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1931年和县的水灾及水灾前后概况 汪燕萍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10-30 16:58:3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1931年和县的水灾及水灾前后概况

汪燕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

摘 要:1931年水灾,是民国史上一次规模空前、也堪绝后的重大自然灾害。这次大水灾致使灾区达16省之多,安徽省和县也在受灾范围内,对和县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大水的规模及和县发生水灾的原因,了解和分析地域小镇和县的受灾前后的情形还原当时水灾对和县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和县;1931年;大水;影响

一、水灾的规模及原因

1.水灾的规模

1931年中国水灾,当年中国的几条主要河流如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都发生特大洪水。受灾范围南到珠江流域,北至长城关外,东起江苏北部,西至四川盆地。这次水灾死亡人数估计在400,0004,000,000之间。其中,长江流域的泄洪区的死亡人数达145,000,受灾人口4000万人,属于特大水灾。受灾的省份达16省之多,严重的有8个省。

1931年的水灾安徽省全省60个县中,有48个县受灾。全省大小圩堤溃决3950余处,受灾田亩3155万亩,占全省农田的57%,灾民960余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40%,灾民死亡112288人其中溺死22863人,直接损失31464万元。[1]这次空前的大水灾具体对于和县来说,破坏也是空前的。连续高强度大范围的降雨造成山洪暴发,江潮倒灌。江潮倒灌,和县内部无法承受这么多江水的排泄,因此,几乎整个和县都被淹没,对农田,房屋、商业和民众生活等都造成影响。当时一位记者描述水灾的景象“万里无田庐,但见云树梢,野哭声断续,浮尸逐水草。由此可知,1931年的大水使得和县以及其他县都几乎淹没在水中。

2.和县水灾发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水灾也很多。长江流域历年来的梅雨期自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止,但19316月雨量甚少,7月雨量却特别多。[2]由于降雨的反常,长江上游、中游、下游降雨次序被打乱,因而中下游的湖洪水发生灾害,干流容纳不了各支流的洪水,堤坡圩决,洪水很快蔓延开。[3]

而和县地处长江下游西岸,东南紧连芜湖市裕溪口,南为无为县,西与含山县接壤,东北隔江面对南京。大别山余脉,西北高,东南低,形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东南部地势平坦,是水网密布的圩区。[4]因此一旦西北方向的水漫过水闸,西南方向破圩,就可能会淹没整个和县。而1931年长江水大,和县处于长江下游,地势低洼,长江水破圩而入。

气候原因。和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堪称气候温和;全年雨量适中,但降水分布不均,梅雨明显,暴雨多集中在梅期,易酿成灾旱;由于环抱长江,和县怕涝耐旱,洪涝致灾势必减产。而1931年梅雨季反常,以往6月份降雨较多,而19317月份开始大强度的连续降水。

2)社会原因

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也许是不可逆的,但是自然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犹如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所论述的,自然条件虽然是构成灾害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终极、,唯一的原因。因此除了自然原因之外,社会原因也是灾荒发生的重要原因。

战争的影响加重灾害的影响。战争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会有很大的伤害,战争可能造成农田的毁坏而导致粮食减产。进入民国以后,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民政不治,再加上之前发生的灾害,都给安徽劳动人民带来更加惨重的灾难。

战争之后。首先是在经济上,经济的发展会受影响。政府的精力与财力的重心放在战争上,会耗费一部分的人力与财力。其次,战争之后,政府财力减弱,对于百姓生活上,政府可能不会有过多的民政投入。之前的军阀混战,再加上9.18之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致使1931年这次大水灾的恢复能力减弱,导致持续时间延长,受灾影响更严重!并且和县圩田众多,圩田的作用就是在干旱的时候开闸放水,灌溉农田;在降水较多之时,筑堤挡水。由于战争的影响,圩田、圩堤难免会受到影响,水防工程也较弱,因此在降雨量大的时候,大水更容易破圩而入。

