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聚焦
 
 
 
 
 
 
 
 
 
 
海上丝路与海图1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4-23 08:03:3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海上丝路与海图

让我们把目光从《地形图》精雕细刻的主区移开,聚焦邻区,即赵佗割据的岭南地区。它包括今北江以西、桂江以东的珠江流域。邻区部分比主区画得粗略得多,既没有标明本已纳入图中的秦南海郡,也未标明南越国都城蕃禺。邻区中仅有今贺江流域标有两个字——“封中”。据广东西江的研究者考证,西江支流贺江,古称封水。“封中”指的应是封水中部。由于“封中”与长沙国有接壤关系,故受到汉朝绘图者的“点名”重视。

邻区除“封中”一名外,南越国的地盘上,仅剩下一些表现江河的笔墨。这些线条十分粗略,但还是绘出了珠江三角洲的基本面貌。珠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其名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珠江下游广东段称为西江,其分支东江、北江汇入珠江入海口,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珠江与长江黄河不同,它没有统一的入海口,人们用“三江汇合,八口分流”这八个字来概括珠江入海口的特色。

以主邻有别、详近略远为制图原则的《地形图》,对主区上的多条江河和支流的入河口均表现准确,但邻区的几条进入珠江三角洲的江河及其入海口画得都很粗略,水道全无注记。目前可辨认出四五条河流汇入海湾、海岸线没有如实画成曲线而是绘成一个简约的半月形,虽然,此处没有地名标注,但从地理位置上人们仍能判断出那个“月牙”无疑就是南海郡所依偎的南海了。

关于《地形图》的海域部分,许多专家都有所忽略,没有人来确认这片海在地图史中所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不论站在海洋文化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地图史的立场上,我都认为《地形图》上的海湾部分是长久以来被专家们忽视的《地形图》中最宝贵的另一个“身份”——它是我国现存地图中最早的海域描述,堪称中国海图的“祖母”。

我在湖南博物馆参观马王堆出土的帛地图时,已经完全分辨不出帛地图出土时的色彩了。所幸我们还能看到1973年底最早拿到32张断帛照片,并率先进入此项研究的谭其骧先生的记录:“该图用三种颜色绘制,位于图幅左上方的珠江口以田青色绘画,道路用淡赭色描绘,其余内容均以黑色表示。”这段宝贵记录告诉我们,它是中国最早的彩色地图,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对海的色彩已有所表现——田青色,为我们研究中国的“蓝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底色。

在这张图上,事实上存在着五条看不见的界线,即郡界、县界、乡界、村界,还有华夷之界——海。最后这条界,也是不可逾越的。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南征军攻破蕃禺城。南越国谋反国相吕嘉和国主赵建德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试图“流亡海外”。汉廷即派兵海上追逃,生擒了南越国最后一帝赵建德。此时,汉武帝正在外巡游,行至河东郡左邑县桐乡时(今山西境内),听到南越国被灭的消息,非常高兴,便把该地改名为“闻喜县”(山西今仍用此名)。校尉司马侯追逃有功,被汉武帝封为“海常侯”。

海就这样进入了汉的视野与版图之中。

虽然,南海在《地形图》中只是小而又小的一弯“月牙”。它的比例不是很准确,几乎是以压缩的方式把海湾拉入到了画内;海岸线也很不准确,只是示意性地画了个半圆;海水还没有像后来宋代的海图那样画上波纹,只能绘成“一潭死水”;但它毕竟是海在现存地图上的第一次露脸,毕竟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绘有大海的中国地图。尽管,我们把海所占比率很小的《地形图》称作一份海图,有些勉强,但这一小部分确实描绘了南海最重要的入海江河——珠江的入海口,表现出了较清晰的江海关系,并含有海图所需要的海与海岸线的重要元素。最后,我们不要忘了,这毕竟是一张2100多年前绘制的地图,它第一次描绘了中国的海,并使用了“田青色”。

中国的海岸线从北到南很长,但真正把我们引向世界的是这片神奇的海。

珠江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轴线

看不同地图上的珠江,会对珠江口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果看中国地图上的珠江口,它偏居在南疆;如果看世界地图上的珠江口,它恰处在东西洋海上交通的中轴线上。

