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基于地域特色辽西喀喇沁地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汪振泽 倪金梁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11-28 11:09:1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WJ011

基于地域特色辽西喀喇沁地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汪振泽 倪金梁(沈阳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摘 要:通过对辽西喀喇沁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对文化生态现状调查,提出结合区域文化培育农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利用民俗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喀喇沁蒙古;民俗文化;文化乡村;区域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是特殊的文化形态以及特殊的经济形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它是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系列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具体上讲,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创作以及建筑、工业设计。民俗文化(Folk culture),是依附集聚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情感纽带、类同的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系列的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而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即特色小镇。它的总体特征是以特色的产业及环境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引领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之间有机整合与融合为依托、以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泛旅游为引擎与目标为归宿、以产业链开发及房产开发为盈利核心的特征。在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文化乡镇、宜居城镇的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提高村镇公共文化设施与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是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乡镇的关键。

一、历史文化厚重的辽西地区区域背景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幽州”的大至范围为今天的辽宁以及河北北部,而辽西地区就是辽河以西与内蒙古与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几千年来,辽西就是多民族的生息之所,文物古迹及历史遗存众多,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是关外文化与关内文化的交互区域。而位于辽西西部的朝阳市(龙城、柳城)是东北古老的历史名城,有一千七百余年建城史。夏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是山戎(奚)、东胡的主要活动区域。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吞并立国千年的蓟国占蓟地(大致现在的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和朝鲜北部部分)该地归燕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把匈奴逐出漠南之后,乌恒进入辽西,之后,鲜卑各部政权(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拓拔鲜卑)皆在此地区驻留、生息发展,有“三燕故都”之说。辽代时,该地区也是契丹贵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金代,掳宋徽宗、钦宗二帝回到北方黄龙府途中,曾在今天的朝阳驻留。明中期,辽西的地理位置成了蒙古(北元)、后金(满洲)、明朝三家必争之地。明末时期,辽西地区是明、清两军争夺的焦点,发生松山、宁远、大凌河之战,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满汉八旗及蒙古骑兵联手在这里与袁崇焕等率领明军厮杀,演绎着忠勇壮烈。至清代以来,辽西地区沿柳条边外(明辽东边墙)为蒙古喀喇沁左、中、右翼三旗和土默特左(阜新市)、右翼(朝阳县)二旗及科尔沁左翼前旗的封地,至此,以上蒙古各部民众在此繁衍生息三百余年,形成浓郁而有别的蒙古地域文化。清后期,柳条边墙解禁,关内移民迁入与满、蒙、汉各族杂居该地,使民俗风情融合丰富,但仍以满蒙习俗文化为主。

二、辽西喀喇沁蒙古文化形成的原因

辽西地区的古城利州(今喀左县)自1390年以来,这里就是蒙古乌梁海(兀良哈)部的游牧集聚区域。1635年皇太极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授扎萨克衔及治所的指定,伴随着旗王府的修建,这支蒙古人逐渐定居。在清代,政府划定的喀喇沁蒙古游牧地界“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在清代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之前隶属于热河省。19557月,热河省撤销,建昌、凌源、建平、朝阳、北票等五县及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赤峰、乌丹、宁城三县与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宜农宜牧,处于京师与漠南蒙古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蒙古诸部的咽喉地带,地处在古北口外,在清代政治军事格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喀喇沁中旗)、喀喇沁旗(喀喇沁右旗)与辽宁喀左(喀喇沁左旗)泛称为喀喇沁三旗,与土默特左旗蒙古部同宗同源。现在蒙古喀喇沁部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县、建平县以及河北省平泉县及其周边地区。在辽宁西北部地区喀喇沁蒙古人集聚地主要是指喀左、凌源、建平三县,该地区一直是辽宁省的贫困地区。

三、浓郁悠久的喀喇沁蒙古民俗文化

近三百年来,喀喇沁蒙古人开始在这背靠北部蒙古,东临满洲,南接长城的咽喉地带逐渐定居下来。她既保留原有古朴风俗,同时兼容西北蒙古、东部满洲、南部汉人的文化习俗,形成自己的特色,故有喀喇沁“特殊部族”的别称。

1.浓郁风情的饮食风俗:游牧时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以猎取的野生动物肉为辅,饮品是牛羊奶制品(奶豆腐、奶皮子、奶果子、奶酪、黄油等),面食以炒米、炒面为主。手扒肉、烤全羊的习惯吃法较为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喀喇沁的蒙古人仍然保留一些特有的饮食习惯及特色食品。

2.独具特色的蒙古服饰文化与生活风俗:由于蒙古各部来源的差异、生活的区域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不同,她们的服饰等生活习俗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在1947年以前,喀喇沁蒙古人不分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蒙古靴、头饰等,在东蒙古地区也保持着独特的一面。另外,至今保持着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蒙古族传礼统俗,在民间还流传着“宁可折骨也不能失礼”的古训。

