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略述史前新疆与中亚地区陶器造型及纹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08-01 14:59:47 作者:热孜婉古丽·吾其孔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与中亚文化艺术交融研究”(12EG122)的阶段性成果。

 

略述史前新疆与中亚地区陶器造型及纹饰

 

热孜婉古丽·吾其孔1 古再力努尔·吐拉甫21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2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

 

摘 要: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造。由于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陶器文化由于地缘关系和地理环境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着各种交流,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其陶器文化在器形、纹样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共同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史前;新疆;中亚;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从人类文明历史的角度出发,石器的发明固然意义重大,但无论其造型如何别致,工艺和技巧多么娴熟、高超,其仅止于对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外形的改变上。而陶器的发明则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改变事物的内在属性,将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变为另一种全新物质,不论是其物理属性造型而言,陶器都是以前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不存在的事物,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全新的文化创造。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时期,陶器也是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在原始时期成绩最突出的品种之一。

由于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陶器文化由于地缘关系和地理环境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着各种交流,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其陶器文化在器形、纹样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共同的审美追求。

一、史前新疆和中亚陶器的初期发展及必然联系

    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前后至公元前700—200年,新疆陆续步入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在这时间跨度,陶器已广泛流行。从地域范围来分,天山以东地区的哈密、巴里坤、伊吾、鄯善、吐鲁番,天山以南地区的孔雀河古墓沟、小河墓地、库车县的哈拉墩遗址以及尼雅和克里雅河流域;天山以北地区的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尼勒克县吉林台遗址、阿拉沟以及木垒、吉木萨尔、伊犁、阿勒泰以及昆仑山以北地区的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无疑是新疆最早的陶器。与新疆在同一时间跨度中,在中亚的费尔干纳、七河等地区的欧亚草原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的陶器。从已有的资料看,在新疆地区的喀什的塔什库尔干地区、伊犁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区、乌鲁木齐等的遗存中均可以看到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从地理位置来看,费尔干纳地区位于吉尔吉斯坦的南部,天山七河地区的西南,与新疆喀什地区接近;帕米尔地区在费尔干纳地区的东南部、塔吉克斯坦的东部与我国帕米尔高源相连,邵会秋在《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一文中指出:“从现在的遗址看,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向新疆地区扩张的路线可能存在着三条:第一条是从七河地区经伊犁河谷这一天然通道进入伊犁地区;第二条是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进入塔城等地区;第三条是通过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到达了塔什库尔干地区。”[1]可见,在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新疆和中亚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以天山东部地区哈密天山北路墓地,鄯善洋海早期墓葬以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来分析,基本上是夹砂红陶、手制、红色陶器,黑色彩绘,花纹主要有倒三角、锯齿纹、竖线纹、水波纹等,器形主要是单耳罐、单耳杯、腹耳壶、钵、钚等器形。田卫疆、周龙勤在《史前时期的新疆》中指出:“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陶器中的单耳罐、四耳罐,双手掌纹、拆线三角纹、水波纹等都与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的发现如出一辙。”[2]“新疆的彩陶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马厂类型、火烧沟类型文化及沙井中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这可以从它们共有的单耳罐、小把杯及彩绘花纹中的三角纹、竖条纹等方面隐显出来。”[3]“这是中原农耕文化西披的直接证明,越靠近东部,这种特征越加明显了”[4]而以天山以北地区伊犁河流域及阿勒泰等地出土的彩陶来看,陶器均夹砂红陶、手制,主要器形是壶、盆、碗、单耳杯、无耳罐,纹饰主要有三角纹、棋格纹、折线纹、网络纹、杉针纹等为主。对此田卫疆先生指出:“伊犁河发源于我国新疆境内,向东向西北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伊犁河流域,苏联学者从20世纪40年代已发掘墓葬数百座,伊犁河上游新疆境内的上述文化特征与下游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发现基本相同,它们应属同一考古文化。”[5]又如:“肩腹部带鋬的陶罐很早就流行新疆天山南北。天山地区铁器时代的墓葬,如乌鲁木齐南山的阿拉沟古墓、鱼儿沟古墓、东风厂古墓等,经常发现这种类型的器物,陶罐鋬通常位于器物的颈腹部交接处。其中一类颈部粗大一些,另一种类型颈部较细。新近发掘的伊犁河谷地加勒格斯哈音特石堆墓地也发现同类陶器。上述墓地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年之间,一般认为是塞种人墓地。铁器时代晚期同样类型的陶器也出现于中亚地区游牧人墓葬中。”[6]再如:“塔城卫生学校遗址,托里县萨孜村古墓、塔城市二宫乡下喀古尔遗址,塔什库尔干下坂地墓地,尼勒克穷科克遗址,阿克不早沟和萨尔布拉克遗存外,新疆地区还存有着其它可能与中亚安德罗诺文沃文化相关的遗存,新塔拉遗存存在着两种文化因素,一种是来源东方的彩陶文化因素;而另一种因素是压印或刻划的短折线纹、点纹等陶器遗存,这种遗存在东部甘青地区非常少见,但在安德罗诺文化系统中较为流行。这时期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已经扩张到了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区,而焉耆盆地与伊犁地区虽然隔着天山山脉,但两地的直线距率非常近,而且中间有开都河等许多山间河谷,伊犁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因素很容易传播到焉耆盆地。因此新塔拉遗存的压印花刻划纹陶片因素很可能来源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的影响。[7]

