病为唯一之目的[8]。”民众的当下需求,即在困境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是以民为本的现实体现。因此,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理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理应享受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牢记使命都应囊括其中,为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内容添砖加瓦。
4.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时理应牢记的时代使命
处于国际瞬息万变的外部大环境、东西方文明的不断演进与碰撞以及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多重压力之下,新时代的大学生认知不合理现象严重、负性情绪较多、意志力普遍薄弱、适应性较弱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层面,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深入研究,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提升认知水平、合理归因等,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4.3 立足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必然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完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能够加强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因此,立足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个人与集体等之间的协同,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推进新时代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全覆盖、贯通式范式的持续迭代,从跟不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本土性问题。
5 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严峻,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核心要义是保证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培养他们的良好精神状态,进而成为有信念、有担当、有能力、有魄力、全面发展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身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利于成为能够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期待本文的探讨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94.
[2]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nhc.gov.cn/cms-search/ xxgk/getManuscriptXxgk.htm?id=a63d8f82eb53451f97217bef0962b98f.
[3]教育部.提高政治站位 加强源头治理 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综合保障: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11/t20211130_583568.html.
[4]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04).
[5]祁进,周方遒.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2):83-86.
[6]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
[7]王瑶.对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几点构想[J].河南大学学报,1998(3):103.
[8]张乔龄,陈巍.中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急先锋:吴南轩[J].大众心理学,2017(10).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军妮(1974—),女,汉族,陕西淳化人,教授,硕士,语言教育教学、跨学科研究、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GH22Y1858)的阶段性。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