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论预防新形式下青少年犯罪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09-11 19:38:5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论预防新形式下青少年犯罪

程子华(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  四川省泸州  646000)

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我国一向贯彻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把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但能节约犯罪和打击惩罚犯罪所需的社会资源,更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增强全民对犯罪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谈及青少年犯罪时实际涵盖了两部分人群的犯罪:一部分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部分则包括1825周岁刚踏进成年人阶段的成年人所进行的犯罪。鉴于该年龄段人群对于国家未来所具有的深远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该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幼稚,感情用事。恩格斯曾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青少年既是生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期。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多溺爱,其性格多任性,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与人交往,以致陷入无端的自我封闭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纠纷时,往往感情用事,采取偏激的,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从不计后果。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震惊全国的某大学生凶杀寝室室友案了。22岁的马加爵是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平时内向不爱和同学多说话,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在农村,长期处于自卑心理。因一天晚上和寝室几位同学打牌发生口角,心里不愉快,以为同学是在嘲笑、愚弄他,一怒之下用铁锤将同窗四年的寝室室友杀害,手段之残忍。

2.辨别是非能力薄弱。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关系中难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在交往中交换着彼此之间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并且彼此影响,不断地完善自己。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有脱离家长管束的独立倾向,但是仍然有着很强的同龄之间的依附性,而且他们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恶俗传媒文化的传播。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网络、影视等传媒也快速发展普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传媒对文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的同事,一些包含恶俗的、不良成分的文化也借助传媒的力量粉墨登场,污染了大量的青少年。由于青少年心理与生理的特殊性,善于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些帮会文化通过一些低俗的影视作品迅速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刺激他们进行模仿。例如香港《古惑仔》传入大陆后,许多青少年纷纷效仿,纠结多人进行“拜把子”,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兄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兄弟两肋插刀”,成立“叛逆帮”、“鬼五帮”等帮派。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很多青少年痴迷网络,但是网络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虚拟世界,里面充斥着多元的文化,青少年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熟,很难辨别是非,往往有许多不良文化渗入了他们的认识判断体系中,从而影响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实施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

2.功利教育的偏差。青少年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那么着两种主要的教育途径对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是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青少年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祖父母照顾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要么对其过于迁就、袒护,要么对其不闻不问、放任不管;有的父母已经离异,在单亲家庭中缺乏父爱或母爱,甚至遭到继父或继母的虐待;即使在父母均在履行监护职责的健全家庭中,由于父母感情不和、下岗失业、家庭贫困等原因,也对未成年人的本来就不成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常说“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

其次,学校教育的误区。现行的教育体制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虽然提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有的学校或老师还是更加偏重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以及法制教育。在学校里,学生会因其不良行为或仅仅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老师的区别对待、排斥讥讽,动不动就把他们当作反面典型“示众”。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自然引发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提前结束学业,流入社会。而处于这种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格、思维、行为可塑性大,性格叛逆,辨别能力、控制能力差,本是学做人、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一旦过早地走向社会,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以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贪污腐化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指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而学会的。青少年认识能力低下、富于易感性与冲动性,意志力薄弱,对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易于产生反社会心理而最终导致违法犯罪。

综上所述, 对于青少年犯罪, 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据公安机关统计:近20年,除个别年份略有起伏外,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基本保持着下降的态势。1989-2003年,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从75.7%降到43.4%,下降了32.3个百分点。2005年该比例有所回升,上升为46.8%2006年又迅速回落,降至43.5%,降幅明显,为近年来最大降幅。2007年继续下降,为42.2%,比前一年下降了1.3%2010年下降为38.6%。上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上升幅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要成功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应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1.增强自身教育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六条规定:“ 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那么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2.家庭教育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作者简介:

程子华(1995--)男,汉族,系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学生。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孔)  13379268759(张)

副总编:张义学 QQ:1905822021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48。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主办。

中国知网收录网址: 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q/CJFD/XISL?Year=&Issue=&Entry=

维普资讯网收录网址:http://www.cqvip.com/QK/72122X/201520/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