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时代论坛
 
 
 
 
 
 
 
 
 
 
潘永洪 浅析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模式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3 07:36:5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潘永洪

中共兴仁市委党校,贵州 兴仁 562300

 

摘要:山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是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的关键,是对高原山地地区的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高原山地地区多为喀斯特地容地貌,生态脆弱,严重遏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高原山地地区却又是很多河流流域的生态屏障,与河流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创新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推动高原山地的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山地生态系统;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生态文明进入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与人类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无论人类社会怎么发展,都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国十分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甚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成为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基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从国家总体地域环境资源的视角出发,创新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势在必行。

1 国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环境气候从东到西,南到北呈明显变化。境内河流众多,湖泊纵横,高原山脉地区是河流的主要发源地,河流从高原山脉出发,经过山地、丘陵、盆地,在下游平原地区形成湖泊。这就造成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河流构成的一个强大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互相影响,唇齿相依。高原山地区域主要是河流的生态屏障和补给地,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一但受到破坏,将严重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地区域,维护好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黄土高原地区,早在唐朝时期,生态环境相当优良,森林覆盖率可达到60%,可以和今天的福建媲美。由于战争和扩大开垦,现今却成为土质疏松的一片黄土,给整个关中地区及黄河流域一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不管是任何区域,山地、平原、盆地、沙漠,都有一个局部的生态系统,都要注重发展和生态之间的统一。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样大自然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惩罚们,如雾霾、泥石流、出现极端天气等。总之,不维护好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致命的损失。

长江、黄河流域的治理。黄河多次泛滥源于上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四川、贵州,无论怎样发展,都以生态为底线,也就是生态系统必须保持平衡,生态环境一但破坏,则下游的国家能源、水利水电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唇亡而齿寒。作为“三江源”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大兴安岭、太行山、大别山、秦岭等山脉,生态环境脆弱,一但破坏就难以修复,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对国家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及其他河流的流域地区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例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容地貌,生态脆弱,石漠化程度较深的高原山地,为南北盘江的分水岭,是珠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滇黔桂西南三省资源“金三角”的腹地,是西南三省各省面向东南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南下通道。自从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战略部署,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十三五规划以来,黔西南州守住“生态与发展”,结合省情、州情,立足黔西南州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对珠江三角洲的长远发展等实际,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对该州山地石漠化的治理力度,这一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州内既逐渐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局面,又推动整个珠江三角洲和整个华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人口分布较多,社会经济繁荣,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和主要河流交汇冲击成平原的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陆交通发达,人类居住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优越。西部内陆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冷热变化大,河流主要是内流河,沙漠居多,农业主要是绿洲农业,人口分布较少,河流的补给主要靠高原山脉上的冰川,若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果更是严重。因此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保护山地生态系统是山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高原山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交通靠人挑马驮,饮水困难,山上居住,谷底打水,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经济发展严重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美好生活的发展步伐滞后。比如欠开发、欠发达的“两欠”地区的贵州,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经济发展就受到典型的喀斯特地容地貌限制,被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生态环境处于劣势,若大量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获得了经济价值,却失去了生态价值,造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违背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的规律,最终换来的是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伤害。对于三地人民来说,要实现现代化,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地人民遵循山地生态系统发展经济的道路,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贵阳市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海拔高度和纬度,造就“山奇、水秀、林深、石美、洞异”为特色的高原山地自然风光,成就了爽爽的贵阳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球避暑之都”、“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等响亮的文化名片。贵州在“两江”流域的上游守住生态,确保“两个”三角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围绕提出的“四新四化”,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把贵阳建设成为具有山地特色,集观光休闲、康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对外极力宣传和推介,打造提升,逐步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既促进贵阳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美好局面,又可带动其它地州市辨正式地采取这一模式,形成农旅文体综合发展的整体局面,推动各类行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这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处在“两江”流域及其他河流流域上游的高原山地省市,维护好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在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在确保高原山地人民朝生态宜居的目标迈进,始终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有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其他河流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保证国家的整体的生态安全发展体系和整个经济运行发展体系。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高原山地地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探索出一条既能推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又能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同步现代化的道路,是高原山地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高原山地地区海拔较高,气候环境较差,不利于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生态环境脆弱,造成高原山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高速发展经济,对环境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历年来国家特别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特别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石漠化、荒漠化治理,这些治理就是遵循生态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统一,也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十八大”后,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部署,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既要生态价值又要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上到下形成发展共识,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必须遵循的思想发展理念。

高原山地地区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因此结合地方实际及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如何探讨把地方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的路径和策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高原山区人民快速富裕,实现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以及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振兴,这是高原山区人民的迫切需要。

因此,维护全国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律,大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高度负责,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这是高原山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 国高原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创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根本途径

十九大”后,党中央把“三农”纳入到国家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高度融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农村率先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现代化蓝图,最终整体实现同步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这就要从根本上、战略上、全局上加强维护高原山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高原山地的发展,既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又弥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不足,高原山地地区应结合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提出适宜的路径。

3.1 遵循“两山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原则,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高原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就是改变高原山地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业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以充分的学习为基础的,现高原山地地区农民还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状况,占据土地资源,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传统落后,远远跟不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高原山地地区农业零星分散,形不成产业,更不符合产业生态化和循环发展的要求。

就以上情况,就得加大对高原山地地区的农民和基层干部进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培训,利用公司和合作社流转土地、荒山、荒坡,集中整合农村资源,解散传统落后的传统农业产业,结合高原山地地区的生态资源及气候环境,采取“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让高原山地地区农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休闲、观光+康养的农业产业模式推动高原山地地区各类产业快速向前迈进,让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

3.2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人类的发展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高原山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又重要。这就对高原山地地区生态系统的维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可以说广大人民是保护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者,所以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高原山地广大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让高原山地人民充分认识到高原山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影响高原山地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相应河流下游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影响全国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国家战略上的安全。因此加强宣传力度,让高原山地人民深刻了解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这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关键,更是对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

3.3 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

高原山地地区要加强各级生态保护领导小组成员的配备,以及注重领导小组成员对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掌握高原山地地区生态环境与全国生态环境的关系,国家整体上的生态安全战略的关系,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体发展战略关系,提升认识、理解维护国家总体生态系统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高原山地地区人民群众的培训,加强培养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从根本上提升高原山地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共识。各级领导小组要深入到实地考察研究,对维护高原山地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经验和做法,要仔细分析、归纳和总结。结合实际,提炼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高原山地地区生态系统的治理路径和理念,从而有序地推动高原山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内容,综合归纳,创新高原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保护、修复、治理的路径及策略,在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的要求下,是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山地领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上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力度,从而有序健康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美]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2] 潘岳.《生态文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年.

[3] 曲格平.《关注中国生态安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N].北京:中国环境报,2010-03-02(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魏 霞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刘 珍 周茜茜 石昌奇 数字化赋能助推文旅高 
丁明清 中国传统美学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探索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联系方式


魏 霞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刘 珍 周茜茜 石昌奇 数字化赋能助推文旅高 
丁明清 中国传统美学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探索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