如果,我们从南海来回望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史,就会发现南海或者说南洋,恰处在当年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带。东边通东洋,有日本和朝鲜;南面连南洋,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千百年来的香料核心区;西边连着西洋,通过马六甲海峡直通印度、阿拉伯海,是重要海上纽带。就在这条海路上、这个中轴线上,东方掐住了西方的食道,西方砸开了东方的大门,且捞得盆满钵满。

珠江口,坐在国际贸易的黄金大通道上,尝尽了大海带来的苦辣酸甜。

处在这条通道上的广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是一个连江达海的港口。在今天的越秀山三元宫的马路边,我们仍能看见当年挖的粤王井(不知文物保护牌上为何不依《史记》之南“越”,而为“粤”字)显示着古代人们在这里安居的场景。更令人称奇的是2000年出土的南越国给排水工程。这一年,广州在西湖路兴建光明广场商业大厦时,在距地表约4米处意外地发现南越国都蕃禺城的排汲水利工程遗址。现在,我们不用买门票,只要下到这个商业广场负一层,就能看到用玻璃防护层保存的南越国水渠遗址,体验2000年前的“广州人”在珠江潮水上涨时,放下闸板防止潮水倒灌入城;在洪水季节打开水闸,将城中废水排出;在城中缺水时,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虽然,蕃禺不及长安那么气势恢宏,但却享受着水通渠畅的滋润日子。

南越独立王国的小日子,崩溃于公元前112年。这一年,南越国三朝丞相吕嘉叛乱,杀死第四代南越王(三代王赵婴齐次子)赵兴,立赵婴齐长子赵建德为王。汉武帝借平叛之由,发兵岭南。汉军主力部队从长沙国南下,沿着马王堆《地形图》上画的那几条水路,顺流而下,直逼蕃禺。国相吕嘉和国主赵建德率“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妄图“流亡海外”。汉军追至海上,生擒了南越国最后一帝。此时,汉武帝正在外巡游,行至河东郡左邑县桐乡时(今山西境内),听到南越国被灭的消息,非常高兴,便把该地改名为“闻喜县”(至今,山西人仍用着这个县名)。

传五世、历95年的南越国,终被汉朝所灭。蕃禺城的第一个百年(前有任嚣南海郡治的10年)就这样结束了。蕃禺由此转向名谓“广州”的历史时期。

广州一直是一个通水之城。水给了广州人生活便利,也为这里带来了财富。

大汉将亡之际,三国并雄,天下重组。公元226年,孙权政府重新划定东吴“天下”,建交、广二州,合浦(今广西北海)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州治仍设蕃禺。从此,广州之名融进了这座城市,最终成为它的名字。

广州的历史遗迹,最早的要数而今已搬迁到越秀山上的那块“贪泉碑”(原在广州西郊石门)。相传,东晋时,“南下干部”在广州石门饮了泉水,便起贪念,因而官风贪酷。元兴初年(402~404),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途经石门,特意掬饮贪泉,自信不能改变廉洁操守,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来,他在广州任上,果然廉洁。后人为纪念他,特在贪泉建碑,以警贪官污吏。现存的这个石碑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郡人右布政使李凤等重刻”。石碑记录一段廉政佳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广州已经是个很有“油水”的城市了。而“贪泉碑”旁边那个记录了宋朝与三佛齐(今印尼)贸易往来的石碑,更是印证了这里还是一个外贸繁盛城市。

千年不变的商业气氛,使广州的商业街成为中国最奇特的商业街。不论你走在繁华的中山路,还是北京路,你逛的都是汉唐古人早已逛过的商业街。俯身细看——南越宫署旧址、南越水渠,距地表也就4米多深;宋代和明代的“北京路”距地表仅1~2米深。这是一个2000多年在一个同心圆里层层叠加的城市,秦汉与唐宋,只差一两米,宋朝与明朝只差一两尺,我们与明朝也只有一两尺。泥土所提供的清晰文化层,像一张供后世尽情享用的千层饼,滋味无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研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璐 石 华 从司法实践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研究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构建路径  
联系方式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传递精准扶贫经验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探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以寻甸回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