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聚焦
 
 
 
 
 
 
 
 
 
 
程宏斌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29 06:42:10 作者:程宏斌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文字大小:[][][]

程宏斌中共高台县委党校   甘肃高台  734300)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事关国民经济整体的平稳和全局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所以,要积极对接,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厚植财源基础,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新时期,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衰减,发展的结构出现了问题,出口、投资和消费在结构调整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经济运行出现了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问题,“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励倡导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从全局和整体来看,不同领域的实体经济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房地产泡沫日渐累计、资本炒作之风盛行、虚拟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回归实业则是避免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了国际经济风险对我们的影响,所以要大力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夯实基础,从而能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

二、发展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实体经济发展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1.制造业比重下滑,企业负债居高不下

近年来,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快速提高,但制造业比重却在快速下滑,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1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负债合计62.3万亿元,增长5.7%;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亿元,增长8.5%;资产负债率为55.5%。企业家常抱怨“为银行打工”,“企业利润率赶不上银行贷款利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能得以扭转,必将掏空实体经济,导致我国提早进入产业空心化的时代。

2.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资本干扰实业发展

与虚拟经济相比,发展实体经济往往成本投入更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也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而当前,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资本肆意干扰实业,各种要素短期内过多流向虚拟经济,使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实体经济投入不足、竞争力减弱、危机加深,就业和收入问题逐渐暴露,导致企业家发展实业的动力和信心不足。如果各行业最领先、优秀的实体企业都沦为资本大鳄的口中之食,那么中国实业的未来必将笼上厚重的阴影,这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3.经济增长动能弱化,实体经济潜力有待激活

当前,我国投资、出口、消费增长乏力。我国正在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这些新动能,有许多本身就蕴藏在实体经济发展中,需要通过改造提升实体经济,激活潜力后劲。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只有依托实体经济,生存才有载体,发展才有空间。国家之所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本义也是要解决实体经济多年发展中沉积的矛盾和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效率,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4.实体经济发展疲软,传统竞争优势衰减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土地等资源价款的攀升, 我国实体经济传统竞争优势衰减,实体经济发展稍显疲软。作为吸纳就业的主战场,实体经济疲软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方面,中国制造这一传统优势正在加速丧失,许多传统制造业加速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另一方面,消费大众排队购买高品质商品、出国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改变这种困局,就必须要加速推动实体经济的振兴,升级现有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三、新时期发展实体经济的路径思考

1.着眼三去一降一补,提高供给质量效益

长期以来,“做大永远优先于做强”的潜意识在企业家思想中根深蒂固,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转型。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做大企业,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而且可以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党政领导部门的认可支持,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似乎不是好和强,而是规模的大与小。但是现在,市场饱和,产品成本上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获取越来越困难,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大变得并非易事。所以要改变这种困境,就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着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大力推行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清理僵尸企业,对现有的“僵尸”“空壳”企业集中开展关闭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对亏损企业采取强化管理,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进行集中改造提升。另一方面成功引进重点工业项目,进行精细化生产加工,实现产业提档升级。通过项目优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2.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创新是源动力。坚持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为中心,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高质量产品的服务供给。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真正把龙头企业培育、主体园区建设、产业平台搭建、产业融资及政策支持等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跨业融合、多维拓展,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研发设计、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互联网+”的倍增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集中补齐和突破农业、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短板,打造高品质的发展平台。

二是发展壮大绿色产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加快打造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突出精细农业特色,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做优做强蔬菜、棉花、葡萄、花卉等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三是全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要在坚守实体经济,加快拓展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上再发力。打造先进装备为主导的智能制造集聚区,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着手强化品牌建设,扩大产品有效供给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对产品的性能不断提出新要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这是促进消费、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实体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得把品牌建设作为追求目标。因为要树立声誉、增加市场收益,品牌建设是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在确保产品质量、强化服务保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产品的新特性,丰富其性能,提升产品的特征值。集中力量加强品牌的打造,在技术、管理、研发设计等方面加大投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特色品牌,加快品牌建设。

4.着重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新时代,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兴业之本,是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路,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机制入手,规范各项管理制度,注重适用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人才意识,大胆选拔、任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不断完善竞争选拔任用机制,注重择优选才,用政策、待遇留人,营造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氛围,把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5.着实完善制度建设,降低发展制度性成本

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降低发展制度性成本。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其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体制机制,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产权保护,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要增强政府的契约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抓好政策落细、落地。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和权力边界,规范和细化司法、执法程序,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乎全局、关系长远。要倡导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从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的服务供给,提升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研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璐 石 华 从司法实践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研究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构建路径  
联系方式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传递精准扶贫经验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探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以寻甸回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