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时代论坛
 
 
 
 
 
 
 
 
 
 
周志鹏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策略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3 07:32:4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周志鹏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融合与碰撞加剧,导致很多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出现问题。所以,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策略;中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建设文化强国重要举措。
1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1.1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总体情况良好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总体情况良好,从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只有0.45%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多样化,其中通过学校教育和网络媒体途径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占主流,分别占了27.5%,29.9%。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方面大学生了解比较多是民族精神(16.8%)、四大发明(14.9%)、传统服饰美食(14.6%)、礼仪礼节(12.6%),在传统文化消费方面主要集中在古典诗文等书籍(300.8%)、文房四宝(24.5%)、传统服饰(15.7%)、文创产品(14.4%)。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作用方面,只有1.8%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多数大学生(95.95%)都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应该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般的文化素养方面,多数同学表示阅读过经典著作,例如《论语》(33%)《道德经》(15.4%)《孟子》(11.3%)《庄子》(10.9%)等。在实践中,多数大学生会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例如在公交车让座方面“出于礼貌会主动让座”占92.94%,“迫于周围舆论压力会让座”的只占5.1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方面,态度比较离散,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境岌岌可危,需要保护”的占33.78%,“一片光明,传统文化拥有延续千年的深厚基础,不会受到威胁”的占22.07%。
1.2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1.2.1 有一定的认知广度,但深度不足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的广度。例如一些常见的古书典籍、戏曲艺术、传统建筑、诸子百家、书法篆刻、四大发明、民族精神、礼仪礼节、传统服饰和美食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学生都有所了解。但是对每一种表现类型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四大发明(14.9%)、民族精神(16.8%)、礼仪礼节(12.6%)、传统服饰和美食(14.6%)这四种形式的认知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知深度。例如对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64.86%的同学仅仅是“知道一些”,关于中华优秀经典著作的阅读方面9.9%的被调研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阅读过。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电视节目方面,76.13%的同学表示只是偶尔观看。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1.2.2 认同途径多样,但主导途径效果不明
互联网时代,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这也决定了大学生的认同教育不是单一的传统课堂教育。根据调研显示大学生教授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主要有网络、电视、报纸、课堂、长辈传授、同学、朋友、书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等。其中通过“网络、
电视、报纸”和“书籍”两个途径分别占20.2%、18.7%。但是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只占了17.5%。老师在课堂上讲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频率方面,很少讲的占到了46.1%,这也反应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渠道,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表2  传统文化社团数量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频率卡方分析结果
题目 名称 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数量% 总计 χ2 p
  多于3个 1-2个 无   
学校或社团举办有关传统文化活动频率 没有 0 0.91 0 0.5 27.796 0.001**
 几乎没有 3.85 7.27 8.33 6  
 很少 35.9 60.91 66.67 51.5  
 经常 43.59 30 25 35  
 很多 16.67 0.91 0 7  
总计  260 366 40 666  
注:* p<0.05,** p<0.01。
表1  传统文化社团数量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频率关系
因子 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数量
学校或社团举办有关传统文化活动频率 相关系数 -0.320**
 p值 0.000
注:*p<0.05,**p<0.01。
另外,第二课堂也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认同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偏少。调研数据显示56.76%的被调研的学生表示其所在的学校有少量(1-2个)关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在这些社团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频率也不乐观,53.3%很少举办,5.41%基本不举办。通过对关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数量与举办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数量”(如表1),对于“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频率”(如表2)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27.796,p=0.001<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数量多于3个的选择“经常举办”的比例43.59%,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5%。数量为1-2个和0个选择“经常举办”的比例分别为30%、25%会明显低于平均水平35%。这就说明学生社团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数量与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频率全部呈现出显著性相关。这就说明,学生社团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3 情感认同强烈,实践认同缺乏
文化认同是对文化形态生成、发展、流变历程科学认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文化适应的状态,形成有别于其他族群差异化的文化形态,表现为心理上的内化、行为上的外化。[2]所以,文化认同不仅仅表现为对文化的心理内化,更高层面的表现为行为上的外化。从调研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当下大学生存在着情感认同强烈,文化实践行动力缺乏的问题。很多学生认同层面偏低,多数处于知识认知、理念认可阶段。例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昂的斗志与强烈的保护意识。例如针对韩国部分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遗,82.13%的同学表示“非常气愤,极力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95.95%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应该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行动方面却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现象。例如在观看电视节目方面,以中央电视台以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等综艺节目的观看情况统计发现,76.13%的同学“偶尔观看”,经常观看的只有19.07%。
2 提升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2.1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也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3]所以,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2.1.1 思想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做人、做事的理念,这些理念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不断实践的检验,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这些理念与当下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思考,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老子的“无为”、“无欲”、“无私”、“无争”思想,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这正好切合当下大学生过度强调物欲享受而轻精神追求的现状。
2.1.2 知识融入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知,是无法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或者会造成认同感不强烈。而课堂知识传授,是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资源,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之间的交叉点,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这就需要我们从宏观上做好课程内容的有机分解,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另外还要从微观上做好教学设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有机融合。
2.2 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家庭传统文化的氛围”浓厚的只占被调研者的6.67%,家人非常重视传统礼仪习俗教育的只占13.81%,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接受传统文化宣传的频率为“很多”的只占11.2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和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没有形成统一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为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要从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入手,营造一个社会、家庭和高校一体化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内化。
2.2.1 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家风、校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风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校园是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和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其次,家长和教师还要身体力行,积极的构建优良家风、校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提升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2.2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宣传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还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介,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社区等,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文化沙龙、传统文化、电影、体验课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3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全体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4]所以,要改变大学生情感认同强烈,实践认同缺乏的现状,高校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实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安排学生进行例如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帮助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例如毛笔书法,在漫长的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丢弃了用毛笔写字的习惯,很多大学生已经完全不会写毛笔字,更不用说理解毛笔书法蕴含的哲理。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例如民俗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场馆的实际参观与学习中,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学生在参观延安窑洞的过程中,当一些学生看到我们领导人当年的工作、生活用品时,无不被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这些是课堂理论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亲自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知识外化指导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社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员,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与情感。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在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等重要中华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例如重阳节可以开展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秉承孝道。在端午节可以组织“思屈原,包粽子”活动,让学生想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秉承爱国。中秋节可以组织“做月饼,话团圆”活动,让学生在话团聚的过程中,表达对生活美好向往,激励学生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Qziw, 2015-10-15.
[2]钟瑞添、刘顺强.民族文化认同与振兴之路[J].长春:长白学刊,2019(4):149-156.
[3]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9(10):25-26.
[4]张庆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探讨[J].北京:当代教育科学,2018(07):36-4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作者简介:周志鹏,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认同:现状、问题与提升策略(2022SZ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联系方式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