费尔干纳盆地作为与新疆边界相邻的一盆地,是中亚最重要的绿洲之一。费尔干纳盆地又称费尔干纳谷地,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交易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费尔干纳盆地兴起了一种明确的定居文明,在这里孕育了楚斯特彩陶文化,还有达维尔津、饮贝、阿什卡尔、奥什等聚落遗址,出土的陶器类型包括陶杯、拆腹体、圆椎形罐、壶等,纹饰主要有三角纹、菱形纹、叙线纹、网格纹等几何纹饰。彩陶均为手制,红色陶衣,黑色彩绘。

通过对新疆和中亚相邻两地出土的陶器情况的分析,发现两地陶器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此,陈戈先生指出:“至于费尔干纳楚斯特文化的彩陶,在其花纹母体和红衣黑彩,由内彩的情况与新疆彩陶相似或相同....考虑到费尔干纳与新疆在地域上毗邻,而楚斯特文化的年代据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碳十四实验室测定结果,与新疆彩陶的年代比较接近,二者可能有一定的联系。”[8]。穆舜英也认为:“伊犁河流出土的圜彩陶钵、犁形彩陶的造型和纹饰都与楚河流域的彩陶风格极似,这可能与当时活动于广大中亚和中国伊犁地区的塞人文化有关。”[9]当然,对以上新疆和中亚的史前陶器的诸多联系,我们认为是一种必然,因为,在古代新疆和中亚地区之间的国界线是不存在的,在地理环境许可的情况下,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畅通无阻地进行着各种交流,这不足为怪。

二、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陶器的造型纹样的共性特征

从上文的分析中,认为新疆的东部地区因接近中原文化地带,在陶器的造型、纹饰上存在着某些相似性。而新疆的南、北部因接壤与中亚地区陶器在器型、纹样、陶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共同的审美特性。总结如下:其一,在时间上,都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期时代,其二,在纹样以几何形为主有:三角网纹、菱形纹、棋盘格纹、折线纹等多变的几何形纹饰图案。形式抽象,动、植物纹样较少。其三,从陶器造型看,有罐、杯盆、钵、碗、壶、单耳陶罐、单耳陶杯、单耳钵、双耳陶罐、带流嘴陶壶、带流杯、带流釜。其四,从工艺来看,均采用了彩饰、印纹、刻纹、压纹等手法。

上述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陶器造型纹饰等的共同特征尤其在新疆察吾乎沟文化、费干纳楚斯特文化中的中、晚期普遍存在并流行。

这如同郭物先生所言“中亚彩陶流行以直线几何纹为主题构成的三角纹、棋盘纹、折线纹、菱形纹、锯齿纹等。这种主题纹饰与察吾乎文化中的拜勒其尔墓地、察吾呼沟数处墓地、巴仑台哈和其罕一号墓地、轮台群巴克墓地出土的彩陶图案相似。察布查尔索墩布拉克墓地、夏台墓地彩陶图案中的新月纹、三角纹等与中亚楚斯特文化相似。”[10]

史前新疆和中亚这久远而辉煌的陶器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其意义及共同性背后,显然隐含和折射出人类造物艺术的某些必然的因素。其定义在于:第一,陶器艺术是那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人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对美的追求;第二,它标志着生活在史前新疆和中亚人们艺术的把握世界的真正的开始,从为了实用到有意地进行艺术创造,体现了人们的意志、情感和智慧;第三,陶器造型的朴素自然,纹饰的自由、随意、拙稚,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艺术初创时期的那份激情与可爱。第四,陶器的共同发展反映出在经济发展上的相似性。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与农耕经济的发展相关,以农耕定居为主史前新疆中亚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决定了陶器的产生。第五,从陶器技术发展层面来看,可以说,陶器的形体中可以看出两地在制陶技术和工具水平发展的一致性,这种相似性也导致两地在陶器的器形、纹饰的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的共同性。如陶器从制坯到烧制成形、纹饰的刻划描绘技巧、对火候黏土性能和对色彩的应用等等技术和工具水平需要一定的制陶技术,这反映出史前新疆和中亚陶器的产生与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六,与人类原始思维的发展有关,体现出了史前人类的共同的、原始的、相通的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反映着一些共同的情感,具有精神情感上的普遍性和共通性。水涛先生对此指出:“作为连接中国与西方的重要纽带和通道,中亚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在史前阶段表现出了许多相似和相同的文化特质,这些相似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得到强化......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个支点和驿站,丝绸之路因此能够延伸数万公里,存在十多个世纪。”[11]

三、结语

作为史前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创造物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质的飞跃,也标志着文明的创造和传播。可以说,陶器既是艺术源头的重要资料,也是原始文化的重要佐证和物证,其造型、纹饰特征表达诠释了史前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发展的成果。史前新疆和中亚地区丰富的陶器遗存表现出的审美共性,为我们了解两地原始先民有过怎样的物质、精神生活提供了证据,也展现出了一个漫长的物质实践过程和广阔的心灵世界和艺术情感。当我们以一种艺术眼光审视这一区域,这一时间段的陶器文化时,谁也不能否认那些造型精巧、纹饰拙稚、几多神秘、几多庄严、几多沧桑的陶器的神韵。

 

参考文献:

[1]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J].边疆考古,20098):94.

[2]田卫疆.史前时期的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32.

[3]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会科学.19822):98.

[4]仲高.丝绸之路艺术探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83.

[5]田卫疆.史前时期的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42.

[6]陈凌.突厥汗国与欧亚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1

[7]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9(8:92.

[8]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会科学,1982(2):96.

[9]穆舜英.新疆彩陶[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6.

[10]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00.

[11]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1.

 

作者简介:

热孜婉古丽·吾其孔(1973-)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疆民族民间美术。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