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平凉出土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2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4-23 08:21:15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平凉出土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四、静宁造像碑

碑高38厘米、宽22厘米,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见图6)。碑通体呈尖拱形,首略残。碑身用两道凸起的弧形分成三段,从上到下空间依次变大。上部雕一坐佛,头部残,左右两边为伎乐天,作弹琵琶状。中间部分为两佛并坐,左右刻两胁侍。下部中间刻交脚弥勒,着通肩大衣,平行线衣纹于胸前成“V”形,两边侍立两菩萨、两弟子。由于残缺,佛及胁侍的面部、衣纹等细节部分不甚清楚。但是这件造像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型显得极为夸张。佛和胁侍头小颈细,耳朵硕大,头部比例失衡,突出双耳。且每一部分各具特色,上部由于残缺严重,已看不清头部轮廓。中间的佛及胁侍耳朵轮廓呈圆弧形,下部的交脚弥勒和两边胁侍耳朵轮廓则近似为椭圆形且细长,胁侍耳朵近乎垂肩。胁侍着上衣下裙,衣纹呈凸起的粗泥条状,显得非常厚重。

从造像结构和内容看,造像碑所表现的应该是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三世佛组合。上层是释迦佛,中间是释迦多宝并坐,下面是交脚弥勒,分别代表现在、过去、未来。宁夏固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北魏晚期的四面开龛佛造像塔,属造像塔的一级,宁夏固原隆德神林乡采集。龛内佛像双耳为圆弧形,与静宁造像碑第二龛佛像双耳颇为相似。这种突出佛像双耳、头小耳大、双耳与头部比例失衡的造像可视为北魏时期陇山以西静宁、隆德及其周边地区佛教造像的特征。

这四件造像时间较早,应该都在孝文帝迁都以前。造像不仅具有地域特色,并且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影响呈现多元化风格。北魏统一北方后,开凿的云冈石窟成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全国佛教石刻造像的模板,皇家造像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平凉地区也不例外。灵台县出土太和十六年(492)郭元庆造像塔(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是平凉境内发现的唯一有纪年的太和年间造像。佛像造形古拙,衣纹线条粗壮凸起成泥条状,既受云冈石窟的影响,也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崇信造像碑具有太和年间造像特征,云冈石窟佛像样式对其影响较大,因此,时间应该在太和年间或稍晚。背光宽平低矮,从肩部向下收缩幅度不大,几乎成正方形,是北魏时期宁夏南部、陇东地区佛教造像的特征。泾川王母宫石窟是平凉地区开凿较早的石窟,造像呈现多元化风格,既把河西地区中心塔柱和北凉石造像塔引入其中,又有麦积山石窟三佛的布局,还有云冈石窟的风格。

综上所述,北魏时期关中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对陇东地区影响较大。隆起的细线条雕刻技法是关中地区特有的艺术风格,逮乎西魏仍旧流行。这种艺术风格的影响力从关中地区向四周扩展,远至宁夏南部地区以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南朝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胡文和.陕西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类型和形象造型探究[J].考古与文物,2007,(4).

[4]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赖文英.泾川王母宫石窟造像思想探析[J].敦煌学辑刊,2011,(2).

[6]李静杰,田军.早期单体石佛区域性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