3.传统祭祀活动:保留着蒙古民族古老文化“活化石”之称的自十三世纪形成的蒙古帝王祭祀仪式。 另外,还有渗透着对大自然崇拜的古老的火祭、牲祭、歌祭、酒祭、奶祭等蒙古祭祀形式,宗教色彩浓厚,始终保持着特色的宗教信仰及婚嫁与丧葬习俗。另外,还有喀喇沁蒙古悠久而神秘特色的大型宗教乐舞活动(查玛)与丰富的戏剧及民间故事等。

四、该区域文化产业及文化生态现状

1.喀左。喀左陈醋、喀左紫砂制品为地区特产。全县共有各个历史时期古遗址790多处,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潜力很大。根据喀左县志(1998年版)介绍:该县工业门类有纺织、机械电子、建材、酿造、陶瓷、化学、采矿、电力、乡镇及其它工业。近年来重点建设冶金产品及汽车零部件基地,紫砂、陶瓷等建材产品及绿色食品基地,采矿冶金业、陈醋食品酿造业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机制体制不完善,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工作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母语丢失严重,经费投入不足、保护抢救工作难以全方位展开。

2.凌源。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在2007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该县重要的农业资源有大扁杏,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大扁杏生产基地,是全国四大苦杏仁生产基地之一。该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销售集散地和省级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文化馆现对声乐、美术、皮影知识等进行了免费教学普及,传统文化产业以凌源皮影及凌源高跷秧歌为主,历史文化资源的皮影文化、佛教文化、化石文化、热水文化、红山文化等资源得到初步利用。

3.建平。境内存有战国时期的燕长城、辽金古塔、清代的喀喇沁右翼王陵以及红山文化诞生地,在此出土的女神头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向联合国提交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该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及西辽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地方特产为沙棘、西瓜、南果梨。

综合来看,上述三县的人文艺术生态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显示该地区文化生态的实力。但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俗开发的深度不够,尚未推进文化产业的转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要构建文化治理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从办文化-管文化-治理文化的发展路径上来,开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崭新局面,成为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利用喀喇沁蒙古民俗文化进行资源区域整合,打造喀喇沁蒙古特色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落实探索民族区域特色小镇的综合开发结构与运营模式。特色小镇的产业为双产业为主(特色产业加旅游产业),其中自身特色产业主要指新兴产业或传统经典产业的产业培育。以企业主体,政府负责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等服务,引进民企建设特色乡镇。以泛旅游产业(旅游加农业、旅游加乡村、旅游加工业、旅游加健康、旅游加教育、旅游加体育)等方面内容,带动的人口聚集及城镇化发展,由此形成消费产业的聚集,构成城镇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于服务人口。旅游人口与当地居民结合,产生对城镇居住、交通、金融、文化等的需求,由此带动城镇化结构的形成。发挥区域引擎综合效应,带动周边乡村城镇化,结合具体环境特征,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挖掘文化,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特色小镇

1.加大该地区三县的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以特色产业引擎与旅游吸引核为中心,依托核心产业园区与休闲聚集区,形成产业延伸环、居住发展与社区配套网结合的综合架构。

2.落实产业科研基地、教育培训园区、产业博物馆等事业导入与产业开发、应用、服务的特色产业开发架构。

3.以民俗、古镇、艺术、创意、景区等旅游吸引核结合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以泛旅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链相互支撑,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金融、教育、居住人群、城市化机构和政府政策等)。发掘好喀喇沁左翼王陵群元素,发展民俗活动(比如传统祭祀)以及历史文化遗存的结构空间完整,不做主题唯一性,维护多元文化在同一环境中的共生,激活历史区域的文化生命力。

4.培育农村创意文化产业,采取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充分认识传统民俗活动不但传承乡土文化,又保持了人与自然、文化的联系,是亲情的纽带。

5.以满蒙民俗特色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的充分结合(文化创意农业),发展文创农产品、农艺工坊及专营店、休闲农牧场等,建立绿色农庄与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充分深入的互联网加休闲生态与乡土文化旅游,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循环持续的发展。

六、结语

文化资源的特色性和区域性的差异决定了各自文化资源的比较性优势各异,在正确分析和评价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文化开发和重点重建。辽西喀喇沁地区的文化优势更多应该从当地的文化要素形成中找寻,该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满蒙文化、抗战文化和近代工业文化等,其中独具特色的喀喇沁蒙古文化应该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理念,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结构优化促使产业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县域文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鸿儒.历史上东北民族之研究[J].东北丛镌,193022.

[2]冯季昌.古代东北民族建置述论[J].辽宁大学学报,19904):77-81.

[3]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40667669.

[4](蒙古)策·达木丁苏隆 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

[5]凌源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凌源县志[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550-582

[6]李思屈 著.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韩骏伟,姜东旭 编著.区域文化产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8]修远.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9]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汪振泽(1970--)男,满族,辽宁省岫岩县人,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地域性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民俗研究、艺术学及理论研究。

 

 

 

 张义学编辑   13379268759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栏目设置:

1资政论坛(两学一做  党建创新  精准扶贫)2丝路聚焦(区域发展)    

 3哲学思想    4民主法治    5经济探讨   6金融财务    7经营管理 

 8人力资源    9和谐社会    10教育探索 11史海钩沉   12文化传播  

13传媒广告  14图书档案   15艺术品鉴   16文物文博   17城市建设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