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30:11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李 彬
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贯彻落实建立法治社会,积极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制定司法行政改革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方案,促进有序地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必须注重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以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本文从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出发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公共法律服务认知;重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公共法律服务是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探讨必须要从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
1 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现状分析
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司法部站在新的制高点制定《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及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的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公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是怎样的,国家和政府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工作落实到何种程度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工作的关键点。根据相关调研结果得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现状如下:
首先,大多部分的群众认为出现矛盾纠纷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优先于其他途径解决途径,并且大多认为法律方式是能够妥善解决问题的。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主动接受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社区开设的法律讲堂,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日益加强,可以看出群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是相对较高的。但是,存在部分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不彻底,只停在表面浅显的层次,大多数人民群众不了解具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事项,不了解详细的公共法律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其次,我国乡镇村庄普及公共法律服务的力度相比以往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渐渐培育起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是,依然有少数群众没有接受过公共法律服务,或者接受过公共法律服务的公民因为公共法律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群众出现的法律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乡镇村庄的公共法律资源不够充足,法律工作的投入较城市力度小,一些偏远的乡村没有普及到公共法律服务。
最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和需求大多表现在家庭财产纠纷、乡村土地承包产权纠纷、劳动纠纷、拆迁款补偿纠纷等。针对这些问题,公民期望国家和政府拓宽普法宣传渠道,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专业性。政府需要构建更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不仅要实施好城市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工作,也要落实好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适当的设立法律顾问加大法律知识宣讲,将普法意识潜移默化的走进群众脑海中,为公民需要更专业、更便利、更快捷公共法律服务。
2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重要性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我国我法治进程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实现法治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关乎着法治社会的发展前程、关乎着中国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进步与发展。2019年司法部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新部署,新出台的司法行政改革方案为我国全面司法体制改革开启了一个新的开端,其内容明确界定司法行政改革的范围,规定要建设全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创造出良好的法律社会的氛围,推动司法行政改革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由此可见,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具体来讲,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重要性分为以下三点:
2.1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坚持党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运作必须依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开展,公民在我国作出的各种的行为也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对于违法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国家法治能力的关键点在于加强向社会公民的普法力度,使得公众增加法律认同感,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渗透到公民的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提高公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同度,在全社形成知法、懂法的良好法治氛围,积极向公众宣传和引导最新的司法行政改革内容,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切实解决公众的法律纠纷,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增加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发展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落实好符合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各项目标。
2.2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因素
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必须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改善好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是实现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从公共法律服务层面来讲,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让公民意识到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中明确确定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即建立全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从而便于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具体到公民的生活中来看,公民之间产生矛盾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更不能有法律所禁止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国家积极宣传法律服务,让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走进公民的心中,加大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度,积极引导公民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只有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才能增进人民福祉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关于法律方方面面的需求。
2.3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是加快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这都依靠法律的保障。让公民认识到我国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尽可能使得每一位公民都能树立起较高的法律意识,了解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增加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国泰民安和社会稳定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由此可见,只有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工作,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步伐。
3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可行性
人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带动着我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加快发展,我国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与此同时。给我国法律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具体来讲,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的可行性分为以下三点:
3.1 我国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在具体实践中,在社区积极开展群众性普法宣传活动,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公益性法律活动,建立民主法治社区、建立民主法治农村、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等等。这些旨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在我国设置时间比较久远,因此,我国在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工作具备一定的经验与基础。政府开展的法治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民参与法律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当公民自身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积极冷静面对,减少暴力解决的行为,利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公民越来越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意识来源于国家和政府对公民进行的积极普法活动以及公共法律服务的机制。我国在城市、乡镇、农村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村定期也会有送法下乡活动。
3.2 我国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当今,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公民生活幸福感直线上升,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这里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生活质量,更侧重于精神文化上的生活质量。上至满鬓银丝的老人,下至懵懵懂懂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形成法治观念,这是我国政府加大普及力度的宣传力度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公共法律服务的普及工作需要更加努力,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不是所有人都接收到公共法律服务,而且一些接收到公共法律服务的公民认为公共法律服务受理的业务不够广泛,提供援助的工作者工作态度不是很积极,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进行改正的。
3.3 我国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有相关政策的扶持
司法部明确要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责任和基本任务,同时召开专门会议强调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内容;国务院将公共法律服务明确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司法改革方案明确提到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覆盖城市和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等。以上政策法规都旨在发挥好公共法律服务的作用,为我国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工作作出政策扶持。
4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保障措施
落实好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法律保障,满足大家方方面面的法律需求,解决群众各种各样的法律纠纷。那么国家和政府应该如何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顺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本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专业保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
4.1 重视制度建设和工作的有序开展
司法行政机关在推动各项公共法律服务务必要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在规定的制度内有序开展。就公共法律服务范围而言,相关部门要建立准确的受理业务范围,不同种类的法律问题指派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做到针对性解决纠纷,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好实质性问题;就公共法律服务方式而言,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务的形式和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法律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方面的需求;就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管而言,要建立完善的公开公示监管制度,做到公共法律工作透明,相关部门要积极进行自我监管和人民群众监管,接受人民群众的建议和监督,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本身出现问题时,要积极改正,不断完善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的内部工作质量。
4.2 政府要做好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经济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总结的宝贵经验,大力发展经济不仅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司法行政改革的重点。细化到政府落实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上,做好经济扶持经济保障更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好经济保障不能靠纸上谈兵,需要国家和政府投放经费到公共法律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这也是城市、乡镇以及农村贯彻落实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点,国家资金投入到位那么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就会做到更彻底、更全面。当然,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采取于与当地大型企业合作的形式共同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鼓励个体经济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为推动其发展作出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采取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律师事务所可以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提供专业人员的支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为专业的法律问题解答。
4.3 政府要做好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专业保障
在具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直接服务的法律工作人员要做到专业对口并且要有一定的专业性,要减少人民群众的法律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合理解释的现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专业性提高,那么公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也会随之加强。具体来讲,需要对提供专业性知识服务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这样才能利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专业保障除了专业知识的保障也需要专业经验的保障。就专业经验来讲,实质上就是增加提供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经验,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者要多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根据种种实际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专业职业培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4.4 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群众参与
要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度,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并愿意接受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均等化服务,不能遗漏每一个角落,要做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落实,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并且积极的参与进来。
首先,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工作落实好,让广大群众了解公共法律服务,这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的基础。国家要加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覆盖率,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要按照人口比例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拓宽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进来。
其次,政府要构建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以及渠道,让所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能够在更好更高的平台上运作。策划出不同的法律途径解决方案,制定出不同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能够为群众有针对性的解决纠纷。
最后,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提高社会群众的参与度。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要贯彻落实到位,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和努力,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社会资源为辅助力量的工作宣传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力,把公共法律服务的规划工作纳入工作中重要位置,建立好法律服务的相关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蒋思佳.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法律服务认知与需求分析[J].太原:法制博览,2019(05):52-54.
[2]张贵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制及现状[J].天水: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9,20(05):104-108.
[3]何龙.新时代红色基地中的公共法律服务认知与需求分析[J].昆明:法制与社会,2019(20):124-125.
[4]罗常青.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王辉.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调查与思考——以东营市为例[J].济南: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7):121-124.
[6]金世章.广东省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路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彬(1983—)男,河北雄县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