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未成年犯罪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海南省某市为例 谢小梅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11-28 15:38:54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未成年犯罪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海南省某市为例

谢小梅(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海南海口  571100

摘 要:笔者通过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探望拜访未成年犯罪家庭、查阅案卷等方法,对海南省某市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调研。经过调查分析,得出该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从家庭、社会、司法等层面,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关健词: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应对策略

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及挽救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区域化、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海南省内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逐渐突出,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我们以某市为对象,对其近5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调研,借助调研结果和数据分析,明晰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海南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救治工作有所助益。

一、调查方法与范围

1.访谈

XX市人民法院、XX镇及该镇两个自然村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听取他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和建议,并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度观察和了解。

2.问卷调查

以随机的方式向XX市司法人员以及民众发放调查问卷300份,问题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表现、趋势等多个方面。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296份,问卷有效率98.77%

3.查阅案卷

调阅XX市人民法院近5年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档案卷宗和统计资料,获取近5年来该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

二、XX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

从查阅案卷结果来看,2008-2012年,XX市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47,涉案总人数192人。就年度分布而言,在案件数量上,200817件,占总数的11.6%200916件,占10.9%201039件,201146件,201229件,分别占总数的 26.5 %31.3 % 19.7%;在涉案人数上,2008年为27人,2009年为19人,2010年为50人,2011年为54人,2012年为42人。其中以2010年和2011年最高,这两年的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分别占2008-2012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案件数和涉案总人数的57.8%54.2 %。就增长幅度而言,5年来,无论是案件总数还是涉案人数,都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较上年大幅增长,其案件增长幅度达143.8%,涉案人数增长幅度达163.2%;与2010年相比,2011年案件增长幅度为17.9%,涉案人数增长8%,,继续维持在高位水平。2012年,该市未成年人犯罪开始回落,环比案件总数下降36.9%,涉案人数下降22.2%,这与2012年该市政法系统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关。近年来XX市未成年人犯罪表现出以下特点:

1.犯罪类型多元化

近五年来,XX市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意识、主观意识突出,手段残忍化。案件涉及故意伤害、爆炸、强奸等11个类型。其中,以故意伤害案最多,占总案件数的27.2%,其涉案人数占总人数的31.8%;抢劫罪次之,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涉案总人数的17%18.8%;贩卖毒品罪排在第三;最少的是危险驾驶、寻衅滋事、绑架、过失致人死亡以及非法制造枪支,案件占比分别不足1%。在犯罪中,这些未成年人多存在使用暴力的现象(约占74%),在故意伤害、打架、抢劫案件中,几乎没有不持凶器的,特别是在团体性犯罪案件中尤为突出。

2.犯罪年龄高龄化

从年龄上看,2008-2012年,XX市未成年罪犯年龄跨度为1418周岁。数据显示,五年间,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该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每年的涉案人数都占该年未成年罪犯的六成以上,2011年更是高达87%,其五年的总体占比达75.3%;其中,前四年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至2012年才有所回落。这样的数据分布符合犯罪的基本规律,即年龄越小,受到体能等因素的限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

3.犯罪形式团体化

犯罪形式团伙化现象突出。调查显示,2008-2012年,XX市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化与这五年未成年罪犯的年龄特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且增长的幅度相当大,从2008年占总案件数的27.78%上升到了2012年的61.09%,增长了30多个百分点,且后三年一直维持在60%以上的比例。这说明近五年来,该市未成年人从个体化急速走向团体化,且犯罪团伙化占据了主流。体现出未成年人基于身体和智力原因,个体犯罪行为能力不强,但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对社会现象的辨别、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较差,受“拉帮结派”、“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结伙或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相互教唆、相互依附,很容易进行松散、临时性的纠合,形成团伙犯罪,引发故意伤害、爆炸、抢劫等暴力活动。

4.受教育程度偏低

未成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较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许多是中途辍学,在社会闲逛的人员。如,2008XX市人民法院共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17件、18人,其中文盲1人,小学文化程度为3人,初中文化程度为14人,三者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16.7%77.3%2010年该市人民法院共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39件、50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为5人,初中文化程度为44人,高中文化程度为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0%88%2%。这些未成年人文化水平低,无所事事,自制力弱,往往容易冲动、意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5.城乡性别特征