土地过度开垦。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沙洲被开垦,森林植被被破坏,阻水长堤绵延数百里,昔日江汉上游借以泄水的二十多个穴口都被淤塞,大片汛期受水、起着泄洪作用的低地被档在河堤的后面。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洞庭湖、番阳湖这两个蓄泄江水的大湖,被私人公司或官方侵占屯垦,减少了长江下游地区泄洪的能力。并且当时芜湖地区作为天然蓄水池的万春湖、易泰湖、天成湖、五丈湖等湖区,也陆续被官府放垦,种植粮食、桑麻,成了熟田,这些都使得作为天然蓄水池的大湖,失去了抗旱排涝的功能,一旦大雨连绵,江水便会倾闸而出,江溢湖漫,形成水患。[5]

而和县属于芜湖、南京的周边城市,其周边的天然蓄水湖被官府放垦,种植粮食、桑麻等,成了熟田,失去了排涝功能,因此,江水很容易漫入和县,造成严重的内涝。在外面的大环境下,由于和县自身地势低洼,并且外部泄洪地区的土地被开垦,因而和县在1931年大水的情况下灾情会变的更严重。

二、水灾前后的和县

1水灾发生前的景象

1)农业资源丰富,农业较发达

和县自然条件较好,农业资源丰富,明清时期蔬菜和其他种植物的品种较为丰富。并且农田面积较大,有利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县在光绪十八年(1892)有32.43万亩农田。并且当时和县的种植业主要为稻、谷、桑麻,棉花、黄豆、花生等,种植业的品种较为丰富(产量未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州曾出现“荠菜结扁豆”的现象。据《和州志》记载:

“明清时期,和县蔬菜品种有箐、芥、苋、芹、葱、韭、荇菜、萝卜、冬瓜、黄瓜、丝瓜、甜瓜、豇豆、芦笋、笙笋、茄子、莴苣、茭白、刀豆、瓜豆、荠菜、山花菜等,种类非常丰富。民国时期,引进胡萝卜、辣椒、菠菜、黄花菜、芋艿等。”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和县的蔬菜瓜果的种类已经算是很齐全的,因而我们可以想象,粮食较为丰富的情况下,民众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人们不仅可以自产自销,还可以将多余的粮食拿到集市或售往外地,这样当地民众的收入也能有所提高。

2)商业较为繁荣

和县在古代是在古道线上,即历阳古道线:滁州城——全椒城——后河铺——夹山关——香泉——和州一线。在民国15年(1926年)的时候,驻守在西梁山的皖军陈调元部队,为运输给养,新筑一条从西梁山致五里墩的土公路。[5]这给和县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当时和县大小集镇密布,水陆交通便利,这些为商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民国4年至10年(1921),和县的乌江镇有商业90余户,其中棉花行5户,粮食行14户,京货、杂货、布店21户。白桥街有酱园7家、粮食行3家、布店6家、杂货店5家。和城有杂货店15家、京货店5家、布店15家、茶叶店6家。[6]从和县下的乌江镇、白桥街以及和县县城来看,商业种类较为繁多满足了当时民众的需要。

除了私营商业的较为繁荣之外,和县饮食服务也也较为繁荣。在和县和城、乌江、白桥、姥桥、西埠等地市场发达,饮食服务业兴旺,和城地区李恒茂、老春园、陈义园、鼎兴园、陶园、庆乐园、马祥兴等茶酒馆规模较大,乌江、白桥、姥桥等集镇有茶馆、饭店数十家。

不仅如此,在文化交流方面,民国时期,和县评书艺人徐英涛、常今生经常在菜市、雨露街、积谷仓等处开设书场;还有其他艺人唱词或自行组织小戏班。设施:1922年,创办友鹤图书馆;1929年和县建立通俗教育馆。

2.水灾对于和县的影响

1)农田淹没以及财产损失

1931年的大水对受灾地区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农田被淹没,全省有48个省遭遇水灾,其中包括和县。据安徽省振务会1931年九月份统计,和县农田受灾面积达6550方里,其中包括圩田490000亩,在受灾的各县里面受灾面积位居第六,当时全省受灾面积为161903方里,占和县一个县就占全省受灾面积的4%[1]可想而知,当时和县农田受灾波及的范围是比较大的。

