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李白鸽 周 强 龙 浩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妇女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3 09:20:50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白鸽  周 强  龙 浩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摘要:本研究对贵州贵阳周边农村妇女的科技素养现状和相关社会支持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农村妇女技术技能水平整体偏低的原因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实际,从组织引领、育训结合、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对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女性人才引进、培育方面的措施,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D2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可见,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参与主体,在现代农业系统中扮演了“半边天”的角色,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本和人才力量。因此,农村妇女的科技能力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了其本人的经济收入,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高效,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妇女这一重要力量,不断培养农村妇女的科技意识和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1]。由此,本文以贵州贵阳周边的6个行政村为例,对当地妇女的科技素养现状和相关社会支持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旨在探析农村妇女获取和使用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以期理清工作思路,进一步激发农村女性科技创新活力,在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中发挥更大作用。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妇女科技素养现状
1.1 农村掌握一定实用科学技术的女性人才基本情况
通过资料显示和走访调研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现有掌握一定实用科学技术的女性人才总量较少、受教育水平不高、普遍年龄偏大,且多为依靠经验处理问题的农民或通过接受简单的培训和知识讲解后上岗的单一技术型人员。她们因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了解较少、接受速度也较慢,所以无法将先进的科技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装备充分利用,更难以解决因自然灾害引起的,或在现代农业中遇到的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在机械化生产、循环农业、特色农产品推广、农业经营现代化管理等方面都体现出经验和能力不足,整体科技素养较差,不能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2 农村妇女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表1)
表1  农村妇女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渠道  比例
电视  88
手机、电脑  54
报纸杂志  10.1
图书  9.2
开会、参加培训  21.5
其他  8.1
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之外,调查样本显示,电视是农村妇女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高达88%。手机电脑等互联网也是农村妇女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所占比例为54%,此外,通过报纸杂志、图书和其他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0.1%、9.2%和8.1%。另外,有21.5%的农村妇女还表示通过“开会、参加培训”的方式获取科技信息。基于女性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研究,加强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科普工作在电视、手机等媒介的推广力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女性对科技知识的吸取,同时加强日常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
1.3 农村妇女对一些科学活动的参与程度(表2)
表2  农村妇女在过去3年内参加科学活动情况(%)
活动 3次以上 1-2次 没有
参加专题讲座、培训 10 25 65
参观科技馆或博物馆 1.7 12.5 85.8
参观科技展览 15 45.8 39.2
去图书馆或图书阅览室 8.3 17.5 74.2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妇女平时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不多,比率较低。一方面,目前农村普遍缺乏科普场馆及设施,大多数农村妇女表示没去过科技场馆或博物馆,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学科学、爱科学的整体社会氛围还不够,举办相关的科普展览、科技讲座和培训都很少,除了极少数返乡就业创业的年轻女性,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对科技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并不十分了解。
除此之外,课题组在对6个村的调研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区域乡村的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状况都不平衡。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居住在资讯越发达,交通越便利的农村妇女综合科技素养越高。
2 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实瓶颈
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既与农村妇女自身的素质、家庭等内在因素有关,也与政策、经济、文化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
2.1 农村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够完善
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大多数农村妇女除了在承担着大量照顾家庭日常生活的繁琐事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来。而我们的调研显示,一是当前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支持多还停留在亲朋好友,以及相关基层政府、村委会、妇联等正式机构方面,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帮扶相对较少;三是与组织的联系频率、深度和村民获得帮助的多少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直接关系,然而除了部分女干部或女技术骨干,大多数农村妇女群众因为思想比较保守,长期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主妇意识,平时鲜有直接参与村集体事务或活动,因此获得的帮助相对男性来说也相对较少;二是对农村妇女的支持以医疗、生育等方面的居多,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支持则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总体来说,目前农村针对妇女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覆盖面还不广,频率还不高、精准度还不够。
2.2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妇女技术技能水平整体偏低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的缺乏直接导致农村大部分本土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偏低。此外,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还是不完善,针对农村妇女,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不多,多数农村妇女缺乏系统的新农科专业知识。在调研中,有不少农村妇女认为农业生产的完成不需要太多科学知识和技术,但也有部分农村妇女表示希望或者非常希望了解一些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设备的操作、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加竞争力,增加就业从业机会,更多的获取经济收入,但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及精力参加各种科普培训,或者欠缺培训的渠道和合适项目。这表明,目前“互联网+”的理念已经在农村妇女中逐渐渗透传播,但农村妇女获取与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不强,同时也说明了科技教育及培训在农村并不到位。农村科技人才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缺失,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或已成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2]。