从调查结果看,XX市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比例比城市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如,2010年度未成年犯罪人员的情况:某镇11人,农村户口32人,农场户口8人,市外人员2人。农村户口占64%。此外,在142名涉案未成年人中,只有1名女性,男性占99%

三、XX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不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变化等因素综合催化的结果。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又各有侧重。从对XX市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研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

XX市存在较严重的吸毒现象,辍学率高,与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者无暇顾及孩子等因素息息相关。深入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父母对于怎样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孩子心灵成长在于老师和学校的教育,而父母的主要职责是负担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城市家长针对有恶习和不良行为的孩子,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沟通,未及时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一味的娇宠溺爱、姑息迁就。这些最终导致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2.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缺乏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种现象在该市同样存在,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存在严重偏差,一味追求学生的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造成不少学生思想偏离轨道。

3.区域社会环境影响

海南属热带气候,人们夜生活频繁,近年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成年人消费的公共娱乐场所,如酒吧、夜店、游戏厅、网吧等,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不良经营者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部分未成年人也进入这些娱乐场所,沾染上喝酒、吸烟、吸毒、赌博、追求享乐等各种不良习好,也导致未成年人在经济能力不能承受时铤而走险,从而拉升了未成年人财产型犯罪案件上升。加上XX市有其独特的人文特征,耿直冲动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容易演变成崇尚武力解决纠纷的习气。在该市刑事案件中,故意伤害案件一直都占着较大比重。这些案件的发生对未成年人行事方式产生了直接的不良影响,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更简单直接的暴力报复方式。

4.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刑事审判的法律规定,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但这些规定不成系统、不全面,有的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也没有完整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在未成年人审判机构的设置上,有些法院已经建立了少年法庭,但是在全国没有普遍性,海南省XX市没有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这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和惩罚措施的开展。

四、XX市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与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施策,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通过以上XX市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暴力性犯罪为主要犯罪特点,财产获利性案件也是不能忽视。根据调查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建立家庭、学校联合教育的长效机制

任何一个未成年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这两者如何作为、如何衔接、如何结合,在未成年人成长的初期起了决定性作用。父母要真正担负起教育未成年的责任,让家庭成为未成年人第一个学校。父母用优良的品德来感染子女,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教育未成年人。要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与子女沟通顺畅,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把不健康、不积极向上的思想消灭;要与子女建立互相尊重、平等的关系,在与子女发生矛盾时要及时化解。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避免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离家出走或者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父母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教育好子女,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个最基础的因素。

学校和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的效果上、内容上、形式上以及时间上,都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的转化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学校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还要把德育工作放在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的位置,坚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成绩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做法,降低未成年人辍学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使其具有优良的道德修养,知法懂法,遇到事情能够冷静的分析,不意气用事,不随波逐流,树立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

首先,各市县应建立少年法庭。对未成年犯罪、成年罪犯的未成年子女情况和民商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数据进一步纳入管理范畴,联合关工委、共青团将未成年权益保护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宽。其次,建立完善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审判工作制度。人民法院应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自身情况,不断建立完善未成年犯罪案件专人审理和专门审批制度、监护和法律援助制度、未成年犯罪情况调查制度、案件回访制度、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挽救的法制教育制度,以推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时快速、科学高效优质的审理。第三,关注罪犯未成年子女,开展调查、教育和帮扶活动。对因其服务犯罪而陷入经济困难的罪犯未成年子女,与其所在基层组织共同做好协调工作,努力消除因父母犯罪对未成年子女成长造成的不良因素。

3.加强法制社会宣传,改善地方人文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送法下乡、普法宣讲、电视广播、广告宣传等有效载体,改善当地人文环境中的某些不良社会习气。完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让社会纠纷纳入依法解决的良性轨道,有序逐步改变崇尚武力解决纠纷的不良风气。引导未成年人把注意力放在有丰富科技知识或健康内容的娱乐活动上来,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绿色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他们铲除成长道路上的诱发犯罪的因素。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把未成年人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让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征探究——以近5年的北京市为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4).

[2]刘丽婷,陈伙平.福建省未成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其预防调研报告[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邱珍珍.青少年犯罪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某县青少年刑事检察工作为个案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4]程春华.段体操.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青少年犯罪为研究模本[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10).

作者简介:

谢小梅(1984--)女,海南临高人,汉族,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学、礼仪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