 不仅农田遭受水灾侵蚀,其他的房屋等受灾也很严重。“淮水泛滥,濒淮各县,多成泽国,平地扬帆,不见宇屋,波涛汹涌,仅露树梢,无论田庐苗禾,尽付波臣,水上浮尸,在在皆是,断柱零椽,随流漂止。”[7]这是当时全省受灾的概况,具体到和县来说,由于当时西北与全椒、含山两县接壤的山圩全部崩溃,导致江水侵入。据《安徽省赈务会汇刊》第一期《灾情》记载:

“东南沿江各圩,完全沉没,一片汪洋,芒无涯际,宛在水中,形同泽国。慨和田之淹没,民食何依,望庐舍而漂流,民居无所,且人也多溺毙,水而浮尸,惨无着落。人民均扶老携幼,避处山巅,现尚露宿于外,雨淋泥陷,饥寒交迫,呼号之声,惨不忍闻,灾情奇重,前此未闻,四顾萧条,伤心恻目。”

由于圩田的沉没,和县一片汪洋,人大多被水溺亡,很多人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并且和县不仅农田遭受损失,房屋也遭到毁坏,造成人们死亡,很多人的尸体直接漂浮在泛滥的水面上,这种景象触目惊心!据安徽省振务会19319月份统计,和县的灾民数240000人,死亡人数860人,房屋倒塌约24000间,财产损失的总数6300000元。[1]从这样的一个数据来看,1931年的这次大水灾对于和县的打击是巨大的,灾民人数多,房屋倒塌数也很多,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安身之地,财产损失给当地灾后的恢复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商业发展受阻,人口外流

与受灾前和县相对繁荣的景象相比,灾害导致和县县城及乡村淹没在水中,这对商业有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交通上还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心理上来说,基本上当地各行各业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就饮食服务业来说,和县餐馆的生意受到水灾的影响,城内内涝,城内出行不便;因此推断出餐馆客源稀少;并且由于大水泛滥,城内餐馆会有大水淹及之处,对餐馆内的设施及餐馆的后备仓储有损坏,可能造成餐馆不能正常营业。并且各地乡村受灾严重,农田淹没,农民无家可归,因此推断出城内餐馆缺少原材料的供给,对生意有一定影响。由于受到水灾的影响,各店的伙计可能会投入到就灾的工作中去,店内工作人员少,由于这次大水灾所带来的这些影响都对城内餐馆的生意有较大的冲击。

一般灾害的发生也会导致人口的外流,人们期望能逃离饥饿与流离失所的状况,因此可能会去往不受灾或者经济更为发达的地方。据记载1931年安徽水灾,安徽农民离村,在皖北地区每千人有47人,离村率达19%,在皖南地区每千人竟达205人,离村率61%。[8]和县在发生重灾之后,经济与人民的生活遭受重创,当地也会有一部分的民众往外地去避灾,造成人口的外流。

1931年的大水灾对于和县来说是一次重创,在灾后,全国以及安徽省赈务委员会对和县进行救济,使和县的灾情慢慢有所缓解与恢复,而具体的救济还需做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安徽水灾备忘录》.[M]1992(11)黄山书社

[2]王方中.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J].近代史研究.1990(1):214

[3]齐瑜.《江淮怨,洪波劫——1931年江淮大水灾灾况及灾因浅析》[J]中国减灾.2004(4):49-50

[4]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志》.[M]1995(12)黄山书社

[5]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志》:《交通邮电》.1995(12):黄山书社

[6]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志》:《商业》.1995(12):黄山书社

[7]《民国日报》.1931年3月8

[8]张安东.《民国时期安徽灾荒与农村社会经济》[J].巢湖学院学报.2010(2):101

[9]《安徽省赈务会汇刊》第一期.灾情(19319月)

    作者简介:

汪燕萍(1992--)女,安徽歙县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硕士。

 

 孔延莉编辑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QQ511860427   1905822021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

栏目设置:

1资政论坛   2丝路聚焦(区域发展)     3哲学思想    4民主法治    5经济探讨   6金融财务    7经营管理    8人力资源    9和谐社会    10教育探索 11史海钩沉   12文化传播   13传媒广告  14图书档案   15艺术品鉴   16文物文博   17城市建设   18科学争鸣

中国知网收录网址: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q/CJFD/XISL?Year=&Issue=&Entry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