2.3 农村吸引力不强,人才资源流失较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3]。而纵观现状,随着国家产业的专业和升级,城乡差异的不断扩大,很多农村因为交通、医疗、教育、待遇等各方面原因,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较弱,面临着人才流失的现象。特别是以前作为农村“三大留守”群体之一的女性也产生了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逐渐走出乡村。一方面,城市低端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者学习能力较强、掌握一定技能的女性会“逃离”农村,脱离农业生产,去城市打工从事非农兼业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也让农村女孩有了更多选择机会,绝大多数跳出“农门”的女孩外出接受高等教育后都不愿再回到农村。“民工潮”和“人才流”在源源不断为城市输送人力和智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从量到质的不断流失。留住人才难,想要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愿意去农村创业就业的科技人才有,但不多,且大多会选择交通比较便利,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或者有特色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村。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妇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3.1 组织引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
妇联组织是提高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水平的一大力量,为切实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新时代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妇联牵头开展了“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提出了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号召广大农村妇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乡村发展的需要[4]。2021年,中国科协、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和单位也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在这样的大政策下,农村基层政府、村委会更要重视农村女性科技人才的建设,要认清自己的职责,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构建“乡村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行动”的大格局,实现供需对接、精准服务。一方面,加强妇联、团委、工会、文联和科协的之间联动,各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化零为整”,共同商讨各类活动事宜,提供服务。例如,可以结合实际,打造“妇”字号科技服务基地,支持成立妇女创业者协会等民间组织,提升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日常宣传,以便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开展工作;另外一方面,可以发挥各级群团组织作用,如引导社会各界的资本、技术、设施设备等投入到农村妇女的能力提升中,如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建“科技兴农巾帼服务队”等,通过鼓励激发社会工作者、高校师生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常态化开展农村妇女的意识提升、公共参与和科技帮扶工作。
3.2 育训结合,培育高素质女农民
农村妇女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多措并举、多部门协同推进农村妇女的综合科学技术能力。首先,要提高农村女性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论从事农业生产还是自主创业,无论是为了找到更廉价、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还是为了给产品找到更好的销路都需要拥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可以发挥村内宣传栏、报纸、广播的积极作用,用喜闻乐道的方式让农村女性意识到信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巨大作用,加深农村女性对政策信息和一些新农机产品、技术的了解程度;也可以提供信息服务办公室,或面对面对农村妇女进行“互联网+”相关的培训,教会她们网络搜索信息资源的操作和方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把部分农村妇女“带出去”接受科普教育。其次,针对农村妇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短板,要激发本土女农民参与乡村振兴行动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线上线下举办农林牧生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与储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班,提高她们生产技能及就业能力,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乡村振兴巾帼人才,逐渐盘活当地女性人才资源。最后,要加强返乡入乡女性的创业技能培训。为推动做好农民工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工作,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返乡入乡创业女性人员的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培训,积极探索“创业+技能+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3.3 科技支撑,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立足科技服务农业是现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化农业科研基地、科创中心创新能力的建设,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的技术研发,引导涉农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在一些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创造条件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度。二是做强做优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和提升新时代科技特派员的队伍质量和服务质量,拓宽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选聘渠道,创新科技特派员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精准对接科技特派员专业领域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契合度,鼓励科技特派员根据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跨专业整合相关科技人才资源,共同开展乡村振兴妇女能力提升的帮扶活动。三是做好科技示范,培养妇女能手典型,有针对性地鼓励、支持和培育当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或具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女农民创新创业,成为女农业科技专员或组建“巾帼服务队”,以便长期扎根农村,带着农业相关政策、技术“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3.4 特色产业,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理气候和风俗人情,发掘特色产业,培育主导产品,打造以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的“小品牌、大市场”。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特色产业为平台,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一方面,可以吸引一些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外出务工“城市海归”女性回乡就业创业,她们或可以把他们在城市掌握的技术分享给农村留守妇女,同时通过她们和农村留守妇女的交谈,可以增长农村留守妇女的见识。另外一方面,可以依托特色产业,与高等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与项目的对接,以项目招引人才,以产业集聚人才,同时也吸引更多女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巾帼带头人,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策略。为此,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激活、留住本土人才,吸引、用好外来人才,多措并举,不断农村妇女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灿.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能力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2]李晓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人才资源困境及提升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9):126-128.
[3]崔素娟、李鹏飞.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9): 142-143.
[4]廖和平、朱有志.试论新时期与新时代农村妇女的“超半效应”[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2):43-50.
基金项目:受贵阳市妇联-贵阳学院联合课题资助,项目编号:GYU-KY-〔2022〕。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